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論仿照湘軍規制

有問:「李鴻章為什麼要仿照湘軍規制,組成淮軍?」




李鴻章為何要仿湘軍規制,其實字裡行間,骨節眼內含玄機,一般正史甚少論及,若是學校課程,目的是要教出笨蛋,就自不會深入分析,教人聰明。所以本人就定要出來吹水老作,以正視聽!當然你若以此交功課,就大逆不道啦,準要吃大鴨蛋了!


未寫李鴻章為何要仿湘軍規制,就先要說說甚麼是湘軍規制,其實就是沒有規制!騎呢爆笑呢?不過這是事實!這就要先講講清代兵制,清代兵制以八旗為主,這是人人都知的事,不過清代每旗只保持約七千五百人的常備兵力,所以總八旗兵力,一般只有幾萬人。中國幅員遼闊,只幾萬兵如何守備地方?所以清代兵制,主力仍是綠營兵,綠營兵是漢人組成的軍隊,歸各省總督節制。清代旗兵綠營都是正規部隊,領朝廷的糧餉,是正式的政府軍。但問題是,那有湘軍這門兒?湘軍是甚麼?知嗎?


湘軍其實是鄉勇建制,鄉勇在清代是民兵組織,而不是正規的政府軍隊。所以清兵胸前不是掛「勇」字牌的,因為正規部隊是綠營兵,綠營兵是兵,掛的是「兵」字牌!那會掛勇字?掛勇字的是鄉勇。鄉勇是由農村鄉民組成的民防組織,不是歸朝廷兵部管轄,朝廷亦不會發糧餉經費給鄉勇民團,所以當年的鄉勇是沒有薪水領的。因此掛勇字牌的,其實是中國最早的義工隊伍來的!哈!哈!


清代因為防制漢人叛逆,對於民間的武裝力量,防制很嚴密,除了組成的鄉民都是身家清白的良民外,鄉勇更不能使用武器刀劍弓弩,更不說有盔甲盾牌啦!鄉勇駐防的地點,不能設立永久的防禦設施,即是堡壘城寨等。而更重要的是,鄉勇只能駐在原居地,如整隊遷移,會被視作犯上作亂,朝廷只會武力鎮壓了。所以鄉勇既無經費,又無裝備防務設施,就根本沒有戰鬥力,充其量是鄉民組成的互助組織,嚇嚇鼠輩小偷就可以,如遇強盜惡霸,就只有一個應付方式,就是…..逃啦!


所以這樣的民兵,又那能應付動亂戰局?當年曾國藩就號令這些「和平部隊」去打「長毛」(太平軍呀),結果就自然兵敗。當年曾老兵敗了好幾次,攪到想上吊,不過最後他老人家想通了,就是不按「本子」辦事,實行不理朝廷禁令,在湖南向鄉紳籌集軍費,鑄造兵器弓箭,組織軍隊之餘,就給士兵發薪水。發薪水就改變很大,因為沒發糧餉的做法,鄉勇只是兼職,平時都要謀生幹活,耕田種稻,只能在農閒時才能參加訓練及作戰,所以部隊調動就很困難。而發薪水就有全職的士兵,作戰及調動就彈性大,打仗時也會專心點。再加上當年鄉勇發的薪水就比綠營兵多,因此士氣高之餘,打勝仗更有獎金發,在「重賞之下,自有勇夫」下,戰鬥力自然更上一層樓啦!


所以所謂湘軍規制,就是不按本子辦事,打破原有朝廷對鄉勇建制的規限。說真的,曾老這種做法,和犯上作亂並無分別,只是他老人家運氣好,道光皇帝沒怪罪下來,還下旨將湘軍調出湖南,將之歸入曾格林沁將軍旗下,成為進攻太平天國天京(南京)的一員,等同將湘軍升格成正式軍隊。終歸清代皇帝老子一言堂,說你是勤王就一人得道,說你是作亂就萬事皆休了,那有法治精神?曾老既然改革成功,李中堂就跟風攪作,也弄個淮軍來閙閙勤王。不過說到湘淮軍的建立,實是破壞原有的軍事制度及架構而來,就很有革命的味道。但在那個保守封建的年度,閙改革總不是好名堂,自然要攪個甚麼「照…甚麼規制」等名目,來為當時腐敗的制度面上貼金。所以讀歷史單重文字紀錄,只拘泥於文字用語,而不懂分析思考字裡行間的含意,就只是笨驢一條!


於2007-10-01 22:31:31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10010470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