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以前的銀行

有問:「以前的銀行的特色」




以前的銀行有什麼特色?以前是那個時代呀?請問?以前咁長時間,唔講清楚點答你呀?而且以前都無銀行的,又如何答你呢?哈!哈!


其實講以前的銀行,以香港來論,不要說以前國內的情況,因為比香港複雜,香港的銀行業情況,應該分作戰前時期、戰後及近代來分析,就比較清楚。


戰前香港的銀行不多,而且業務很局限,這除了因為香港的經濟活動有限,戰前香港的經濟活動不比澳門繁盛,所以銀行業務比較保守。另一個原因是以前的銀行並不稱為銀行,業務亦較分割。以前(再推早點至晚清時代),只有外國人開的銀行才叫銀行,至於中國人為主的銀行業務,則由多個不同的行業組成,它們分別是爐房、銀樓、銀號、錢舖、票號、帳局子、當舖等不同行業組成,這些商舖分別經營銀行業務中的一些項目,例如存款及借貸、票務、匯款、賣買貴重金屬等,要注意的是各行業只經營某一些現時銀行有的業務,而不會全部經營,因為統一及多元化的銀行業務在當時來說風險很大,例如銀號會出銀票,但不經營匯款業務;票號只經營匯款業務,但不做存款借款,行業之間亦不以同行相稱。所以晚清時代的銀行業情況是既複雜又分割,若要說明就要再寫多幾萬字都說不完,所以還是只說香港好了。不過晚清時代,因為清廷的改革運動,清廷將戶部庫存的銀兩集中成立大清銀行(即今日的中國銀行前身),之後再有交通銀行的成立,算是中國人開設銀行的先河,中國才有由中國人經營的統一銀行業務。進入民國除了中國銀行及交通銀行之外,蔣介石另外成立中央銀行及農業銀行,成為戰前中國四大銀行,簡稱中、中、交、農,四大銀行是當時的發鈔銀行,地位等同中央銀行的角色,即是調節貨幣供應及提供借貸予一般的銀行,銀行業務才算接近當時的歐美銀行業務。




至於香港的情況,香港戰前已有發鈔銀行,睇相啦:











戰前香港的銀行業務比較保守,主要從事與商業有關的借款與匯款業務,個人存款業務甚少,主要是富商或是在洋行工作的僱員才會存款於銀行。因為戰前中國人文盲的多,看不懂銀行的文件,自然不會放心將血汗錢存到不認識的銀行中。那時人們有餘錢,除了藏在家中外(會不會是床下底呢?哈!哈!),多數會存在老闆那兒。戰前香港的勞動人口多是來自國內的農村,他們來港工作只為儲一畢錢回鄉討老婆或買田,為了不亂花錢,發薪時除了領生活費零用外,餘下的薪金多不領,待儲到一畢錢後就會辭工領回全部積蓄回鄉,不會回來,頂多介紹同鄉出來頂自己的職位。而需現金應急,才會向老闆提取存款,若存款不足應急,就會「借糧」,即是向老闆預借薪金應用。所以戰前負擔個人存款及借款角色的並不是銀行,而是商舖的老闆而已!


至於戰前從事散工的人又如何,那時做散工的多為搬運行業,即是咕喱,收入不多,就自然不會有餘錢存銀行,不過總有急需金錢的事候,如個人生病、鄉間家人有事等,散工自然無老闆可以借糧,需錢應急就只有在朋友同鄉範圍商借,或是到當舖典當,典當其實是一種用實物抵押的借貸活動,因此當舖就是以前從事個人借貸業務的行業。所以戰前香港的銀行,似是商業銀行多於多元化的銀行業務。


戰後大陸政權易手,大量難民來港,他們當然不再是儲夠錢回鄉的一群。加上內地許多的商行包括銀行都搬來香港經營,銀行業之間競爭變得激烈,不過離多元化業務還有一段距離。主要原因是民間知識水平仍低,人們不信銀行,銀行開納個人戶口手續繁多,個人存款業務發展局限,當然不用說個人借貸、信用卡、支票等業務了,銀行業務以與出入口押匯的業務為主,算作商業銀行也不算錯。而人們存款,除了仍舊放到老闆處,有事向老闆借外,另外就有「義會」這一種存款借貸活動。義會其實在戰前已有,也是老闆與當舖以外的借貸選擇,而且有個人存款的作用。義會其實是一種零存整付的業務,入會的會仔每月按時將「會銀」交到會頭手中,供落約定的期數就可取回全數供款,會仔需錢應急可以「標會」,標會是會仔在未供滿期數預先取用全數供款應用,之後乃按期供會銀以填回支取的存款,標會需付利息,義會會頭會將會仔標會的利息集在一起,待供會期完結時,會頭舉辦會仔聚餐慶祝時用掉。

所以戰後香港銀行業的情況,仍是商業銀行的角色,只是隨著經濟發展而擴展個人銀行業務,時至今日,香港銀行業務多元化,除了商業上的借貸與押匯業務外,個人的存款與借款業務佔的比重很大,這包括房地產按揭、分期付款等,此外賣買股票外幣、出納銀行本票等等,業務已較以前多元化許多許多了;就連騙人的業務、如迷債等都幹上了,就真是今時不同往日了!!







於2009-04-19 16:33:56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4180220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