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論中國養馬

有問:「為什麼中國到今天仍是沒馬?

                新聞說奧運馬術, 中國需要向外國數百萬購買一匹.
                漢朝中國就已經需要為汗血寶馬發動戰爭,宋朝時中國因為沒馬, 形勢落後於外族.
                今天中國領土大了那麼多,已包括了昔日產馬的內蒙,新疆,為什麼今天中國仍是沒有水準的馬?」




講到馬就本人最愛騎馬,所以都要來吹下水,老作一番啦!


『其實中國人很早就使用馬。御馬在中國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春秋時期「老馬識途」的故事,說明了馬匹在古代戰爭和交通上,已不可或缺。當時人們以馬作為拉車的工具,騎馬技術要到戰國時代才因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而引入中國。那時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出現了,當時各大國均建立了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並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秦國更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了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劉邦也曾為了對抗項羽的騎兵而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韓信在破趙之戰中也是用兩千輕騎偷襲敵軍大營。


秦漢時期,騎馬已經非常普遍,漢武帝初年,長安的大街小巷更滿是馬的蹤影,漢人藉此建立了龐大的騎兵軍團。漢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歷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採用迂迴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制度的確立,漢為了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了飼馬的制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復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僕(就是弼馬溫了)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這一制度保證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


中國人在御馬科技上也有突出的貢獻。約在4世紀南北朝時,中國人首先發明了馬鐙,大大提高了人們騎在馬背上的穩定性。


到隋、唐、五代時代騎兵已經確立了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別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僕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


上面的資料,不用說都是抄的。自己寫辛苦嘛!不過抄的目的,是想說明一件事,就不要以現時的情況,想當然當古代也是!一、二千年的時間,甚麼都可以變啦!就如我們日常說的方言、用的文字、穿的衣服,以至吃的東西,都在改變中。吟誦唐詩要用廣東話說才押韻,就可見一千多年前中國人講的方言,就不是現時的普通話。書寫的文字,千多年前是隸書,現時是楷書。古代中原人士以稷(雜糧的一種)為主食,現時就以稻米。穿衣服就更不用說啦,幾時見古人穿T恤牛仔褲呀!更何況四百多年前的中國人,又怎會剃頭紮辮子?中國傳統觀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損!」所以古代中國人,就只會畜髮而不剃髮。而剃髮留辮者,就違反中國文化傳統,但卻又被視為中華傳統!可笑之極!其實近代見的所謂代表中華文化的唐裝及旗袍,也只是近幾百年的產物,而且更是當時的外族滿族的民族服裝,與漢族及漢文化根本沒有關係,卻被視為華夏文化傳統!這些與生活息息相事物,歷千年都變了幾番,又有甚麼事不可以變的呀!


所以中國在宋朝以後,騎馬就不太流行,騎兵也如江河日下。箇中因由下段分解。宋之後雖然中國曾出現過舉世震驚的騎兵兵團,不過這都是蒙古人的本事,與漢人無關。不要因為現時五族共和,就可以沾一下蒙古人的光。說實點,那時有誰會當蒙古人是華夏一員、甚至中國人呢?


明代不說了,清代以騎兵立國,就應當是騎馬養馬的高手。不過滿族入關之後,沈於逸樂,個個都想過太平年,騎馬打仗不再,騎馬這本事就只有退化,到晚清的年代,連皇帝老子懂不懂騎馬都成問題。試看滿清末代皇帝溥儀連騎自行車也不懂,就莫說騎馬了。


總的來說,中國人騎馬功夫退化,某程度因為戰爭不再。騎馬除了作為交通運輸外,亦是主要的戰爭技術。到廿世紀初歐美各國仍維持騎兵作戰,到二戰機槍戰車等武器普及,騎兵才真正壽終正寢!而中國自宋代以來,崇尚文教,不講打仗,被打敗都好過好戰,騎兵又那有發展空間呢?更何況中國近代變遷大,騎兵就更難發展了。


近數百年其實中國經歷頗大變遷,試看看古代歷史,中原繁盛的文化國力,其實在西北一帶,而不是現時的地域。試看漢、唐的首都在長安,長安即是現時陝西省西安市,中國古都在西北,就可見以前的中原,即是現時的西北地區。西北包括陝西、甘肅、山西等省,都是平地草原,就自適合馬匹的生活。馬需要在平原奔跑,也要吃草料。而且養馬要一整群的養,不能一隻隻養,宋代「易馬法」,要農戶各養一匹馬,就成最失敗的改革方案,也是忽略了養馬的特性。而且馬匹要經常有人騎、四處跑才行,這叫「壓馬」。但中國在宋以後,經濟及住民區向東向南遷移,唐時不毛的南方廣東,宋代就成了商業重鎮,人口密集,不如西北平原,人口分散,要讓馬有平原可跑,就已成天方夜談。可況江南以及嶺南一帶,水道湖泊縱橫,再加些山岳,天氣又潮濕,這些因素,都不利養馬!而最大問題的是,江南土地都用作農耕,又那有土地種草養馬?而且河道農田交錯,又那有地方給壓馬?所以中國人轉而聚居江南一帶後,就只宜養耕牛而難養馬了。


另外中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是因素。馬無戰事時,就是交通工具。不過隋代開運河後,陸上運輸轉成漕運,馬作為交通工具就漸失色。而且江南湖泊河道既多,坐船比騎馬舒服,最少屁股不會受罪。加上清代管治無能,甚少地方建設,就不如秦始皇般廣築馳道,不怕屁股受罪也沒路可走,就只有坐船或走山路,騎馬嘛,早成歷史。


最後,滿清的統治,也是原因之一。此仍個人老作。因為清代滿服及漢服,雖同稱為唐裝旗袍,實有分別。滿人當年的服裝,下身是袍,中間開界成左右兩幅,這種設計,就方便騎馬。試想騎馬要兩腿分開,如穿的袍及腳,如何坐在馬上?所以滿人穿的,實是馬掛,即是馬服。而左右兩幅開,騎馬是可以蓋著大腿,利於擋風雪。而漢人穿的唐裝,是左右兩邊開邊,中間沒開的窄袍,如要騎馬就要將袍捲至及腰,既不方便,又多異相。所以漢人騎馬.就要換短袍,即是「短打」。形成清代一般漢人,都是走路的多,有錢有身份的,就不用走路,坐橋由人代勞吧!因此漢人自滿清管治下,就不善騎馬,這也是滿清愚民的統治,因為滿人忌漢人有戰鬥力,漢人不懂騎馬,就組不成騎兵,單靠兩條腿走路,背著刀劍盔甲數十磅重裝備,一天能攻多少里?漢人組不成騎兵,要作反也難,因為滿族有許多精銳騎兵,要打敗漢人的步兵就容易啦!不過機關算盡,都估不到滿人也腐化,連看家本領的騎射也丟了,中國就沒有精於騎馬的,沒有人材,又如何養出好馬?其實中國缺的不是馬,你看蒙古大西北草原,也有許多馬群,那怕沒馬。中國缺的是真的懂養馬練馬的人才。正所謂「工字不出頭」,有本事沒本事的人,都擠到城裡謀生活,改善生活,誰願甘心待在農村做莊稼?連種地也沒有人覺是出頭事,就更不用說有人願去養馬畜牧啦!



於2007-06-07 17:04:4知識+ 中發表:1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5270180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