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紅頭阿三從軍記

之前寫了幾篇知識+ 的文章後,接著去了旅行,寫作之事暫時放下;回來後本想著繼續寫完「八一建軍節」全文,不過心緒不靈,總覺有事不吐不快,寫不下筆,所以只有暫時再擱下,寫些自己想寫的東西。先前寫過香港保衛戰,前文提到英軍中的印度籍軍人不穩的情況,想說明一些,所以就寫寫印度兵在二戰的情況,不過就不是寫英軍中的印度兵,而是在納粹德國轄下的印度兵,想不到吧!不過這確是事實,睇相啦: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51頁。

近期在整理資料,在一本名為「閃電戰」的軍事雜誌中找到一份介紹納粹德國轄下的印度兵資料,現時節錄一些供各位網友分享。納粹德國轄下的印度兵被稱為「自由印度軍團」,成立於1942年8月26日,在名為「柯尼希布呂克」的地點進行成立儀式,正式宣誓向納粹德國效忠。睇相: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55頁。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56頁。
 
自由印度軍團在1942年12月的編制轄兩個營,第1營轄5個連(第1至第5連),第2營轄3個連(第6至第8連);軍團人數超過2千人,當中亦包括一些德國士兵與軍官;軍團裝備有1門175毫米炮及1門150毫米反坦克炮,各連還裝備有2門120毫米迫擊砲;軍團成員配備德式頭盔、冬裝為德國國防軍野灰色制服,夏裝為德式或意大利式黃褐色制服,基本上印度軍團的裝備與制式,與德國國防軍分別不大。睇相先,相中人夠靚仔嗎?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56頁。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59頁。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59頁。

至於會有自由印度軍團的出現,實源於軸心國想結合各方反英勢力的政策而生的。最早於1941年已開始招募印度籍戰俘轉投軸心國,不過招募成效並不理想,直到一個人物出現,那人就是蘇巴斯.錢德拉.鮑斯(Subhas Chandra Bose)了。他是誰?睇相啦: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53頁。
 
鮑斯是一名來自加爾各答的律師,不過原來在當年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中,鮑斯的地位非常重要,鮑斯曾擔任印度國大黨的主席,與聖雄甘地齊名,繼續睇相啦: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58頁。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58頁。

鮑斯與甘地雖然同為印度爭取獨立,不過手段就有所不同,甘地主張非暴力的抗爭手段,而鮑斯卻主張武力抗爭。1941年鮑斯到達柏林,獲得納粹德國方面尤其是國防軍的大力支持,希特拉更授意鮑斯宣稱自己為「印度流亡政府」的領導人,鮑斯更成立「印度解放軍」,1942年9月正式開始招募工作,招募最初以在德國留學的大學生、商人及流亡人士為主,不過僅招募到十名的志願者。1942年12月,鮑斯到了位於安娜堡的印度戰俘營,戰俘營關押著約1萬名印度籍軍人,他們主要是隆美爾將軍在北非戰場擊敗英軍時所俘獲的戰俘,鮑斯鼓吹與軸心國合作,擊敗英國之後解放印度。在鮑斯的演說下,獲得近百名的投誠者參加,之後鮑斯在弗蘭肯堡戰俘營又爭取得約六百名的志願者,德軍印度部隊初具形制,並在8月26日正式成軍。是為自由印度軍團。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53頁。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54頁。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65頁。

自由印度軍團雖然成軍,也獲得足夠的裝備,不過德國軍方一直沒有讓自由印度軍團參與戰事。推測德國當時的想法是想在擊敗英國之後,才會動用這支部隊來解放印度。不過德國一直未能擊敗英軍,同時在北非的戰事也一再受挫,計劃通過中東打通印度之路似是遙不可及。鮑斯也意識到藉德國人的力量未必能達到印度獨立,所以鮑斯在1943年2月3日與部份追隨者轉到日本去,鮑斯目的是轉而和日本人合作。至於自由印度軍團此時的成員已增加至3,500人,軍團的指揮由庫爾特.克拉佩中校率領,軍團亦被調往荷蘭的貝弗洛成為第16空軍野戰師的一部。1943年7月7日印度軍團按德國正規軍編制,成為德國模式的標準步兵團、第950(印度)步兵團,再睇相: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57頁。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57頁。

第950(印度)步兵團轄3個營,第1營轄第1至4步兵連,第2營轄第5至第8連,第3營轄第9至12連,團部尚配有一個炮兵連、一個反坦克連及一個工兵連。從配備來看,第950團編制完整,武器裝備充足,人員滿編,有印度籍人員擔任軍官。有趣的是步兵團中軍人包含不同信仰與地區族群,有回教徒、印度教徒、錫克教徒,有旁普地區的賈特人、印度北部的拉其普特人、印度中西部的馬拉地人受加爾瓦里人。英軍管理印度兵一般是分而治之,避免軍隊內士兵因宗教信仰或生活習慣差異而引起衝突;不過在納粹德國的印度步兵團中各人可以擯棄矛盾,同甘共苦,可見投效納粹德國的印度人渴求獨立的熱忱。之後步兵團中的回教徒申請加入黨衛軍的13山地師,即是名為「聖刀師」的部隊,雖然希姆萊支持這次安排,不過黨衛軍總參謀部以聖刀師是歐洲回教徒,與印度回教徒不同而作罷。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59頁。

到1944年第950(印度)步兵團編入「印度國民軍」的行列。印度國民軍是鮑斯在日本人支持下組成的「自由印度流亡政府」領導下的軍隊,除第950(印度)步兵團外尚有3個師之多,不過這些部隊主要在亞洲。之後印度國民軍在緬甸與英軍作戰,第950(印度)步兵團無緣參戰。所以步兵團過了一段太平日子,直到1944年5月,步兵團第9連要求到意大利參戰,德國人如其所願,第9連調到意大利東部佩斯卡拉港的第433師278團燧發槍手營服役,在5月底與整個6月,第9連終於與英軍及英軍轄下的印度第4及8師交戰,真是印度人打印度人了!之後第9連一直奉命後撤,退守拉文納至1945年4月,被盟軍包圍後全連投降。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60頁。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60頁。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63頁。

至於第950(印度)步兵團其他各連則調到法國的波爾多地區從事反游擊戰,對抗法國反納粹游擊隊,直到1944年8月8日,第950(印度)步兵團被併入武裝黨衛軍行列,指揮官亦改由黨衛軍的海因茨.貝特靈准將擔任;1945年2月貝特靈准將調職至蘇聯戰場,改由黨衛軍上校庫爾特.克拉佩接任。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確實有一支印度籍的黨衛軍!1944年8月15日黨衛軍印度軍團接到撤退到德國的命令,撤退中軍團受到法國游擊隊襲擊,40人陣亡,250人被俘,軍團的士氣大受打擊。1945年3月23日希特勒元首會議後,軍團奉命將武器移交黨衛軍第18“豪斯特.威塞爾”裝師甲擲彈兵師,這個命令意味著軍團的末日將至!所以軍團的印度兵想逃到瑞士尋求庇護,不過並不成功,1945年德國投降,黨衛軍印度軍團也跟著投降。投降後軍團部份成員被法國人槍斃,餘下的移交英國處理。部份被送回印度關押。不過在印度人心目中,軍團成員不被視為叛徒,反而被視為國家獨立的英雄,因此許多軍團成員都獲得寬大處理,部份更成為獨立後印度國民軍的成員。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64頁。

至於遠在亞洲的印度國民軍,先說說其來源。印度國民軍源自日本攻陷東南亞時的英軍戰俘,馬來戰役日軍俘獲6萬名戰俘,其中不少為印度籍士兵。1942年12月英軍從緬甸敗退後,日軍任命一名印度錫克教少校軍官莫漢.辛格負責組織反英的印度軍,結果一支由印度人及東南亞人混編而成的部隊出現了,這支部隊成立時人員達33,000人,共編成3個師,是為印度國民軍了。印度國民軍打著「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的旗號,正好配合日本人鼓吹的「大東亞共榮圈」宣傳路線。1943年鮑斯從德國秘密來到日本,與日本政府達成協議,東條英機更宣佈支持鮑斯以達至印度「完全獨立」。1943年10月21日「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在新加坡宣佈成立,由鮑斯出任臨時政府的國家元首、總理、軍事部長、外交部長及印度國民軍最高司令官,1943年10月24日,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宣佈對英美宣戰。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66頁。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66頁。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67頁。

不過好景不常,1944年印度國民軍協同在緬甸前線的日軍進攻印度,在英帕爾被英軍擊潰,日軍撤退,印度國民軍也損失慘重,鮑斯自由印度之夢就此破滅。1945年日軍戰敗,在8月17日鮑斯乘搭一架“三菱”97式轟炸機由新加坡前往日本,希望轉道進入中國東北尋求蘇聯軍隊的庇護,不過坐機在台灣上空墜毀,鮑斯傷重死亡,終年48歲,而留在亞洲的印度國民軍最後向英軍投降,自由印度的故事最終落幕。


「一切為了印度」 ── 錢德拉.鮑斯


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主義興起,印度也是受影響的殖民地之一。而事實上鮑斯在印度爭取獨立的運動中,所作的貢獻與地位,不比聖雄甘地低,不過在歷史上鮑斯就藉藉無名,皆因當年鮑斯押錯注、站錯隊,選擇與納粹德國和日本人合作,二次世界大戰後納粹主義聲名狼藉,日本人也是侵略者的代表,鮑斯自然也不會有好名聲。查近代歷史,主要是由歐美史家主導的,自難事事客觀!鮑斯為了達至目的,不擇手段在所難免,在那動蕩紛亂的時局中,又有誰會預知自己所做的,日後會被定性為正為邪?事實上印度人也沒有忘掉鮑斯,印度獨立後也有為鮑斯立像紀念,睇相啦!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68頁。


節錄自「閃電戰」軍事雜誌第68頁。


比起中土炎黃子孫,禍國殃民的小人就被捧為民族英雄,為國為民者就被抹為「遊艇仔」、「腐敗無能」,純以成敗論英雄,就真是連印度亞差都不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