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亞歷山大軍隊對秦軍

有問:「如果不是瘟疫、炎熱的天氣和士兵厭戰的情緒,亞歷山大的軍隊便會打到中國,如果亞歷山大的軍隊和秦始皇的軍隊開戰,誰會勝利?」



我就會買中國嬴啦!

其實好難講,古代戰爭決定勝敗因素,主要在軍隊人數及戰鬥力,即是士兵的體能及格鬥投巧,戰術及士氣其實是次要,而武器裝備影響都有,但因為時代限制,雙方武器水平差異較少,難於影響戰果。

而在人數上,中國就肯定佔優,因為中國是守方,已佔了地利,在招集人數,動員人力參戰上,中國可以就地即時進行,人數一定比亞歷山大的可觀,而且還可以源源徵集,來個人力消耗戰。而亞歷山大大軍就要到歐洲班救兵,等得來蛇都死啦!可況中國軍隊有主場之利,可以以逸待勞,而亞歷山大大軍就遠來征伐,將士要展途行軍,必致疲憊,這就可以抵消了歐洲人體力及格鬥技巧的優勢。加上中國可以就地補給,而亞歷山大軍就要沿途想辦法,要維幾萬大軍,糧食消耗是很驚人的。加上不熟悉地型,越境作戰,已是兵家大忌,在這些不利條件下,亞歷山大的軍隊可以憑甚麼取勝?

其實你只要番查二千多年前的歷史,就會發覺,以當時的人力物力利件下,長途遠征是沒有勝算的。就以當時為例,其實秦始皇有派兵南征百越,還為了方便這些遠征的補給而開闢運河,加強對南方的運輸。但大軍遠征,水土不服,加上不熟地型,經常為百越反抗力量偷擊,師老無功,最後只有徹軍。


當時強如大秦,在遠征上都打不過烏合之眾的地方部隊,那麼,亞歷山大的軍隊又憑甚麼在遠征的條件下,打得過組織嚴密,同等實力的秦軍呢?


於2006-11-15 13:45:12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11402610

二戰軍醫藥品

有問:「二次大戰前線的軍醫有什麼藥物?」



二次大戰前線的軍醫及救護員攜帶最多的不是血包,因為以前輸血設備沒現時般先進,在戰場上環境惡劣及衛生消毒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即時輸血是很危險的。

當時一般都會送到野戰醫院才會輸血,而當時因為這種不足反而救了很多人的性命。而在戰場即時輸血的做法,在越南戰場美軍開始有,當時反而死了很多傷兵,事後研究因為傷兵受傷失血,體內血壓降低,有助破裂的血管凝固,之後再輸血就沒有問題。反而在越戰的經歷是,即場輸血使身體保持正常血壓,血管破損部份不會凝固,更流血不止,因而更易受感染,因此反而死得人多。


二戰時軍醫及救護員攜帶最多的嗎啡針,主要用來幫助傷兵減低痛苦,等待救援人員到達。另外就是福馬林,用於為死屍注射的防腐劑,以減慢屍體發臭速度。


於2006-11-15 12:58:54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11402151

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挑夫

有問:「二萬五千里長征,僱用多少挑夫?」



老兄,挑夫屬於輜重兵,即是現時的運輸部隊,而工兵是工程作業為主的兵種,包括修建掩體、戰壕,亦會負責裝拆地雷及裝置炸藥等,是有分別的。

不過你問的問題好有趣,我雖然有研究中國近代歷史,不過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所以不識得回答,而事實上亦沒有完整的統計資料紀錄共僱用了多少個挑夫,不過可以以當時的情況分析。中國在近代有不少內戰,由小規模的省級武裝部隊衝突,至大規模的戰役如直皖戰役、直奉戰役、南北大戰、奉軍入關、北伐、中原大兵變等,都動員了不少軍隊,而糧食彈藥更是不計其數,而當時一般運輸補給情況,是僱用或無償強制徵集農民或平民參與的,俗稱拉夫,而方式是在補給路線上,分段徵集,因為人的體力其實有限,所以不會要求一班人一路負責搬運,而會在一段開始時,通常在農村,召集一批農民搬運物資,到下一條村就再召集一班人,原有的人就就地遣散,遣散時有時會發工資及路費予農民,所以當時農民對這些苦差不大抗抵,有時會視之為送上門的外快。

不過當時軍隊內亦有輜重部隊,主要使用騾、馬等動物為運輸工具,30年代亦有軍用貨車之出現,主要是中央軍使用的美國道其牌卡車,以及由德國近口的運輸車輛,當時中國亦有成立中國陸軍交輜學校以訓練汽車駕駛員。不過在當時物資不足的情況下,如果徵集不到平民百姓負擔,其實運輸責任都會落番部隊的運輸兵身上,不足就再分攤到同一個師的其他步兵部隊身上,因為當時中國軍隊在組織上並不完善,分工亦不會如此仔細,基本上遇到問題時就想到那種方法用得就用那種方法解決。

最後都要分束一下共軍長,征用了多少挑夫。首先按當時的共軍做法,是會在行軍路線前,由共黨黨部人員,先在部隊會經過的農村,動員農民參與革命,接應部隊,再組織農兵分擔運輸工作及補給人員,不過以當時情況,共軍其實是戰敗逃亡中,所以應該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予共黨先遣人員組織農民參與,而且當時的長征路線,實際是住民甚少的地區,人都不會多個,又那來挑夫呢?所以結論是當時長征人員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個挑夫啦。因為沒有挑夫,部隊人員都要自行搬運物質,所以扶夫就是共軍自己啦。


於2006-11-14 15:04:53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11304839

廣東話比較低賤?

有問:「廣東話比較低賤?」




語言那有高低之分,分別在於個人的修養及學識,如果有人覺得廣東話好低賤,就反映出那人的知識好膚淺及無知,比低賤還不如!而且還是數典忘宗,對中華文化完全無認識,甚至是「認錯老豆拜錯山」的混蛋!

點解,其實廣東話才是真正源自古漢語的語言,才是中華文化傳統,它是源於漢代時漢武帝派遺三十萬大軍南征百越,即現時廣西一帶,這批軍人將原中原文化帶來廣東,是歷史很悠久的的一種語言。而且廣東話是中國最複雜的方話之一,廣東話有九個音調,比普通話多了一倍有多,若是粗糙低俗,又怎可能發展出如此複雜的語言系統?

順便舉個例子吧!就是朗讀唐詩及漢代的詩歌,為何要用廣東話才可以讀呢?而不可以用普通話呢?因為用普通話根本不合押韻。其實漢唐詩歌,有許多普通話是沒有讀音的,反而用廣東話是配合押韻。不信?你可以用普通話讀唐詩三百首試試,看看有多少首是讀得到的啦。我識人試過,用普通話讀唐詩大部份都不押韻,一半有字無音,讀唔通的佔大多數。不信我就請你用普遍話讀「莫使金樽空對月」一句來看看,如何?普通話中是沒有「樽」字讀音的,不要把這句名句讀成「金瓶空對月」就笑死街坊啦!

所以可見唐代人就是以廣東話來作詩,押韻亦都以廣東話的音,所以廣東話就是古代人的母語。而且好多廣東話其實是有音有字添,不過要在古籍中才找得到。好像「旯旮」、「齟齬」,你們又懂如讀嗎?「旯旮」就是我們成日說的「山卡拉咁遠」的「卡拉」的正字。而「齟齬」亦是常話人有「拗撬」的正字呀!其實這些字與音,都是古藉中有的,就顯示古代的中國人,直至唐代,都是用廣東話的天下。如果有人話廣東話低賤,即是話古人低賤,古人是中國人的祖先,即是那人在話自己的祖先低賤。

至於普通話,是盛行於明清兩代之北方語言。所以不要以為現時中國普遍講普通話,就以為古人是講普通話的,如果這樣說得通,那麼現時人人穿西裝,都可以說古人都穿西裝啦!


順帶指出,廣東話與普通話不是有過甚麼選舉,因為一票之差而選出普通話為主要語言,也不是因為孫中山的拉票就讓普通話當選,這只是坊間穿鑿附會的一種說法,在孫中山的生平中並未提及他有為普通話拉票,因為普通話是在1950年才出現,孫中山已死了很久,如何出來拉票?我在知識+見過好多人都這樣講,所以要澈清一下,不要誤導他人使人「又認錯老豆拜錯山」的騎呢攪笑事件簿出現。

普通話實際源於華北的方言,明清年間出現,但當時並沒有標準及統一之語音,不過多以北京話為主流,亦稱官話。因為當時北京為帝都,皇帝都是講北京話的,所以要做官就要學官話,唔係就同唔到皇帝溝通。民國時因沒有皇朝同京官,就叫回北京話,五四新文化運動時稱之為白話,由北京文化界組成之全國統一語言委員會通過以北京話為中國之標準統一方言,並以北京話之語音為基準,當時是由國學大師梁漱冥先生帶領工作小組,製定拼音音標,稱為白話。由當時的國民政府在中國中小學及大學推行教授,這就是當時的白話文運動,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亦沿用白話文為教學語言,但將白話文改稱為國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將國語改稱為普通話。


於2006-11-16 16:47:39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11201345

第二次鴉片戰爭

有問:「有人將英法聯軍之役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你同意嗎?試抒述你的意見。」




同意,英法聯軍之役應該稱為鴉片戰爭才對。因為這一次戰爭,是英國政府有意將鴉片在中國成為合法商品的一次戰爭。


因為英國政府並不能對鴉片抽稅,因為這種做法等同承認鴉片為合法商品,那麼英國本土都可以販買鴉片,就會變成自己害自己咁攪笑。但英國自南京條約之後,指為清廷阻礙貿易的限制已廢除,中國亦開放商港接受貿易,但英國對華貿易並沒有改善,原因是英國的商品主要為紡織品,而中國本身亦產棉花,民間自行織布裁衣,本銷市場已飽和,所以英國的商品在中國其實並沒有市場,只是英國政府誤信貿易不濟是因為清廷的商務限制。而自南京條例實施十多年後,英國政府終於明白現實是只有鴉片才能在中國有銷售的市場,因此在天洋條約中將鴉片改為「洋藥」,每擔收稅銀三十兩,鴉片正式輸入中國。


因為鴉片只是在中國成為合法商品,而不影響鴉片在英國仍是違禁品的法律地位。所以英法聯軍戰役,只是英國以教案為藉口,而將鴉片貿易合法化的一場醜劇。


於2006-11-07 11:52:11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10604190

原居民不是野蠻人

有問:「聚居新界離島的所謂「原居民亅擁有甚麽特權?
               為何政府不能有效管治這些野蠻人?
               他們與黑社會有關嗎?」



樓主老兄,你咁問就好有問題,原居民不是野蠻人,他們都是香港居民的一部份,如果他們是野蠻人,即是指香港居民,包括你在內,都是野蠻人和黑社會!

新界原居民,是指1898年前已在界存在的鄉村,根據地政署出版的新界小型屋宇政策新界認可鄉村名冊,上面列出共有636條認可鄉村,只要父系源自這些鄉村就是原居民。所以可不是所有新界人都是原居民!

原居民有那些特權?一般來說是丁權,即是原居民男性,一生可以申請建一間丁屋,而且是不用付差餉及補地價的。其實原居民最重視的不單是丁權,而是有歸葬權,即是原匿民可以在新界選地安葬,而不需要葬在公眾墳場,所以你會見新界一些山有墳墓等物,而市區居民是不可以隨處安葬的。

其實為可原居民有這些特權,可不是新界人迫香港政府給的,而是政治問題,正如有人指出原居民特權是香港政府為了拉攏原居民的政策,未是不對的。不過原居民有特權,其實另有深層意義,就是香港政府的管治身份問題。


其實以前的香港政府,對香港管治,是有一些自定的理念,因為香港來源,其實分兩部份,香港島及九龍,因為是永久割讓地,所以香港政府會視之為英國領土,而新界則是向清政府租借地,不是永久的。雖然中國政府不承認有關香港的三條條約,不過這只是中國一廂情願的立場,依理可不是這樣說,所以新界從來在香港政府眼中,只是暫時的管治,而最重要的是,新界是英國政府向清政府租的地,香港政府只是一個租客,而新界居民亦是向清政府買地和租地,大家都是租客,不過新界人比香港政府更早租了地。而有買地的新界人更是永久擁有自己購入的土地(他們是向清政府買地,或是自己開闢的,有些更是七百年前已來開荒的人,而不是向香港政府買地,請攪清楚!),地位更不是租客,而是業主,那麼香港政府憑甚麼管新界人?你見過三房東管二房東未?三房東管業主未?


所以香港政府才會予原居民一些特權,以換取他們接受管治。而這些特權,都是以尊重新界人生活文化為主的,如歸葬權,那請問有那些地方,會視尊重原有文化生活為野蠻做法的?


誠然,原居民也有漠視法紀,而以自家的法規行事的事,但這都是以前的事,而且亦只是部份人有些言行,我們總不能因為香港部份人的惡行,就說香港人就是野蠻人!

好多人都會認為新界原居民有很多特權,所以就覺得好唔公平,不過我就想問,如果只有市區居民可以申請入住公共屋村,而且可以世代租住,這又算不算是一項特權呢?


我咁問可能好多人不明白,因為大家只以現時的情況來分析,而不知道以前的情況,以前(即70年代)新界有多少個公共屋村呢?其實以前新界我所知就只有兩個公共屋村,就是元朗新村及屯門新發村,是整個新界地區,所以那時新界人可以享有入住公共屋村的機會,不會比市區居民多,應該說少得很,甚至沒有。而市區居民可以住公屋,那新界人就要露宿嗎?

那時新界人都可以覺得政府好唔公平,因為市區居民就有公屋,新界就好缺乏,市區人就有特權,如果在那時,又可以說市區居民是野蠻人和黑社會,對嗎?

所以那時政府准許新界人建屋,其實不能算政策有問題,誰又會想到,這個建屋權(丁權)會成為一個特權,予新界人的原居民男性後人一出生就有換錢的特權。如果當年政府可以預知有這個問題,那些政府官員早就轉行做”生神仙”啦。

再談談原居民不用交差餉問題。關於差餉,以前徵收是用以支付差人(即警察)的薪金,所以叫差餉。70年代新界人反對交差餉的理據,是當時新界連警察都無,主要警力集中在荃灣,新界以北日間只有聊聊可數的警察巡邏,既然警力咁少,政府又憑甚麼來收差餉?

你沒有用過你服務,卻向你收費,你會不會俾?唔俾就是野蠻和黑社會乎?


於2006-11-11 10:23:55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10603866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論北洋艦隊

北洋艦隊是全球排名第八,亞洲排名第一的超級艦隊,而日本只是排名第十一。北洋艦隊是以船堅砲利遠勝於日本,就以鎮遠級戰艦排水量達7480噸,而日本三景艦就只有4千噸,火砲在口徑及數量上都勝於日本。而錯的是北洋艦隊是很團結的,因為艦隊主要以福建籍人士為主,指揮官亦全出自福州船政學堂一至四期同學,而黃海戰役中日雙方打了最少五小時,如果炮彈內全是砂石,又怎麼能支持到五小時?
北洋艦隊戰敗的主因,是因為中國人太迷信有超級武器,所以就攪了支超級艦隊,當時北洋艦隊之規模,以近代歷史家唐德剛博士指出,是集英、法、德三國最先進的軍事技術而成。不過大家有無想過當時中國的工業,是否可以支持這支艦隊呢?結果是連一顆螺絲都要入口!所以艦隊為了避免機械損毀,平日操練不足,作戰時有所顧忌。黃海戰役後北洋艦隊未至全滅,但無戰鬥力,因為要等幾個月才有零件運到維修才能活動!


其實不想用補充來支持自己的論點,只是有感而發,想講講對甲午之戰之一些想法。


就以砂石充彈藥一種說法,就覺得好好笑。首先是當時艦隊用的主砲,全是德國克魯伯兵工廠的優質大砲,所以就連砲彈也是入口的,因為當時中國沒有生產線,而以德國人務實的作風,自不會以砂石充數交貨,以壞自家招牌咁笨,所以入口砲彈,彈藥應沒有問題,如有砂石,就只是被調包,不過動機何在?如因貪瀆,砲彈砲藥有誰會買?如果說是民間工業用,中國當時有幾多工業會用得著這種砲彈砲藥?何況中國都有火藥生產,價錢一定不會比這些「老外老鼠貨」彈藥貴有平貨不用用貴貨,還要犯法......,那麼,誰會買呢?


你家庭會買彈藥用嗎?可以當飯吃嗎?既是無人會買的東西,自不值一文?誰又會做這等無利可圖,空辛苦一場的笨事?

何況就算真的有調包事件,難度艦隊上下成千人,全都瞎了眼睛不會檢查砲彈,做出戰前準備嗎?這等關乎自己性命的事,可以馬虎了事嗎?思考一下,就會發覺好多所謂原因,全都是不合邏輯的事。

我寫這些,就是因為覺得近代對甲午戰爭的分析,根本就是大話連篇,可信性極低。不過最使人概歎的是中國人民智之低,使人汗顏,就以砂石充彈藥這種攪笑言論,都可以騙到中國人這麼多年,騙這麼多人,還當成甚麼珍貴資料,難道大家真的不會用腦袋思考的嗎?


於2006-11-10 12:50:16知識+ 中發表,但無被選為最佳答案: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10506007

古人說的是什麼話

這個問題我見過好多次,都見過唔少答案,覺得攪笑得很。這些問題反映出我們數典忘宗的情況很嚴重,好多人都以為古代是說普通話的,因為見現時大家都說普通話,就以為古代如此,這樣的邏輯攪笑得很。因為這樣講得通的話,你見街上人人都穿西裝,都可以說古代人都穿西裝啦!


那麼,古人是講甚麼話,真是好難講。中國自秦代以來,開始有統一的文字,但卻沒有統一的方言,因為中國其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而是逐漸由各地不同的民族融合而成,所以文化組合亦比較複雜。不過個人意見,就是古代人應該以廣東話為主就真。何解,舉個例子就是朗讀唐詩及漢代的詩歌,多用廣東話可以,而可不可以用普通話呢?因為用普通話根本不合押韻,有些字甚至沒有普通話讀音,反而用廣東話是配合押韻,而且好多廣東話其實是有音有字添,不過要在古籍中才找得到。不信?你可以用普通話讀唐詩三百首,看有多少首讀得到,我識人試過,大部份都不押韻,一半有字無音,講唔通的佔大多數。所以可見唐代人就是以廣東話來作詩,押韻亦都以廣東話的音,所以廣東話就是古代人的母語。斷估古代人不會好像香港人般,講就講中文,說就寫英文,講就普通話,寫就廣東話咁攪笑嘛。


其實廣東話,源自廣西,是漢武帝派遣三十萬大軍,南征百越,即現時的廣西一帶,那大軍大都留在廣西生活,於是將原中原的母語,帶到廣西。而之後中原地方戰亂及外族入侵,於是帶來不少胡人的方言,融入中原文化中,漸漸演變。而廣東廣西因受山嶺阻隔,受北方外族入侵影響少,所以仍保留大量古代母語語言,漸漸形成現時的廣東話。所以,廣東話實際是保留中國最古老方言語音的方言。

至於普通話,是盛行於明清兩代之北方語言,但當時並沒有標準及統一之語音,不過多以北京話為主流,亦稱官話。民國時叫回北京話,五四新文化運動時稱之為白話,由北京文化界組成之全國統一語言委員會通過以北京話為中國之標準統一方言,並以北京話之語音為基準,製定拼音音標,由當時的國民政府在中國中小學及大學推行教授,這就是當時的白話文運動,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亦沿用白話文為教學語言,但將白話文改稱為國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將國語改稱為普通話。


於2006-10-31 10:47:03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3002059

論愛國

我愛國,所以支持中國統一及強大,打例狗扁!


但要清楚,愛國不等同愛共產黨,也不等於愛政府!如果連這個觀念也攪不清,就不應是廿一世界人,而是古代的順民、愚民。

國家、政府、政黨是不可以劃上等號的,如果這樣想,根本沒有民主可言,亦沒有選舉可以進行。

點解?舉例吧。以美國為例,如果國家等同政府,又等同政黨,那麼如何更換政黨呢?你不會說現時的美國政府是共和黨政府,如果下一屆選舉民主黨得勝,又要改名民主黨政府,連國號都要改,四年一次選舉,一換政黨就要改國號、國歌、國旗......不給人笑掉大牙都不成啦!

何況反黨、反政府就是叛國,那麼投票在野黨推番現政府就是叛國,叛國是死罪,即是每四年就選舉就可以減少一部份國民,確是解決人口問題的好方法。


美國那有出現上述攪笑事呢?因為美國國民確是做到將國家、政府和政黨分開看,愛國人人都愛,但不會盲目支持政府及政黨,有問題一樣提出批評、罷免。因為他們理性能力高,懂分析及作出決定。而中國人就往往感情用事,不理後果,盲目追隨偉人,好像陳水扁不是當年選民意氣用事,那會攪到今天這樣醜態百出。所以以意氣用事,不會把事情弄好,只會給人笑呀!

國家是社會的形體,沒有國那有家?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而不是為管理人民而設的,所以是公僕,不是官員,政府是提供服務,不是管治,所以政府沒有權要求人民做甚麼,而人民才有權要求政府做甚麼,連這點也做不到的政府是無能政府。而政黨只是政治政策及理論的具體表現團體,不具有權力來源,亦應受人民監督,而不是要人民愛它!


於2006-10-29 12:10:46 知識+ 中發表,但未被選為最佳答案: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901341

論縱深戰街

有問:「假設題:在一場戰事中,敵強我弱,如何可以不給對方消滅?」



.戰爭中決定勝負,其實不是單靠武器、裝備及數量來決勝。決勝之道在於戰術運用及士氣,當然,補給亦是很重要的。舉例以以色列的中東戰爭,都是以色列一個國家,面對亞拉伯多個國家的聯軍圍攻,就單是埃及一個國家,兵力就是以軍十倍,但結果是以色列打了三次勝仗!


就以你舉的例子,其實唔難,守城一定比進攻有利,因有很多防守的據點可用,而坦克是不適合打巷戰的,所以據守城中,已可以減去坦克的優勢。另外有火箭彈更妙,因為火箭彈對坦克及直升機都是很好的武器,特別是對直升機,因為直升機有一個死穴,就是尾部的羅旋掌,只要破壞尾部的羅旋掌,直升機就會失去平衡而墜毀,而破壞的方法亦很簡單,只要向直昇機尾部發射火箭彈,打破尾部的羅旋掌。這種戰法源自阿富汗游擊隊對付蘇軍,証實非常有效。在索馬利美軍亦因此吃了大虧,你可以看Black Hawk Down一片就知啦。

好了,有武器,實際如何打,這就是戰術運用,原則就是以強凌弱,以本身的強項,打擊對方的弱項,而不耍硬碰硬,要搵對方的弱點出來,或者製造方法使對方的弱點顯露出來。在城中有據點,有火箭彈,這是你的優勢,而對方人多勢眾,又有戰車,這是對方的優勢,同時是對方的弱勢,事情總有利有弊,因為人多、裝備多,指揮及調動部隊一定不及小部隊般靈活,所以就要發揮小部隊的特點,就是要不斷引敵人深入及分散敵人,以色列在中東戰役面對十多萬敵軍,策略就是分散敵人,找敵人數量最少的部隊進行攻擊,逐個擊破,逐漸蠶食敵人的力量。所以不要以為對方人多就打不過,其實不是,大部隊一定個分散,因為沒有一個大空間可以容納大部隊活動,只要對方分散,就不難擊破。

你或者認為,對方也不是笨蛋,不會讓你逐個擊破。當然,所以技巧就要分散或引散敵人,你方優點就是有城可守,無據點就根本沒有得打,因為對方要攻城,一定不個集中在一點上攻擊,因為這樣就發揮不到大部隊的作用,所以一定會以線性方式包圍及由四面一齊攻擊,這是最能將所有部隊都用上的打法,所以你就要利用這點,不要將守軍分散四處防衛,這樣同敵人分散一樣,實力分散,你分散的每個部隊一定不及敵人分散的每個部隊多,所以等同自殺。一定要集中部隊在一點,以縱深防衛方式,其他地方就讓給敵人,敵人入城就自會分散部隊進行掃蕩戰,而掃蕩的部隊當遇到你的密集部隊就自然成為少數部隊,那時就是你以多人打對方少人。而在城內,坦克好難發揮支持作用,所以只有直昇機可以支援到敵人,而當直昇機出現,你都知要用咩去招呼它啦。

順便介紹下縱深作戰形式,就以城市戰為例,縱深戰不是設定一條戰線,而是設立多條縱橫交錯的防線,目的是困惑敵人及消耗敵人。縱深防線要預算放棄的,當敵人強攻一條防線時,就將守軍撒至另一條防線上防守,使敵人以為強攻破一條防線,勝利在望時,但又發現另一條防線,敵人又要組織攻擊,攻破後又發現另一條防線,當然唔好誤會這是在玩捉迷藏,而是不停地消耗敵人戰力及士氣。你可以想像當敵人攻破完一條又一條防線之後,發覺都不知守軍主力在那,亦不知還有多少條防線要攻的話,士氣就完啦!到時,反攻就是時候了。

所以,以你的舉例,根本不用逃出生天,而是一個可以以少勝多的好機會。打得過!


於2006-10-29 01:14:59 知識+ 中發表,但不被選為最佳答案: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805791

論民主

其實,甚麼是民主呢?是不是有選舉制度就是民主呢?那麼現時中國都有基層選舉村代表及幹部,其實已經是民主啦!還吵甚麼?


那又是不是有政黨就是有民主呢?中國其實除了共產黨外,尚有其他政黨,只是一定選共產黨執政,所以這樣計中國都是一個民主國家啦!是嗎?


還是又如台灣般國會全武打,要打得先可以做議員,整天鬧事之外,還要來個拉倒總統,體驗監察力量,才是民主呢?


民主其實是一種觀念,而非一種制度,所以非洲好多落後國家,都有好多選舉制度,但都不能算是一個民主國家,也不能達到民主。民主既是一種觀念,不是一個實體,所以就不是賜與,亦不是要向某些人爭取,由某些人批准就可以出現的。


民主是一種甚麼的觀念?簡單來說就是由人民當家作主,這句說話共產黨都喊了幾十年,但都是空談,這不是因為一黨專政,而是政府沒有好好地教人民如何民主。民主是要人民能夠為自己作出決定,這才是真正的當家作主,而不是人云亦云,連事實是啥都未清楚就激情地遊行表達意見。而要做到這點,就要人民具有思考、分析及肯為決定承擔的能力,如果沒有這些,空有制度也只是裝門面的工程。


同時,民主既不是一種制度,所以就不要迷信有民主就能解決社會或政府問題,民主實際是這些問題解決後、社會制度完善後才會出現的東西,所以以為有民主就有希望實際是本末倒置的想法。


寫了這麼多大家可能不會明白,就讓我舉個例子說明。就以民主是以投票決定,一人一票,少數服從多數意見,大家不會認為這不是民主的做好嘛。假設現時中國大陸實行一人一票決定香港的政治制度,而大陸十億人都反對香港有特區政府、獨立司法制度,香港回歸祖國就要跟中國的制度,跟進中央政府的指令,香港要服兵役、上繳稅款,用普通話而不是廣東話,取消中學會考,香港發的學術證書無效,考就考大陸聯考……香港人可以怎樣?這是民主形式下的決定,大陸有十億票,而香港就最多只有六百九十萬票反對,不要迷信香港人的觀點一定對,大陸人就一定會如香港人般想法,到時如果有這樣的結果,不服從就是反民主,對嗎?

沒想過呢。不要認為這是沒有可能的事,以大陸現時的社會及民生情況,用十萬八萬買票賂選做票王易如反掌,在這種情況下實行選票制度的後果唔該想清楚好。到時有個野心家用買票方式要大陸人投票取消香港特區個時就好玩啦!

所以正如我前述,要人民不要盲目跟從,個人有足夠經濟能力不受金錢引誘,資訊發達讓大家在明暸事實下作出決定,才有可能成就民主制度,這樣即是社會發展成熟,人民富足,問題解決了才有民主的出現呀!而不是有民主制度就能使社會發達,經濟發達呢!我們常常羨慕歐美國家民主制度下人民富裕,就誤會民主與經濟發展有必然關係,其實以香港為例,香港七、八十年代經濟發展蓬勃,那時香港何曾有民主選舉呀!又如台灣戰後蔣家皇朝專政,民主只是裝飾品,但經濟也一樣照樣發展如儀。


那麼,香港已是一個經濟、教育及法治都成熟的地方,理應有民主制度,但我就問,正如前文,要有選舉制度才是有民主嗎?要有政黨輪流執政才是民主嗎?我寫這麼多都是想大家明白,如果香港人連民主是甚麼都未攪清楚,就來個民主制度,同台灣以前蔣家皇朝無分別,民主只是裝飾品,而讓這種怪胎民主在中國發展起來,結果只會如台灣現時的政局般胡鬧,那時真的不知對不對得住五千年文化。


所以,我的意見是要爭取民主不應以爭取建立制度就誤認為是民主,而應該是以推動教育為本,當然,教育不是現時中港的功利教育,讀書只為求分數,取學歷以求好工,教育應該是訓練人思考、分析及建立自我的價值觀。


於2006-10-28 09:56:25知識+ 中發表,但無被選為最佳答案: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800640

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有問:「向 ( 歐洲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有無打仗,同邊個打?」



其實中華民國是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是以中華民國名義參戰的。第二次大戰詳情大多,不提了,介紹一下中國參加一次大戰之情況。


中國參加一次大戰,是有國內及國外因素,國內因素是當時的國務總理段祺瑞欲藉參戰為名,爭取國會增加軍費撥款,用於擴充部隊之用,當時皖系因國會撥款而擴編了邊防軍三個師,不過都在之後直皖戰役中被直系軍隊打敗及收編了。


至於國外因素,就是英法兩國在一戰初期,傷亡慘重,需要徵集後備及非戰鬥人員參戰,於是就出現人力不足的情況,因此兩國尋求中國參戰,目的不是要中國軍隊參戰,而是相中國參戰為名,輸出勞動力,這就是一戰時期的華工出洋事件。


華工出洋,我記得是1916年開始,當時主要招募北方華人,因為英法兩國專家認為,中國南方人體質,未必適合歐洲嚴寒天氣,因此就在北方招募,當時共有14萬華工出國,到法國就接手一些後勤工作,例如挖戰壕,搬運糧食、彈藥同傷員,英法兩國就可以將原有的後勤人員,投入戰場。


當時的華工待遇不錯,不過就好危險,如挖戰壕,當時是華工挖完戰壕,英法軍隊才進駐,所以華工反而成為英法兩軍的先頭部隊,加上當時華工文化水平較低,對戰場情況認識少,又無人指導,在戰場遇到危險不知走避,所以死傷頗多,總計約有2萬多名華工死於歐洲戰場,成為一戰的無名英雄。


一戰結束,約有11萬名華工回國,另有3千名華工留在法國生活,法國政府為了協助這批華工適應法國生活,特別成立一個華法基金,聘請一些中國知識份子到法國協助這批華工。因為有這個基金,就發展出中國勤工儉學運動,而最早往法國的知識份子,主要來自由毛澤東成立的”新文文學會”成員,亦即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批成員。而勤工儉學的參加者,後來來自中國各省,學成回國後,部份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的人士,及加入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為政府要員,造就中國在三十年代有一個黃金十年的時代,而上海成為當時留法華人的聚集城市,而成為東方的巴黎。


於2006-10-27 23:41:31 知識+ 中發表,但無被選為最佳答案: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704461

草根階層對售價銳的看法

其實銷售稅對草根階層影響最大,所以更應該反對這種劫貧濟富的政策。


影響在那,就在日常生活用品上,包括食物、衣服及日用品,都需要納稅,這種做法好似人人都要納稅,好似好公平,其實是搵笨。因為在消費計算上,一個收入5千元的打工仔,收入全用在衣食住行上,即是他的收入就全都用來計稅。但一個有錢商人,衣食住行全都可以用公司名義出數,即是由公司的開支支付,減去這些成本及經營成本,有利潤才需計稅,無利用就不用交稅,而社會設施如治安、道路及政府服務就照可以享用。你說是否人人都公平交稅呢?


可況現時政府開徵銷售稅,根本不是為草根階層,甚至為市民提供保障而設的,其目的是為保障外匯基金的穩定。因為香港貨幣是由外匯基金提供保証的,即是你用一百元,那一百元是有等值外匯支持的,所以香港貨幣才會有價值,如果沒有外匯基金,港幣只是公仔紙。而現時外匯基金有約1,300億(05年數字),是發行貨幣基數的3倍,即是外匯基金有3分1是已流出市場,政府只有3分2的儲存,而這些儲存就需要用於城市基建、教育、醫療、公務員開支等,以現時買地及收稅情況,政府有可能入不敷支,到時有赤字又是支付,當然是外匯基金,當外匯基金減少過貨幣發行量,港元就會貶值,香港的金融制度亦會崩潰。


但就為了保障小市民利益,有需要草根階層犧牲嗎?其實最需要貨幣穩定的是商人,因為他們才需要貨幣大量進出,而一般市民唔會一天有一百幾十萬收支嘛。所以開徵銷售稅,目的是穩定政府收入,以免食光外匯基金,保障金融制度穩定,幫助商人營商,但就要由一般市民以至草根階級來承擔,這是否公平呢?


於2006-10-26 11:53:07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504590

中華五千年傳統服飾?

有問:「凭咩嘢要将清朝装束當成中華五千年傳統服饰?」
『中國人過年過節都喜欢穿「唐装」,但有無想過,所謂中華五千年傳統服饰的唐装,只不過係清朝满族人的服饰.三百年前,,满清入關推行「削發换装」政策,把漢族人為主的中華民族的五千年傳統服饰改成满族人的傳統服饰。


時至今日,旗装被當成中華五千年傳統服饰,,一個统治中國未满三百年的王朝,彻彻底底改變中華五千年歴史傳統。
饮水要思源,中國人不能没有自己真正的歴史和傳統。』



絕對讚成樓主的主張,中國現時所謂的文化傳統,其實已經歷多次演變而變形、變質,我之前在知識+都提過,可以見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02101916。

這裡我要提的是滿族文化,雖然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但除了只有三百年外,最大問題是帶有高壓政治、奴化、專權的成份,在這裡我指的是清代的情況,而不是指現代,亦不是著此反對滿族,純實事論事。

其實中華文化,自漢唐以來,發展文教,建立法制及完善之行政管治機制,而漢唐風氣自由開放,簡樸豪邁,真性情流露,你們可看漢唐的詩詞,有許多是文人抒發情懷的作品,可見以前人一樣隨意表達自己的情懷,而其實更多是情詩,男歡女愛,各得其所,那有現在的禮教規範這鬼東西。而更重要是當時抒情,發情以致豪情批評時政,都不會招來甚麼問題,真是思想自由的社會。

反觀現在,中國為清朝管了268年,成了甚麼樣子?高壓政治下,文字獄,抄家滅族,使人人都明哲保身,保守迂腐,不求有進步,只求沒有闖禍,禍及親友家人,政治風氣保守,吏治不修,使貪污舞弊橫生,人人都功利為上,毫無公義可言。

可況清代對經濟、對民生以及社區建設,根本毫無建樹。就以交通為例,秦代暴政下都有修馳道、隋代腐敗政治下都有築運河,清代只中國歷朝版圖最大的帝國,卻那有甚麼建設可言,有的只是誇耀武功,征伐殘殺他人的功業,還有鎖國政策,禁止通商,使中國由世界大國,成為一個閉關自守的孤獨客。

最後,我還要批評一下女性旗袍,正如我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02101916指出,清代至民國的旗袍不是現時這樣的,是及膝或過膝低叉的長袍,現時的是開高叉至大腿的長袍,雖然性感,但那時那有女性如此大膽敢穿露至大腿的衣服?這種設計,其實是源自60年代香港的設計,那時因為有一套電影叫蘇絲黃的故事,由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在1961年拍成上映,由華裔女演員關南施主演,那時就造就了一個叫蘇絲黃的形象,是一頭長長的黑髮,穿上一身窄窄的旗袍,就開高叉至大腿,性感引人,因而大受外國人歡迎,那時蘇絲黃成了外國人心中中國女性的代表,而旗袍就是當時外國人唯一認識的中國傳統服裝。說真點,以旗袍代表中國文化,有點為了迎合外國人的口味,真有點洋奴作風!


於2006-10-28 13:00:24 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504435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

有問:「我想問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情況??
    我聽miss講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本來是復興的,後來變成衰退???
    是什麼事情令到當時美國經濟由復興變成衰退呢???
    可以話比我知嗎??」



雖然可以用英文答,不過我是中國人,所以用中文答。


一次大戰後美國經濟大衰退,原因是股票大跌,其實是鐵路股票出問題。事源美國立國時的經濟政策,是以農業為本,避免過份發展工業,工業產品寧願由歐洲入口,但因為一戰歐洲成為戰場,工業產品中斷,美國需要發展工業,同時為支援歐洲戰場,重工業亦都發展,因此公司及工廠林立,公司股票大行其道,美國在20年代進入繁榮的新境界。

但同時,因應工業及農業運輸需要,美國亦興建了一大批鐵路,以加強運輸,而鐵路以股票集資興建,收益成為股票持有人的回報。所以在當時股票市場繁榮,市民大量投資股票,而股票中就以鐵路股票回報最高,因此最多人投資抄賣,股價急升,到股價與鐵路收費脫節時,人們就開始拋售股票,因為羊群心理,鐵路股票下調時引發股民恐慌性拋售,禍連其他股票,引致股災,銀行收緊信貸,公司工廠倒閉之餘,鐵路公司亦要倒閉,連鐵路也要拆掉變賣,所以現時美國是少有國家只有小數鐵路仍可以存在。鐵路無了,影響到農業運輸,農場亦因資金緊迫而陷入危機。因為工業同農業同時受災,導至失業者眾,社會經濟陷入蕭條境況。

至於美國是如何復興經濟的,是因為當時的財政部長,以宏觀經濟調控形,干預自由市場運作,另外以減息、減稅同壓縮政府開支為主要的財政手段。另外最重要的興建胡佛大水霸,胡佛水霸的興建,改善了科羅拉多河夏季水患,冬季缺水的問題,因為灌溉系統改善,使農業得以復甦,而南加州更因位於科羅拉多河下游,得水利灌溉而成為美國最富庶的州。


於2006-10-26 12:45:25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502796

自由市場與強積金

有問:「如果香港政府尊重自由市場,為甚麼政府要設立強積金,強迫市民參與?
    經濟學家及香港政府,以尊重自由市場為藉口,反對設立「最低工資」是否合理?」



強積金雖然是強迫市民參加的計劃,但仍以自由市場營運方式,而且這是社會保障的計劃,就連美國以自由市場為主導都一樣有這樣的計劃,美國人稱之為「三腳椅」的計劃,叫三腳是因為由三方面供款,即是僱員、僱主同政府,同樣是退休可以取回,因為有政府參與,保障及穩定性很高。


香港人就無咁幸福啦,只有僱主同僱員供款,好過無。因為退休保障,如果無又無咁多儲蓄,到時老左點好,個個靠政府,咪即係由當時年輕一輩的納稅人養現時無做保障的人,咁又公唔公平呢?可況保障的是僱員,有無強積金都要儲下錢,而僱主都要供款,得益都是僱員,因為最始取款都是僱員。


如果無強積金,即是要日後的打工仔,補貼現時的僱主,為員工做保障,而僱主就可以慳返一畢應該用來保障僱員日後生活的開支,這樣好嗎?


於2006-10-24 13:31:59 知識+ 中發表,但未被選為最佳答案: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303576

自由市場與大集團

有問:「如果香港政府尊重自由市場,為甚麼政府要設立專利事業,讓大集團謀取暴利?
    經濟學家及香港政府,以尊重自由市場為藉口,反對設立「最低工資」是否合理?」


其實香港政府只是講尊重自由市場運作,實際是另一回事。


97前香港政府的經濟政策是積極不干預政策,實踐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理論,容許經濟自由發展,市場自行調控。不過雖然如此,仍保留一些專利企業,例如電視廣播、電話通訊、交通例如地下鐵路、巴士、電力及燃料供應等,都以專營權或專利形式批准營運。目的是因為這些企業投資較大,如果唔保障這些企業利潤就好難有人投資,到時要政府投資就即係要納稅人投資。咁其實未必是好事。


其實現時政府都逐漸取消專利權經營模式,引入競爭,其結果是消費者得益好多,好似電話通訊,就因為自由競爭,電話費就平了好多,但結果是電訊業大災難,裁員、外判等新聞不絕。所以有時自由市場不是一定無問題的,睇政府點攪的。


於2006-10-24 12:37:25 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303556

自由市場與公務員薪金

有問:「如果香港政府尊重自由市場,為甚麼政府要推行高薪養廉政策,讓公務員薪金高於一般市場價格?
    經濟學家及香港政府,以尊重自由市場為藉口,反對設立「最低工資」是否合理?」



現時公務員薪金高於市場價格,甚至高好多倍,有很多歷史原因的。


一就是基本法規定了香港公務員待遇,不能比97年前差,當時制定基本法時是在80年代,當時香港經濟蓬勃,私人市場待遇好過公務員,大家都認為97後經濟更好,所以自會要求97後不能差過97前,因為立法的人,根本唔會預見97後咁慘,除非他們是生神仙能預知未來,亦都唔會想97後更差。所以因為現時市道差,維持公務員97前的待遇使形成他們與市場待遇脫節的畸形現象,大家都預見唔到。而因為有基本法這一規定,就使政府要減公務員待遇都好困難。


不過,話又說回來,公務員待遇好好多,對政府同人民未必是壞事。雖然我不是公務員,亦脫離了政府津貼機構行列。但都明白,如果政府公務員待遇差,後果其實是好危險的。因為公務員掌握政府不少資料,其中有許多是值錢的,如果公務員待遇差,只會迫他們出買已知的政府秘密,或者執法不公,以權謀私,雖然現時都有,但不會太狼、太多及太揚,因為始終有個顧慮,就是太過份會失去現時優厚的待遇,就好不值。試問要多少利益才會吸引公務員冒失去食過世的長俸的險去謀私利呢?如果公務員有的長俸舉例約值三百萬,那就要有多於三百萬的利益機會才會使那名公務員動心,而一般值一萬幾千的著數根本不會放在眼內。但如果待遇太低,根本可有可無,公務員就會不擇手段去謀私利,反正失去待遇都不覺可惜,只要一次謀到利可以食過世就得啦,就算無,一萬幾千的著數都有吸引力,到時政府表現會點呢,大家又可否安居落業呢?


而一般公務員都不是個個都掌握到值幾百萬的謀私機會,所以現有制度對中下層的公務員是有很大的約束力,當然,對高層就無能為力。

所以有些睇來好似不合理的現象,未必是好不合理,要細心分析下先才評價。


於2006-10-24 11:13:43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303533

自由市場與賭博事業

有問:「如果香港政府尊重自由市場,為甚麼政府要禁止馬會以外的賭博事業?
    經濟學家及香港政府,以尊重自由市場為藉口,反對設立「最低工資」是否合理」



因為賭博事業不是單統一種商品或者一種服務,所以不能以自己市場概念理解。

賭博事業涉及道德及社會秩序問題,這都不是商業行為可以解決的。有咩道德及社會問題,舉例一個人沈迷賭博,唔工作,只想不勞而獲,那個人對社會是沒有貢獻,即是社會的資料及生產力會減少,問題不是一個人受影響,而有更多人沈迷賭博,社會的生產力只會減少。


另外亦會導致家庭問題,子女忽略管教問題,而子女受感染亦會將不勞而獲的心態傳落下一代,社會如果越多人不事生產,社會的經濟力只會衰退。而政府除了收入少了外,尚要耗費資源去解決這些問題,如請社工處理家庭問題、提供綜援去養這些賭仔。你可能覺得不事生產的人抵死,仲要社會養他。但無綜援唔可以使賭仔戒賭,只會使他們為湊賭本而打劫偷竊,政府一樣要資源請警察維持治安。

所以馬會可以開賭,因為它有俾稅,不過是以做慈善方式,其實40年代香港政府有想過向馬會收賭博稅,但考慮到會鼓吹賭博,所以才會用現時馬會做慈善方式,不收博彩稅。這樣做法,其實是馬會制造了賭博問題,再撥一些資源叫做解決問題,其實是控制問題的惡化。所以為何只馬會可以這樣做,其他人不可以。試想想如果其他人開賭,取了利益,傳播了賭博這種不勞而獲的觀念,但沒有撥資源處理這個問題,留番這會其他人或者政府處理,是否公平?政府不能收博彩稅,解決這個問題的資源只會來自納稅人,這對他們公平嗎?


而自由經濟的概念,不是字面解自由地做生意!自由經濟主張用者自付原則,不是公同分擔,所以沒有免費午餐,無免費的意思是食了午餐者不付帳,就要其他沒有食的人代付,這對其他人不公平,所以就要用者自付。所以開賭的人取了利益,制造了問題,卻不會出資解決,由其他納稅人代付,這又是否合乎自由經濟的原則呢?

寫了這麼多字,大家可能覺得好麻煩,倒不如禁了賭博就簡單。但事實是不可能的,點解?無了賽馬,又可以有咩娛樂呢?請問?我雖不是賭徒,十年內連六合彩都唔買,但我都明白,馬會的貢獻不是撥款資助社會福利事業,而是提供最少用地的娛樂活動,請問有那些地方可以一次過容納百多萬人參加活動呢?又有那些活動適合百多萬人參加呢?唔係百多人,係百多萬人呀!單是秩序管理、報名收費,要應付百多萬人,你諗可以點做?無馬會,星期日成街都係人,大家都無節目,打下交攪下事.........。可況,戰後政府予馬會擴展賽馬活動,後加設六合彩,目的是打擊當時活躍的私人賭博活動同「字花」賭博,當時因為有這些地下賭博活動,黑社會才有金錢控制警隊(行賄、派片)。所以沒了馬會,香港又回到六十年代黃、賭、毒的社會,就真係好玩囉。

附:我的立場是最低工資是保障本地工人就業的可行方法,就算英美等這些以自由貿易、自由市場為主導的國家都有,詳細我見有人答得比我好,就不重複啦。


於2006-10-24 11:55:36 知識+ 中發表: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303484

自由市場與零團費

有問:「如果香港政府尊重自由市場,為甚麼政府要規管「零團費」來港的旅行團?
    經濟學家及香港政府,以尊重自由市場為藉口,反對設立「最低工資」是否合理?」




自由市場運作,雖然是政府不干預,但不代表政府會容許一些非法或不合理的商業活動,例如從前有層壓式推銷法,掛名傳銷,實際是以推銷及吸納參加者為目的,獲取金錢,而實際沒有生產及營運活動,接近欺騙,所以政府都加以取締。


而零團費亦是一樣,根本是一項虧本生意,根本不會有好的服務,也是違返了交易的精神,可況好多團友都在不知情下參加,等同欺詐,這些有違自由市場原則的活動,難道政府不應過問嗎?


自由市場原則,是公平交易,才會各取所需,雙方都可以在交易中獲利,所以如果在市場資訊不明確的情況,交易本身就不公平。而零團費客戶在被欺瞞的情況下參加,已經是違反了自由市場的原則了。


於2006-10-24 12:49:03 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303455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略談公務員待遇

有問:「如果香港政府尊重自由市場,為甚麼政府要在基本法內定明公務員工資,不能低過回歸97年前?」
經濟學家及香港政府,以尊重自由市場為藉口,反對設立「最低工資」是否合理?



基本法內定明公務員工資不能低過97年前水平的規定,不是香港政府訂的,而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組成的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制定的。目的是預期香港在97年後經濟會很好,但政府公務員前景不明朗,因為公務員會擔心被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員取代,因此有機會被私人市場的高薪厚職吸引而脫離政府,造成人才流失,影響政府的施政及穩定性,因此確保公務員的待遇不會差過97年前水平,同時留任曾蔭權,以示不會以中央官員替代本地公務員,遮斷公務員晉昇機會。凡此種種,都是因為當時的環境考慮下形成的,有誰又會想到97年後樓市大跌,經濟崩潰,民不聊生;公務員待遇突成了天之驕子!時也!命也!


於2006-10-24 16:49:21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303430

自由市場與高地價政策

有問:「如果香港政府尊重自由市場,為甚麼政府要推行高地價政策?」
    經濟學家及香港政府,以尊重自由市場為藉口,反對設立「最低工資」是否合理?



高地價政策,實際是高地稅政策。其實一個國家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都是來自地稅的收入,其次才是人頭稅(即是中國古代的丁錢);一些國家會是利得稅等。中國古代至今的田賦至土地稅都是這樣的東西。而收地稅目的是公平原則。因為在自由市場及經濟學概念中,土地是資源,不是商品,所以不存在私有產權的概念,而是人人都可以利用土地從事生產及增值。但若是如此,就只會發生因為土地使用而起的衝突,人人都只會為爭奪土地而殘殺,最後亦沒有人可以投資發展土地,沒有生產可言,亦沒有收益。因此就需要有一個分配制度。古代以分封土地形式,而現代就有土地轉讓,亦即是土地使用權的轉讓,但不論如何形式轉讓,轉讓的只是使用權而非產權,而產權理論上屬於社會各人,由政府代表。


因此,當一個投資者承租或投得一塊土地,除了在承投時要支付金額予政府,以確立使用權外,土地每年的收益,都要提交一部份予政府,由政府分配予沒有機會承投土地的人享用,這就是均富原則,亦都是比較公平地使用土地的原則。

而香港就有點不同了,因為香港地少人多,所以土地更是珍貴的資源,因此在承投土地時,成本就不同了,除了開發成本外,也要計算機會成本,為了更有效地使用土地以增加土地的產值,就只有以高地價形式來分配,價高者得的情況下,只有高產值的行業才可以使用土地,而低產價的就被淘汰。另外,土地的使用權是有年期的,所以高地價亦是將年期內土地的收益,一次過徵收,而不似歐美國家等會逐年徵收,這種方式雖然比較方便,同時亦具有投機性,因為投地人就要預計年期內土地的總收益,相對於地價是否合理或者化算了。


所以,因為土地是一種資源,而非常商品,買賣的亦只是使用權,所以不應視作商品以自由市場的自由貿易概念來分析,這是有問題的。而地價的收益,是政府用於建設社會的資本,亦可使土地的產值,不是由土地擁有人獨享。所以香港自70年代實行高地價政府以來,香港的建設及民生都改善了好多。但現時問題,是90年代香港政府瘋狂推高樓價,目的是滿足英國在放棄香港前,可以好好地賺一筆,同時亦都因為中央政府誤以為成立土地基金帳戶就可以防止英國人花光庫存,這種笨方式既不能使英國人減少對香港經濟的拷詐,反而可以名正言順,以充實土地基金為名大力推高樓價,至民窮財盡。


其實香港政府以前就算高地價,都仍然做到藏富於民。但現時政府就只管守財,對於改善民生經濟,都是有限公司,香港市民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於2006-10-25 13:21:40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303366

香港古代教育

有問:「香港古代教育同現今教育有咩唔同?」




請問你指古代是那個年代,一百年前定一千年前呢?唔係好難比較的。

不如我試下分過不同時期比較一下,會比較容易明。我就分香港教育為三個時期,分別是香港開埠前、開埠後同97年回歸後。而分為幾點:

1. 教育政策:
香港開埠前並無明確之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沿襲清廷,以科舉教試為目的,教育內容亦以考科舉之八股文為主,並無固定修業年期。而香港開埠後教育政策亦不大明確,到了70年代才推行9年強迫教育,目的為提供普及教育,消除文盲。而97年後則改為9年基礎及普及教育,目的是培養高質素之公民。


2.教學語言:
香港開埠前仍是華人社區,教學語言為華文華語。開埠後以推行英國式教育,以英語為主,華語不受接納,至70年代推動中文運動,中文才開始接受為教學語言。97年後則以母語教學為主流,兩文(中文、英文)三語(廣東話、英語、普通話)都會應用在教學上。


3.教學地點:
香港開埠前以私人辦學及講學為主,地點多為鄉村祠堂或書室為主,現存新界仍有多間祠堂書室例如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仁敦岡書室、聖軒公家塾、若虛書室、覲廷書室、述卿書室及清署軒。 開埠後私塾書室之外,政府亦陸續建立官立學校,或者資助教會及福利機構辦學,戰後亦有私立學校及補習社等教學機構出現。97年後官立、資助及直資學校為現時主要提供教育的場地。


4.政府教育部門:
開埠前香港無一專責之教育部門,而歸寶安縣政府管理。戰後由教育司署負責,現時就由教育統籌委員會負責製訂教育政策。


於2006-10-25 14:59:26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302449

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清廷與英軍軍械說

有問:「中國點解打唔贏英國?」
    中國係南宋唔係已經有火槍同埋采石啦咩
    點解中國到清朝時,仲係用弓同弩嫁= =明明有火槍,又唔用嫁??
    同埋我想問埋用弓 火槍,有咩好同壞處??
    點解英國人唔將整個中國吞併??




因為好多人對軍事知識都好一知半解,以前如是,現在都好是。所以中國就打敗啦。

其實中英兩個在1840年開打的鴉片戰爭,中英兩國在武器上差距不大,英國不是在甚麼先進武器,而且只有4千兵,就打到滿清旗兵七個一皮,而且當時中英雙方都是用火藥裝填的火槍及火砲,歐洲大砲改良及成為大殺傷力的武器是在19世紀末諾貝爾發明了炸藥之後,火砲及槍械的裝藥改善好多,槍砲的殺傷力才提昇,如果硬說當時英軍武器先進,即是証明這個世界已經有時光隧道,19世紀末的武器可以出現在19世界中期,相差40多年的世界,真是好有創意呀!


其實當時火槍火砲雖然有殺傷力,但都是單發的,射擊後需要裝藥才可以再發射,火槍一般都要最少一分鐘時間裝填,火砲更耐,而裝填後需要再瞄準射擊,而不是隨便發射就可以擊中目標,而雙方在交戰中,人是移動的,不是打定把,所以要射中人是很困難的。而歐洲各國,因為經常有戰爭關係,部隊訓練充足,而且有特定戰術運用火槍,這種戰術,就是排成兩排或三排,成圓型或方型陣,一排射擊,一排裝彈,一排瞄準,兩排就裝彈連瞄準,另一排射擊,各排在指揮官口令下動作一致,輪流重覆裝彈、瞄準、射擊三個步驟。因為一排同一時間射擊,火力集中,雖然只是單發,殺傷力都好可觀,如果有看過「血染征袍」這套電影就可以暸解排隊射擊的實際威力。不過這些都要部隊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同指揮官的能力與戰鬥經驗,才可以發揮威力的。


當然,當時火槍是單發,子彈是有限的,所以刀劍搏鬥的方式仍是很常用的,直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槍械的用途仍受到單發射擊的問題限制,加上在戰壕作戰,槍械難於發揮,刀劍仍是當時作戰的主要武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槍械才成為戰爭中主要武器。所以請不要以現時的情況,就當以前都是如此,我們總不能見現時人穿西裝,就說以前的人都穿西裝的。


說遠了,反觀當時清廷,以旗兵為主力,但旗兵全是貴族,平日不用工作交稅,朝廷還要養他們,乾隆王以前還可以,因為都有仗打,有時皇帝都會打下獵,會召集旗兵出下場,都有點任務,不會無所事事,之後就因為天下太平,旗人只會享福,攪到連馬都不會騎,不要說要搏擊打仗。這樣爛的部隊,就算千軍萬馬,都多多唔夠死啦!



補充:


補充一下弓同火槍的用法。好多人會誤會弓箭落後,其實武器沒有所謂先進與落後,分別在適合及實用,就以弓箭為例,現今美軍特種部隊海豹都有用弓箭,因為沒有槍聲,射殺敵人時不會驚動其他人,所以就要睇用途。弓箭與火槍比較,弓箭雨天都能使用,而火槍就唔得,所以弓箭未必不及火槍,而且當時火槍射程只有百多呎,殺傷力未必勁過弓箭,只是火槍比較省力,射完火槍再肉搏都得,而弓箭在技巧掌握同體力消耗都係問題。


所以我之前講中英雙方武器差不多,是計殺傷力而言,不是說清軍都主力用火槍,當時清軍都有火槍同火砲,而英軍一樣會用刺刀同軍刀打搏擊,分別在雙方戰術運用、組織及指揮上。其實好多戰爭,武器不是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士氣、戰術及補給才是勝敗的關鍵,這方面清廷旗兵確是差好多。

至於英國為何不吞併中國,正如之前我提過,英國遠征軍實只有四千人,可以點分配人手佔領全中國呢?



於2006-10-25 16:57:07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302288

論儒家教育

有問:「香港現在的教育制度下..會否繼續製造儒家思想的傀儡?」


其實不是香港的教育制度製造儒家思想的傀儡,是香港的教育制度只是製造一班只會接受,不會思考分析的生物,所以他們就是會人云亦云,沒有思考過自己面對的世界,是否合理及真確。所以先好似現時咁悲哀同戇居。


就以儒家思想來,其實是甚麼呢?個個都話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而這種思想就是天道、人倫,要忠孝禮義,其實有無人問過這是否真確的呢?我成日好有疑問,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一般人(特別是上一代)教育及文化水平都很淺,又會明得晒?還可以保存傳統?


就以服裝來說,旗袍個個人都話是中國文化傳統,但我不幼提出,旗袍只是滿族人的服飾,而滿族興起只三百多年,三百多年的歷史就可以代表中國五千年文化,你說通不通?可況如果有見過18或19世紀的滿人服裝,就會知其實現時的旗袍,與那時的有很大分別,根本兩回事,所以你們有無懷疑過旗袍的真實性?仲有,滿族文化帶有原始游牧文化,本身文化水平不高,而且以極權、專制及武力統治方式為主,這種文化又可以代表中國五千年文化咩。


講到這裡,又要解釋下儒家文化,儒家之道是講「仁」,中國以儒家之道治國,但請問中國近代有幾多仁政出現過,清代犯罪者,輕者流放,重者死刑,仲要全家抄斬,這樣是仁政嗎?


其實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仁政根本不是現時的,應該說現時的都不是儒家傳統,更不是中國文化傳統。就以孔子最擅長的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孔子以六藝授徙,而禮樂是一組,但唔好誤會,此禮樂不同彼禮儀,當時的禮樂是諸侯間交往的方式,用現代的理解即是外國禮儀,因為當時中國未統一,諸侯間是各自獨立的王國,而它們之間的交往就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所以中國人話要有禮貌,是源自儒家思想,那我不敢問,即是人與人相處都要來個外文禮節不成。


其實中國人講禮儀,是源自南宋時期朱熹主張的鄉約制度,朱子當時主張人與人相交以禮相待,這都是孔子死後一千多年後才出現,就入了孔子數,都好無厘頭。另外中國人講人倫,忠孝,是源自宋明理學主張的,數埋最多一千年歷史,就當五千年前已如是,真係斷估無辛苦!


講開唔想停,其實孔子是一個武術家,他以射御為擅長,射是射箭,御是駕車,春秋時以戰車戰為主,戰事有三名成員,坐中間者為車主,即是負責指揮的貴族,而坐在車主右者為作戰人員,以射戰及搏擊為主,坐在左者為駕車者,即是御者。當時戰爭兩項主要作戰技巧,孔子都掂,仲以此教人,不是武術宗師是啥?而且說是一個軍事家都可以。


有說儒家主張保守,其實儒家老祖宗孔子就好開明,他有兩名得意弟子,一名子路,另一名子貢。子路傲傑不順,作風反叛,孔子沒有不悅,還以之為得意弟子。另外子貢是一個為利是圖的商人,孔子亦都照教如儀。所以話儒家保守,就真係好對唔住開山祖師孔子啦。


最後,我要提出,現實好多所謂中華文化,其實都經過不斷演變,其實已數典忘宗。但現時人根本不求甚解,自以為自己知的就是傳統、道統,其實只是「認錯老豆拜錯山」的鬧劇。所謂「世混濁而莫如知兮」!你覺得現時社會觀念有問題,都叫做有醒覺能力,如果連這個也唔清唔楚,就好戇居啦!


於2006-10-23 11:58:57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101916

香港的文化創造力

是甚麼令香港的文化創造力日漸失色?



香港的教育制度是令香港人創造力減退的原因,此外因為電腦化及社會過份分工亦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


香港的教育制度,近年雖然敢力改善,但其實改善不了太多。因為改革的方向,以提昇學術水平為主,近年多了這麼多大學及副學士課程,就可見一斑。而這種教育方式,美其名為求學不是求分數,但學術水平的評定,不是有多少創見或研究成果,而是教學方式制度化,以目標為本,即是要學到指定的知識,而不是研究或發展新知識,更莫論有創意啦。


香港的教育制度,實際是抄知識,而不是訓練學生思考,分析、判斷及研究,你見Yahoo+香港的參加者,我不是批評他人,但我見好多人都感到香港Yahoo+的知識抄的多,有自己見解的少,同台灣知識+ 真是天與地之比,連香港知識+都如此,其他地方就不用提啦。


此外,電腦化雖然給予人好多方便,同時亦使人習慣按程序步驟工作,而不是自由創作,更甚者有電腦就可以抄好多知識,根本就連看也看不完,還有時間分析和思考嗎?所以我常稱香港年青一輩為copy & paste(複製 & 貼上)一族,這麼方便,還用創造嗎?


而過份分工不是只工作上,而是指生活上,正如現時有多少個家庭還個煮三餐供家人食用呢?還有多少家庭會自己洗衣服呢?生活上追求方便,許多家務都可以由機械、家庭傭工,甚至外判處理,即是出街用膳,請菲傭賓妹打理家務,用洗衣店服務等。這種分工好處就是提高生活效率,有更多時間去工作,但不好處就是好多生活事務都不用理,不用做,不用做就唔識做,亦不會花時間去思考如何改變生活形式,所以,香港生活其實好制度化,由上班交通到用膳到娛樂消閒購物,都由他人提供服務,當事人只需要做選擇或者決定,而這些決定不是需要經過思考分析而決定的,只是一種主觀喜愛就可以了,選了不合意可以再選,好方便,但個人的能力就只會退化,同時在你四周的各種生活服務提供,都不是由你個人決定其服務形式,亦即是你不需要創造,只需要接受,所以在不久的將來,創造力只會成為歷史名詞!

所以,香港的生活雖然比起世界各地都多姿多采,這是吸引我仍留在香港生活的因素,但同時我亦不接受香港人這種樣板式的生活,無奈。


於2006-10-20 13:49:18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001225

高地價政策

有問:「高地價政策是否令香港各行各業的發展受到限制?」
香港現在除了金融服務、旅遊…等少數行業有起步之外,百業疲乏。是否高地價政策令香港各行各業的發展受到限制?



當然是啦!就算現時樓市己下調了好多,但商廈辦公室同商場的租金仍然高企,好像在尖沙咀旺地一個二百多平方呎的向街地舖就要月租廿多萬,請問又有那些行業可以租到這些店舖營業呀!即是說只有一些資金雄厚,有品牌地位的商團才可以在香港營商。小本經營風險大,又難找到合適的地方發展,所以各行各其實都受到影響。而高地價的唯一得益者,就只有香港政府,因為地價其實是地稅,是政府預收五十年的地稅,而這些稅金,就成為金管局戶口內的外匯基金,而這筆基金,就用以支持香港7.8元兌1美元的聯繫匯率,而為了維持這個匯率,香港的出口業受到限制,因為美元升港元亦變相升值,出口及入口貨只會比人貴,出口競爭力減,入只貨貴只會使本地商店採購大陸供應的廉價商品,香港購物天堂的美譽不再,只望那些自私自利的港官打救啦!


於2006-10-20 14:14:34 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2001260

香港樓價大跌與聯繫匯率

有問:「香港樓價最大跌價時,大跌70%,是否聯繫匯率令大部份香港銀行不用破產?


因為如果是匯率自由市場,香港銀行的「資產值」(銀行手上的按揭樓宇),大幅損失70%,沒有理由銀行業不會產生波動? 」




那你有所不知啦,香港樓價大跌,出現了過十萬個負資產個案,其實負資產是銀行,因為銀行會出現帳面虧損,而這種帳面虧損,因為只是銀行帳面顯示的數字,只要沒有出現擠提,香港的銀行制度仍是可以應付得來的,因為香港銀行制度,是要求銀行保持最少25%資產比例的現金,就算有擠提,只要規模不大,銀行的流動資金可以應付。


至於帳面虧損,因為香港一早將按揭提昇至抵押物業的七成,因此就算物業大跌五成,銀行的帳面虧損只有原物業價格的二成,跌了七成都只是原物業價格的四成,而最後承擔這畢帳面虧損的,當然不會是銀行啦,而是滿心建個安樂窩,最後攪到兩頭唔到岸,生活百上加斤的負資產業主呀!

點解,因為就算負多少,借貸的業主都是要還錢予銀行,問題是還多少,所以就算用來抵押的物業跌價多少,幾唔值錢都好,銀行都會收回借貸,所以最終帳面虧損的差額,只會轉移到借款人身上,由借貸人節衣縮食,博命搵錢去支付。而銀行還可以以因為資不抵債,銀行面對高風險借貸為原因,要借貸人在短時間內補回銀行帳面虧損的差價,如果差價是六十萬就先還六十萬,如果是二百萬就要還二百萬,餘額按原分期供款還回,如果未能補回差價,銀行就會將差價以特別借貸形式與借款人計,即是加利息,只要在還款期內借貸人沒有破產或者賴債,又沒擠提,銀行由97年樓價大跌班今表近十年,逐步收回借貸,銀行根本無損失,還可以因此增加利息收入,那又需要匯率支持呀。


附註:我不是負資產業主,因為早在97年已覺樓市是一個局,所以沒有入市,到現時平安渡過,感謝天后娘娘保祐。不過因為自修經濟學,所以明白負資產的兇險。


於2006-10-20 14:46:23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1901617

香港人對飲食的認識?

個人認為大部份香港人都是很淺薄,但又要自認認識好多,同埋好西化,只有少部份人認識廣泛及有深度,好像蔡瀾先生就是一個對飲食認識廣泛及有獨到見解的人士。


香港人對西方飲食的認識,只限於近代,但就以為這就是西方飲食文化,其實現時認識的西方飲食文化,是二次大戰後才出現的,因為二戰後冷藏及保存食物的技術及設備改進好多,所以連飲食方式亦改變,以新鮮及簡單素材為主,但其實二戰前西方飲食文化,都以 醃制肉類及飲酒為主,因為沒有雪櫃下,如何保持食物呢?通常以香料醃制、煙燻及烤焗為主,而不是現時的簡單健康食。另外西方飲食以前好多都是以手拿食物,因為方便,所以西方飲食重料食前洗手,而不是現時的一定用餐具。大家不要以為現時西方飲食會是現時見到的情況,之前的情況可以不理。其實用手拿食物這種食法,在西方現時都有很多人習以為常,所以不要以為香港見到的,就是實情,到時出「華相」就攪笑啦!


對西方飲食文化一知半解,對中國飲食文化亦是井底之蛙,因為香港人認識的中國飲食文化,只是廣東一帶,但不等於中國其他地方。好似飲茶,只有廣東人才飲潽里茶,而且是進食時都會飲茶,但中國其他地方就不一定,特別是飲茶以綠茶為主,而且飲茶會和進食分開,因為食物會影響茶味。此外中國尚有七大茶系,飲食文化與廣東人不同者多的是。所以認識世界,先不要以自己見到的就是事實的全部,及不要以現時見到的,就當以前都是如是,會俾人笑架!


於2006-10-16 12:54:31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1600731

行走江湖

有問:「為甚麼出來混混叫行走江湖?」




因為以前的黑社會,以前叫江湖朋友或者是道上的人,都是闖南走北,四處行走謀生的人,他們不是武俠小說般四處闖闖,行俠仗義,說笑啦,如果唔需要食飯就可以,真是不需要解決生活的問題嗎?


其實武俠小說美化了當時的江湖朋友,他們實際以運貨為生。而從前中國未有鐵路時,運輸主要是以水路為主,因為中國早在九百多年前已完成了一次北水南調的工程,那就是大運河系統了。大運河是連接黃河與長江的水道,範圍包括江蘇及安徽省多個河道及湖汨,同時亦接連湖南湖北的西湖及洞庭湖等,當時是可以坐船由江西北上至天津才轉陸路入北京,或者沿水道經黃河入山西。而廣東省亦有三江之利,省內人流貨物都以水路運輸為主,而三江匯集出珠江,水路亦會由珠江出海,轉北上沿福建沿岸而上,到達長江口或者黃河口入水路,這是以前中國的主要交通網。而水路優點是船載貨量大,而且不需要用人力推動,帆船用風力,既快捷又方便,如果陸路運輸,單靠兩條腿走路一天可以走多小路程?可以走多快?而且還要背負貨物。如果用動物拉行做動力,先要有較平坦的道路,在當時沒有完善道路網的中國是很困難的。

所以當時做運輸的人,經常在江上湖上往來,用走江湖來形容就最合適,於是他們就成為江湖朋友。


而在中國有鐵路開始,人力運輸就由水上轉回陸上,而那時那些江湖朋友,亦由單純運輸工作,演成保護貨物的武裝集團,或者成為搶奪他人貨物的武裝集團,就成為當時的犯罪組織,亦即是現時的黑社會了。所以,現時黑社會成員出來混混,仍以走江湖自稱,實在是源出當年在中國江湖上混生活的人的自稱而已。


於2006-10-16 18:00:53 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1505945

國民政府與軍伐不同

這題沒被選為最佳答題,不過值得儲存,故也收錄。



有問:「國民政府與軍伐有何不同?」



1927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南京政府),是當時中國的一個中央政府,是國際承認的政府。而現時的聯合國,由發起到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都是其中一個主要成員。而介定一個政府與一個政權,應該以權力來源及稅收形式來評估。南京政府雖然以軍事力量成立,但之後是走向政治、司法、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制度化。例如司法水平,當時已是國際級,所以外國人才會接受中國的司法制度,而放棄「治外法」這種在中國境內執行外國法的情況。而軍事上當時中央政府統一各省軍政,由中央政府發軍費及裝備,1935年的全國整軍會議,更是將地方軍隊制度化及現代化的一種做法。至於政府上雖然是蔣介石一人專權,但仍有國民代表大會制衡。雖然當時未有民主選舉形式,但要知道就算美國這種民主國家,全民投票選舉都是戰後的1950年代後出現,難道1930年代的中國,民選情況要比美國進步嗎?而經濟上,南京政府以關稅、棉花出口稅、火柴出口稅為主要收入來稅,是有固定稅收制度的。


而軍閥是一種地方軍隊形式,亦是一種地方政權或者地方自治形式。軍閥的軍隊可以說是私人軍隊,招募及訓練沒有固定制度;而因為地方政權不會獲得國際承認,入口軍火困難,需要以走私及戰場回收廢棄裝備翻新再用形式補給;軍費來源自農民的土地稅(田賦)及釐金,釐金是軍隊在駐地設關卡收取過關民眾貨物值千抽五的稅制,雖然釐金是一個有制度的實物稅收方式,但衡量貨物價值就沒有準則,由駐軍主管主觀決定,所以事實是沒有制度的。


軍閥的問題是軍隊沒有制度,政權沒有制度,純以武力來決定權力分配與承傳,經濟及稅收制度亦似是如非。但這裡不是要抹黑軍閥,因為軍閥中都有為國為民如吳佩孚,但這都是軍閥中以個人的能力及主觀意願下造福百姓,而未有建立完善制度以改進社會。而30年代南京政府勦共及收編軍閥的做法,就不是蔣介石個人野心,而是解決當時中國政治及社會沒有制度下混亂的問題,,將當時各省各自為政的情況,統一為成一個一統制度的國家。而這種做法,卻給近代負評,,真不明白為何一個社會沒有制度會比有制度好,而為國為民、解決問題的人就會被負評抹黑,攪破壞陰謀就成為偉人,中國人真是出位呀!


於2006-10-14 10:31:43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1400923

九龍新界地界

有問:「為何現在的九龍地界,與《北京條約》的有所不同?」


《北京條約》所指的九龍,乃界限街以南的地區,以及昂船洲。然而,現在的九龍地界伸延至界限街以北的部分地區。最明顯的是九龍城寨,它不在《北京條約》中出現,而在《拓展香港界址專條》中出現。現在的九龍地界,與《北京條約》的有所不同,是否與「新九龍」的建立有關呢?





其實你提出的問題,是很多香港史研的問題,值得去探討。


首先是九龍城寨問題,九龍城寨實際是包括在九龍半島中,所以應該在北京條約簽訂時一併割讓予英國,但因當時清廷要保持面子,所以就要求保留城寨一處不割讓,並可以駐有官員及軍隊,九龍半島其他地區如九龍城同紅磡就割讓予英國。所以理論上九龍城寨一直是中國的領土,沒有割讓予英國。只是後來清廷完了,再沒有官員及軍隊駐守,就成了三不管地帶。所以以前九龍城寨有很多不合法之行業存在,是因為香港政府一直認為城寨是中國領土,英國沒有司法權,警察亦不會入城寨辦案。這個問題一直到1984年的中英聯合聲明,才獲得解決。


至於界限街問題,應該是當年英國人的越界侵地行為而成的。因為根據北京條約,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才是割讓地;而現時的黃大仙區,深水埔區及觀塘區,是位於界限街以北,其實並不在北京條約割讓之列,所以應該是新界範圍。但須知從前的界線不會如今天一般在鐵絲網分隔,而只是以幾塊界石標示界線,居民仍是可以自由出入的。所以當年英國人佔了九龍半島之後,應該有越界侵佔界限街以北之土地的行動,待到30多年後,才在拓展香港界址專條中以明文將這些非法活動合法化。因為界限街北已既成九龍半島多年,所以在拓展香港界址專條生效時這部份的土地就當成九龍半島一部份而非新界範圍了。


不過上述推測,還需要事實証明,或者大家如有確實証據,歡迎通知本人。


於2006-10-12 14:02:40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1104178



後記:許多人都會認為現時的黃大仙區、深水埔區及觀塘區是九龍半島的範圍,其實這是錯誤的。在地理上可能說得過,不過按歷史來說就不對了。按《北京條約》及《拓展香港界址專條》,黃大仙區、深水埔區及觀塘區等範圍是1898年英國人租借的新界地區範圍,而非《北京條約》割讓的九龍半島範圍。


至於這些應該是新界範圍的地區,卻變了九龍地,乃是因為英國人在佔了新界後,將這些界限街以北原應是新界範圍的地區,劃為「新九龍」,與新界地區分開管理,所以新界範圍就變了獅子山以北至深圳河界的地段,而黃大仙區、深水埔區及觀塘區就成了九龍半島的範圍了。

論素食

有問:「越來越多人食素或食齋?
               且總提供越來越多的理論證明食素的好處!但如果草食好過雜食,咁人類又何需雜食呢?到底係自虐行為定係偽善行為呢?」



樓上個位,你的講法是錯的,你用牙齒作例,指出人是素食是不合理的,因為人類這幾千年已是食素食雜,亦都不需要好似動物咁捕獵同咬死動物,難道還會保留好似動物咁尖的牙齒嗎?真實是人類原本有尖齒,因為食雜包括素食及穀物,牙齒才會退化到現時的樣子。現時人類牙齒只反映現時人的飲食情況,不能反証過去是如何,這是違反邏輯的。

其實人是肉食動物先,因為內類是最容易消化的食物,而人的腸胃結構根本不適合草食及素食,點解?就好似牛同羊都是食草動物,牠們的腸同胃的結構才是為食草而設,因為草類穀物以纖維為主,難於消化,需要很長時間磨碎、發烤及分解,所以牛就有四個胃,而羊的就有好長的腸,牠們的消化時間是很久的,往往要數日甚至數星期,同要不時將胃中草物吐出來再咀嚼,才可以完成消化程序。草食動物的消化系統是較複雜的,要能分解堅韌的草料纖維;而人類的消化系統根本不可以消化草料,就算人類的盲腸原用於素食,現時退化了,也是太短,根本就不能成立,除非你找到人類原先有四個胃、現時退化成一個胃的証據,或者人類的盲腸原先好似羊的腸般長,退化成現時的証據,才可以說得通。

其實看飲類的歷史,就知道人類最早是肉食動物,因為最容易收集到食物的方法是捕獵,而且是茹毛飲血那種,因為那時人類還未懂得使用火。現時大家可以好容易食素及穀物,是因為人類懂得用火煮食,因為素菜及穀物是要經過煮熟,纖維組織變軟,人類才能夠消化素菜及穀物。所以如果在以前未有火的時間,人類如何消化素菜及穀物,如果那時人類是可以「生吃草、菜或者穀物」,為何現時不能呢?唔好說不衛生問題,而是根本消化不到,不信你不妨試下,生吃大米或蔬菜(不包括生菜沙律等可以生吃的蔬菜,因為這些是現時人類種出來可以生食的蔬菜,遠古時代不一定有),包你十日無大便!


順便提個例子,就是中國國寶熊貓,其實熊貓是一種極不環保的動物,用熊貓來代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確有意思。熊貓點唔環保?因為熊貓大量食竹葉,你知道一隻熊貓一天消耗多少竹葉,如果熊貓大量繁殖,中國的竹林早就沒了,被破壞殆盡啦!不要說熊貓吃竹葉是必然的,其實熊貓同熊一樣,原是雜食的,即是會捕獵及食果實,但因為居住地被破壞,而進入深山生活,由吃竹旬而吃竹葉,但因為熊貓本身的消化系統根本不適合消化高纖維的竹葉,因為沒有四個胃或者沒有很長的小腸,所以很多竹葉被浪費了,是沒有被消化而直接排出體為(大便),所以就算熊貓每日不斷進食,都沒有足夠的營養及能量維持活動能力,甚至會絕種,這就是素食的好處!


我寫這篇稿,不是為了取分或者教訓誰,而是想提出現時好多觀念或者學說,其實可信性是有問題的,應該先分析及思考,不要盲目接受。我本人雖不是個素食主義者,但都喜歡素食,但喜歡還喜歡,事實歸事實,不能因為自己個人的喜好,就歪曲事實,更不應以從前是這樣,所以現時就應該這樣,來為不合理的事建立合理根據。其實自己認為對的,就不要一定說到以前是對的、是傳統,才敢說是對的。


於2006-10-12 18:00:16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1103781

共和黨與民主黨

有問:「為何美國總統的寶座只由 共和黨 及 民主黨 的人輪流坐?」



因為在美國只有民主黨及共和黨兩個政黨有政治實力,正如樓上那位人兄說得好,民選制度其實是一個燒銀紙的遊戲,因此沒有大量資源支持,就根本連一個議席都唔駛諗可以選到。所以以個人能力根本下選不到總統,只有加入政黨,利用政黨的人力及金錢支持,才有機會當選。


而美國由共和黨及民主黨輪流執政,許多人就認為政黨輪流執政這是民主制度,其實是很幼稚及不了解民主政治的。美國這種選舉形式,是因為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聯邦的意思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地位平等,不是從屬關係,不像中國是中央集權政府,地方政府從屬於中央政府。


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地方政府可以抗衡中央政府的政令,甚至燒國旗都可以,因為星條旗在美國只是聯邦旗,各州有自己的旗幟,而燒聯邦旗只代表反對聯邦政府,並不是叛國。但在中國燒國旗是叛國,是很嚴重的罪行。


好似不對題,其實是想解釋其他國家的政治背景,因為好多香港人自以為西化,以為自己對西方文化認識很多,但就連點解美國可以燒國旗同共和黨及民主黨是甚麼都未攪清楚。

在美國,共和黨是代表地方自治的政黨,而民主黨就代表中央集權的政黨,所以在政治及經濟政策上,就有好大的分別,共和黨傾向自由經濟制度,政府積極不干預經濟活動,因此政府的功能最少,更不應中央集權,各州自治,各自有自己的制度。

而民主黨經濟政策是政府干預市場,壓抑大企業壟斷,增加商業稅,同時增加社會福利開支,傾向經濟宏觀調控,因此會主張中央集權,各州在統一的法令及稅制下運作。

一般而言,美國人是傾向地方自治的,是自由主義為主,所以總統多選共和黨人士,但當經濟出現過份活躍或者需要統一經濟發展同建設時,美國人就會選民主黨人做總統,好像美國總統克林頓被選,就是當時美國正面臨全國性的經濟改革問題,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進行調控,所以才選民主黨人做總統,危機過後,又回復共和黨人做總統啦!


其實民主及自由兩者在理念上是有矛盾的,因為自由主義帶有反政府色彩,而民主主義實際是中央集權,因為是全民選出的領導人,有最高的認授性,亦即是有極大的行政權,正所謂大家都知的是「少數服從多數」概念,政府如得到選民支持,就可以明正言順推行政策,而反對者就算不服都要跟從,所以自由權就會相對減少。只有在香港才有人將兩者放在同一個口號上,即是爭取「民主與自由」!不過民主主張是中央集權,中央主導地方政府;而自由則是地方自治,抗衡中央集權,兩者如何放在一起?請問?「黑暗的光明」、「肥胖的瘦子」,真是「九唔搭八」、騎呢爆笑!這亦是香港獨有特色的「民主」呀!


於2006-10-12 15:53:00知識+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00804388



同一問題有另一個介紹共和黨與民主黨的答案,由知識友「石友仔」寫的,雖然沒有選為最佳答案,不過寫得不錯,可觀性甚高,所以也一併抄錄轉貼,以供分享:

『如果你在美國居住過, 你就會知道其實美國有成卅多個政黨,不過除民主、共和黨外,其他政黨非常小。兩黨輪替是世界民主國家之主流,她們一般分屬左派社會主義政黨及右派保守主義政黨。兩黨輪替之好處是政局較穩定,那些多黨輪替之國家,如意大利,其政府壽命平均卻少於一年,使政局非常不穩定。只要人民有權、有選擇去選取其民意代表、政治領袖,這便是真民主。


美國人經常參加選舉,參加政黨和競選活動,以此來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美國現有兩大政 黨:民主黨和共和黨。民主黨成立於1791年,當時稱為共和黨,1794年改稱民主共和黨、1828年改為民主黨。黨的標誌是驢。共和黨成立於1854 年,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共和黨的標誌是大象。


一般認為,民主黨更具自由主義色彩,共和黨比較保守。民主黨人普遍認為,政府有責任為有需求者實施社會和經濟計劃。共和黨人不一定會反對這類計劃,但卻認為這類計劃給納稅人增加太重的負擔。共和黨人更強調鼓勵私營企業,相信強大的私營部門會使公民少依賴政府。


兩大政黨均有各色美國人的支持,支持者的政治觀點也五花八門。一個政黨的成員,即便當選為官員,在每個問題的觀點也未必一致。美國人參加選舉或競選公職,不必非要參加一個政黨。但是,沒有政黨提供的金錢和競選工作人員,競選公職是困難的。


小的政黨通常稱為第三黨,有時也會在美國的政治舞台上露面,但是它們的候選人很少能取勝。然而,小政黨的出現,往往對引起選民對某個在政治對話中被忽略的問題的注意。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兩大政黨之一或兩者可能對問題加以關注,第三黨隨之便銷聲匿跡。初選制度亦是一個阻礙小政黨執政的關卡,美國每個選舉會先舉行初選,由所填報所屬政黨的人去投票選出政黨候選人,好像我是選擇民主黨,則我可在民主黨初選時投票。其他非兩黨候選人,便要自行在地區取得足夠連署,在沒有取得足夠連署之地區,該政黨候選人便沒有資格取得被選舉權。

在國家一級,每兩年(在逢雙的年頭)舉行一次選舉,每一次都是在11月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二開始。州的選舉和地方的選舉往往與全國的選舉同時舉行,但也可以在其他年份或一年中的其他時間舉行。

美國人可以自主決定在多大程度上捲入政治過程。許多公民充當候選人的志願工作人員,促進某一項特殊的事業,或自己參加競選,以此來積極地參與。另一些人的參與只限於在選舉日去投票,而靜靜地讓這個民主制度發揮作用,他們深信他們的自由是得到保護的。』

大陸戶籍

有問:「到底d大陸人要香港政府點做先唔會走利生bb呢?」


其實不是香港政府要點做,係要大陸政府點做才是實際。


樓上的朋友或者許多人都不會明白,大陸現在經濟都改善,有些地區可能更好,但都有大陸人要落來香港生活,甚至不擇手段、不惜一切來香港,為甚麼呢?其實都是為了戶籍。

戶籍在大陸是很重要的,雖然現在已有所改變,但改變只在居住的地區,以前唔得,不過不論住在何處,要改變戶籍是很困難的。

大陸現時仍然分開農村戶籍與城市戶籍,兩者以前是不能改變的,即是農村的居民是不可以到城市生活同工作,除了獲得批准外,自己遷移是違規的。現時農村居民雖然可以到城市工作及居住,但戶籍乃是農村的,即是戶籍是改不了的,是農村的就是一生是農村戶籍,是城市的也是。擁有城市戶籍的人當然不會改為農村戶籍,而農村戶籍想改為城市戶籍就困難重重。

戶籍的影響,,其實不單止個人,而是整個家庭。因為農村戶籍的居民,子女就只能在農村受教育,而其他福利如醫療、社保以至就業,都只能在農村。當然,現時好多農民能都到城市打工,但問題不在這裡。問題是教育機會,因為農村教育水平遠較城市低,所以在全國聯考中能考上大學的農村子弟是很少的。有時不是農村子弟學習能力問題,而是因為師資水平實在相差太遠。而考不上大學,即表示這一輩甚至下一輩就只能繼續在農村生活,要脫貧亦很困難的。

寫到這裡,大家可能還不太明白,所以就要配合一下大陸的就業形勢。一般來說,小學程序最多只能做工廠工人或農民,中學程度就可以做飲食業樓面、接待,大學程序才可以進商業機構做文員或者營業員。其實係大陸,學歷已經決定你的一生及就業,所以如果能接受較好的教育,才有機會改變下一代的命運。


而香港不單止是城市,而且是特區,地位等同直轄市,所以如果得到香港居民身份,即是達到戶籍轉為城市戶籍的目的。有了城市戶籍,就算不在香港生活,都可以以市級戶籍轉去其他城市,就業機會好得多之餘,機會也多;而子女也可以接受較好的城市教育,下一代就真的脫窮了。所以香港身份就成為一批有賺到錢又沒有城市戶籍的大陸人爭取的重要目標。因此要改變的話,就應該先改變大陸的戶籍制度,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於2006-10-03 11:38:19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92501331

中國不是一個貧窮國家?

中國不是一個貧窮國家,中國亦是一個貧窮國家。好矛盾呢。

其實中國擁有不是天然資源,好似礦產、木材、棉花等。而且農業水利完善,其實中國比好多國家優越。

但中國問題是在開發資源上其實有限。中國一直只著重農業生產,對於其他資源的開發就缺乏配套,好像西北部天然氣、石油含量都好多,但在鑽探開採設施上有限,就連運輸設備都不足,根本就是得物無所用。

至於農業,中國人一直以農業大國自居,但其實農業技術甚為落後,,相比歐美等國家如是,點解?請問中國有多少間農業大學、每年又投放多少資源在農業以及自然科學上的研究呢?反觀好似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一個商業機構都投放不少資源在自然科學上的研究,還製作了不少自然生物的紀錄片,其實這些資料對農業發展是很有幫助的。農業根本就是自然科學中的知識,如何利用天然方式用於農業發展上,經濟效益更大,而更具環保作用。

反觀中國,務農的會是誰?有多少大學生會去耕田?但美國就有好多了。所以中國的農業技術落低。請問一些文化水平低的人,又可以有幾高技術?所以中國現時出貧富懸殊的情況,因為在城市經濟發展較快,,連帶城中居民生活改善。但農村都是知識水平低的居民,他們生產力低,又不憧改善或者開採新資源,生活情況根本沒有改善。

其實改變中國的問題,最根本要從教育中開始。但不是現時的教育目標,現時只是將教育程度高的人集中在城市,就算農村中有知識水平高的人,他們也不會留在農村發展,亦不會改善農業生產技術,因為中國人的觀念,是高知識的人是不會去耕田的。耕田只是勞動工作,而不會認為耕田都需要知識及技術的。其實農業是一種高技術的生產模式。你想想自然界有幾多種動植物?要全部認識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其實在一個國家中,土地稅是國家最穩定的收益,就連香港都是。香港政府以前賣地的收益,,即是地價,其實都是土地稅的一種,所以香港以前賣地收益豐厚,連帶庫房盈餘連年。土地最大的收益是農業,歐美國家都是農業為主的國家。農業生產的重要,是因為農產品好多都是工業原料,好像棉花、大豆、糖、皮革、花(做色粉同香料),,這些農產品不單止養活農民,連帶供應工業生產,同時養活工人同運輸、市場服務等人員,而國家亦可以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用於建議國家。這才是改革中國的最有效方法。

不過要那些讀書人去耕田,睇怕都好難啦。


於2006-09-26 17:57:54知識+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92406067

中國是一個道德的社會嗎?

有問:「中國古代思想很重視道德標準,但現代中國出現很多貪污問題、假食品、又侵權,中國還是一個道德的社會嗎?」


中國只是一個表面好道德、實際很自私自利、為求成功不擇手段的國家,這是事實。雖然我是一個中國人,亦很熱愛中國文化,,但事實如此,如果連自己都要作假欺瞞,為求面子而不敢面對中國文化及社會問題,就真是愧對中華文化了。

其實中國古代的思想哲理是很有價值的;就以唐文化來說,唐時人們作風豪邁,不會故作掩飾自己的錯處。舉例如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根本就是一場殺兄奪位的作反行為,但唐太宗在位時都沒有將這段歷史歪曲作假,或者抹黑對方以求為自己的作反行為變得合理化,而是讓後世真實知道真相。只有這種氣度胸襟,才會嬴得別人的尊重及信任,才有盛唐的結果。

反觀現時,歷史根本就任由統治者的意思而寫,根本為政治服務、扭曲真相、抹黑做假,只會惹人笑話。而最可憐的是好多學者盲目附和,根本無求真的態度,他們的做法,只會令中華民族淪為弱者民族。

為何?試想想連歷史都沒有勇氣去面對及承認事實的人,還可以說是勇敢的中國人嗎?還有勇氣去創立及建設中國嗎?而蒙蔽大眾,使這種現象繼續的學者,不是在製造懦民的嗎?

所以,中國社會是一個作假的社會,連祖先(歷史)都可以作假,又有甚麼不可以假。假米、假油、假奶粉,小事啦!


於2006-09-23 12:34:58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92301561

普通法判刑

有問:「 1)係咪唔同法官就會判唔同刑期?

                 2)咩情況下上訴會成功?除左有新證據?」

香港法律雖然以基本法為本,但在司法上仍然維持以普通法為主導,因為50年不變嘛!

在普通法(common law)的原則下,除了成文法例外,尚有不成文法例,而不成文法例就是法庭判案的案例,而不是一般人以為自己的觀點就是習慣法,這是錯的。

在普通法系統下,法庭判決的案件,對日後同類型案件有法律上之約束力,這就是案例了。

所以就算不同法官,對同類型案件,是要判決一樣的,包括刑期,而不會因不同法官就有不同的判法。即是說不同的法官,判決都是一致的;就算不同時期,判決也應該一致,這是因公平原則!試想不同時代,或因為不同的主審法官,判決不同,對之前的或犯了同類形案件的被判刑者會是公平嗎?不過如果審案法官不同意照案例判,就要在判案的判詞中提出原因或法律觀點,才可以不依案例判決;當然,這案的判詞就成為日後同類型案件判案的案例,亦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有法律上之約束力。

至於咩情況下會上訴成功?首先要問的是可不可以上訴!一般人誤會,不服判決就可以上訴,其實是錯的。上訴法院接受上訴的原則,是要有新證據、或新的法律觀點、或援引其他法律觀點,與原案判決判詞的法律觀點有矛盾,甚或案件中有法律觀點需要澄清,才會被接受上訴的。所以不是基於上述原因,就算申請上訴都會被駁回。同樣,要提出新的證據或者新的法律觀點作抗辯,才有機會上訴得直。但其實就算上訴成功,只表示在判案時尚有疑點未解決,案件會發還重審,到時可否無罪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於2006-09-02 17:53:43 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90203538

那些職業可以持槍

這一篇在知識+ 中沒被選為最佳答案,不過本人覺得寫得不錯,所以也收錄儲存。

問:「除了政府部門,有哪些職業可以持槍?並非那些職業,可以有其他原因持槍嗎?」


銀行護衛員。


保安公司護衛員,負責押解現金。


根據香港有關武器的法例,只有獲得警方批准及獲發槍械牌照的人士,才可以持有及使用槍械,故除了上述職業因工作需要而可獲批准持槍外,基本上沒有其他職業可以持有槍械。

另外,亦可以因運動原因而申領槍牌,這是參加射擊運動的選手,不是基於職業原因而持槍的例子。但此類申請在槍械類型的限制頗多,多為手槍類,長槍以前曾有一名前警員獲批准使用mp5衝鋒槍作為運動用途,而使用的槍本身亦限制在運動用的火力。之後就沒有成功個案。

另外尚有一些有關例子,就是香港有7名人士獲警方批准及發出打獵牌照,可以在本地打獵,但卻不等於有槍牌,所以到底這7人用那些器材打獵,及基於那種原因獲牌照,就好耐人尋味啦。


於2006-09-02 11:41:38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90201339

太空船發動引擊

這是一篇講科技的知識,與本人訂這個網誌只會存放中國近代史、軍事、戰史以及政治社會評論文章的原則有點不同。不過事實上本人在之前答知識+ 的問題,多是搜集整理資料來答的,倒是寫這篇文章,是自己並沒有怎樣搜集過資料,只是純用自己的想法來答,亦即是因為寫這篇文章,才引出本人「老作」的興趣,之後本人開始不抄資料,而是用自己的想法來寫,成了現時的「老作家」了。這篇文章塑造了本人的開始老作,所以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也一併收錄儲存。

問題如下:
怎麼太空船等航天工具,在太空裏要不停的發動引擊?
怎麼太空船等航天工具,在太空裏要不停的發動引擊?
在太空裏不是沒有空氣阻力,只靠作用力和反用力嗎?
還需不停的發動引擊?


答:
因為在太空中是缺乏氧氣供應的,而燃燒時需要氧氣,所以太空船就要攜帶氧氣升空。但因太空船空間有限,攜帶的氧氣及燃料都有限,為了節省氧氣及燃料的消耗,一般會利用「慣性運動」的原利飛行;原理是對一件物體(例如太空船)施予一定動能,物體就會向一個方向移動。因為在太空中是沒有空氣阻力的,所以動能就不會消減,移動會持續,就算沒有再施予動能,移動都會持續。而太空船用這種方式移動,期間可以關了引擎,太空船依然會繼續前進,但卻可節省空氣及燃料的消耗,待需要改變方向時,便會發動引擎,對移動方向施以動能,使太空船固定了向另一方向移動時(即進入軌道),就再關引擎,讓太空船繼續慣性向一個方向移動。


即等如拋波的,拋波時拋的動作是對波施予動能,而在地球因為有地心吸力及空氣阻力,波的移動動能會一路消減,至消減完波就不會向前移動而掉下來。但在太空因沒有空氣阻力,如果在太空拋同一個波,波就會持續移動而不會掉下來,也不會停下來,,就算沒有再有拋這個動能。


於2006-08-30 10:48:08知識+ 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83001203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為何警察用左輪?

現在開始會陸續將本人之前在知識+ 發表過的知識文章放到網誌上刊出;重刊這些舊作,是因為這許多篇文章中多是花了時間及心思寫出來的,許多都是個人的觀點及想法,不是網上抄來的,純是個人的創作,也有些有趣的及鬧著玩的,因此想妥為儲存,及方便自己參考或翻看,也想在網絡上分享。首先會將最早的先刊,由過去到現在,早期的文章寫得簡單,也是個人最早的思想雛型,有點回味!



警察用左輪手槍,因為左輪是雙重作用(doubt action)操作的槍械,,所以只需拔槍即可扣槍扳機使用。

而一般曲尺雖然亦有雙重作用設計,但曲尺在射擊前先要將第一發子彈推入槍彈膛才可以射擊,因此在拔槍後便不能即時射擊,除非使用者願意冒槍械走火的危險,先將彈膛上子彈,再用安全鎖鎖定,再帶在身上巡邏。不過如果上了安全鎖亦要解鎖才能射擊,時間仍是比人慢。

如果唔上安鎖,走火打到自己就好好笑啦!

警察因為在街上巡邏,目標明確,因而會有很大機會俾人偷襲。所以警察配槍第一要求是要能在被襲時可以即時使用,以反擊襲擊,所以拔槍後還要開安全鎖或上彈才能射擊就死硬啦。

歐洲亦有較先進設計的曲尺手槍,例如clock系列,安全掣設在槍扳機位,故不用另外開鎖就能射擊,是比較好的設計,但clock系列價錢昂貴,要大量採購供前線警察使用並不化算。

另外曲尺因有滑架後沖上彈動作,射擊精確度較左輪差,要解決射擊精確不足,就只有在訓練人員上用多點時間,使人員適應配合滑架後沖動作,射擊才會準,因此訓練成本亦較左輪貴。

所以在經濟及實用考慮上,左輪是軍裝警員必然的配合。


於2006-08-29 10:11:32知識+ 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82802186

東涌炮台

知識+有問「點解清兵在東涌起炮台?」問題有趣,加上近日因工作關係到過香港海防博物館參觀,搜集了一些資料,乘機出來吹吹水,老作一下,哈!哈!

清代在廣東的海防以廣東水師為主體,至於興建東涌炮台,也是基於整個海防體制而設立的,睇相先:



香港海防博物館第三號展覽應展品。



抄相中介紹文字,原文可以到海防博物館睇清楚,抄的真輕鬆,不用老作:
『清代沿襲明代「防倭」和「防葡」的海防制度,並加建炮台與烽火台。1670年代末,清政府在惠州設立廣東水師提督一職,統領廣東各處的水師,提督轄下各鎮(師)、協(旅)、營等軍事單位,大部份都建有關城,作為各自的指揮部。

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期間,廣東沿海地區共建造了四十一個炮台,其中大部份建於毗鄰福建的廣東北部一帶。及後,由於中西貿易頻繁,為防止西人的入侵,清政府及在廣東地區興建更多的炮台。在十八世紀末期,炮台的數目增至一百二十個。至十九世紀中葉,數目更超過一百六十個。』第一節抄完。




香港海防博物館第三號展覽應展品。


『香港海防:
清初實行海禁及遷界政策,廣東沿海居民被迫向內地遷移五十里,以致一些沿海海防設施被廢棄。1668年復界以後,清政府以海盜為患,及在新安懸設置了二十一個汛營,其中七個設於香港地區內。每個汛營由十至五十人把守。


1771年,清政府於東龍島的佛堂門及大嶼山的分流分別設置炮台,成為香港境內首兩個海防炮台。其後,由於海盜和西人的威脅日增,清政府乃興趣了更多的關城及炮台,包括九龍炮台(1811年)、石獅炮台(1817年)、東涌寨城(1832年)、尖沙咀炮台(1840年)、官涌炮台(1840年)及九龍寨城(1847年)。香港的海岸防衛力量由此大大鞏固。』抄完!


從資料顯示,東涌炮台的興建,實際是東涌寨城的一部份,亦即是廣東水師駐在大嶼山的關城指揮所;大嶼山分流炮台雖然位於珠江入口處,扼守險要的入江位置,但分流陸路交通不便,本人試過由石壁水塘步行最少三小時才能到達,所以當年運送人員物資都要經水路,加上分流的面積有限,難於駐屯重兵,一直以來分流炮台都只是駐兵五十人,充其量分流炮台只是個汛營。所以廣東水師在大嶼山駐紮,就只有東涌可以駐較多軍隊,寨城位置才設在東涌。

查廣東水師由綠營水師負責,轄有五個鎮、九個協及二十四個營,人數達三萬人。而香港地區的沿海防務歸大鵬協負責,大鵬協的基地在大鵬城,即現時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大鵬鎮位於香港東平洲以東北方位置,毗鄰惠州。由惠州出海的防地,向西連接大鵬協的關城,由大鵬協向西連接大嶼山的分流炮台,形成一個外海的防衛網。東涌炮台的位置雖不在向海的防衛網內,不過對支援分流炮台的駐屯作用就很大。

最後一點要提的是清代廣東水師雖然是清廷三支水師中擁有不少艦艇的水師,1885年轄有36艘艦艇,1890年更增加至62艘,不過廣東水師的建制,仍脫不出清代水師的形制,就是清代水師的主體,其實是陸上海軍!即是雖名海軍,實際仍是陸戰主導。清代水師以岸基(關城或寨城)與炮台組成,這些統統都是陸戰的配備,連水師的編制也是沿用陸軍的一大堆提督、鎮、協及營等名目,根本沒有艦隊聯防作戰的戰術思想。只是攪一大堆的炮台城堡,龜縮在陸上頂海防,突顯清兵根本不擅長打水戰的特質!試想在陸上如何發揮海戰?清代水師的戰略主導思想根本是不切實際,縱有先進武器也只有成為華麗的擺設!


於2009-09-26 18:17:27知識+ 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92600480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中德軍事合作與國軍機械化

抱歉近日事忙,加上在Yahoo知識+ 中有幾條有興趣答的問題想答,因此抽時間答了,最近這幾篇都是答知識+的評論文章,順道在網誌發表,現時還有問題要寫,所以講「論八一建軍節」一文就要暫時脫稿,答完後會儘快續刊。


言歸正傳,知識+有問中德軍事合作,其實發問的樓主攪錯了,中德軍事合作不是國軍機械化,而是陸軍現代化計劃,即是整編師計劃。中國軍事落後,就不是中國軍人怕死、或是某人無能,而是中國工業落後。抗戰打得那麼爛,是因為日本有軍事再生能力,即是戰鬥中武器損耗,日本可以自行生產武器,補充戰損,中國卻沒有武器再生的能力!中國武器主要依靠入口。抗戰時國府已統一分散各省的兵工廠,槍械基本上可以自給,不過因為國產鋼材質量不穩定,製造槍械的鋼材乃是要依賴入口的,子彈的產量僅足戰鬥消耗的八成,其餘仍要入口,至於大砲及其他裝備更要入口。抗戰開打,日本主要攻佔中國沿海城市,目的是斷中國武器入口,中國軍隊就陷入困境!沒有武器彈藥補給,這仗怎打?難道用屎桶尿壺就能大破日軍乎?所以當年那些吵著要抗戰的所謂愛國學者學生,就應該反省一下他們所做的是否真的在愛國?


至於蔣介石進行的陸軍整編師計劃,目的是提昇國軍的戰鬥能力,以對付日軍,其編組不在進行機械化。整編師主要是以國軍編遣後成立的「標準師」為基礎進行調整,標準師一師三旅六團,人數約兩萬人。彷照德國陸軍師的編制一師四團調整,不過不同的是國軍仍維持旅級編制,即一師兩旅四團,外加一個補充團及砲兵團,而整編師改編的重點,是在每師加強砲兵的配置、以及師級在補給及行政的功能。整編師編組見圖:



節錄自「打日戰史論集」一書第28頁。


整編師計劃同時兼顧兵工廠的生產量:

節錄自「打日戰史論集」一書第24-25頁。


圖表顯示,新制整編師其實有兩個編制,一個是配山砲團,人員為17,584人,配野砲團的人員編制為17,170人。師部設有完整的參謀處、軍械及軍需處,此外亦增加支援兵科如工兵營、通訊兵營及輜重兵營等,師部與團部配有特務連/排,特務連/排主要任務是搜集情報及審問戰俘。有趣的事是整編師編制中確立師轄馬匹配置的數量,可見當年整編師編組的方向不是向機械化或戰車師的發展方向,整編師提昇運輸及機動能力,乃是建基於馬匹的配備!


至於中國有裝甲部隊,主要是蔣介石的個人興趣。北伐戰時北伐軍與北方軍團均曾使用鐵甲車交戰,蔣介石非常重視鐵甲車的應用;北伐軍勝利後也重新編組鐵甲車隊,不過那時鐵甲車的角色乃停留在以支援步兵的戰術理念上。直到1929年3月財政部稅警總團向英國採購了一批18部「考登勞爾特」一噸半小型戰車,編成國軍體系中第一隊戰車隊。不過中國有系統組建裝甲兵力,實要待到1934年4月徐庭瑤將軍率領18人的考察團,考察歐美列強裝甲兵力之後才開始,徐庭瑤將軍的考察團於1935年3月9日回國,之後寫成60萬字的報告書提交予蔣介石,蔣介石甚表讚同,陸軍交輜學校成立,校址位於南京市丁家橋,由徐庭瑤將軍任教育長,開始長遠的裝甲兵組建計劃。



節錄自「抗戰時期國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畫史1929~1945」一書第11頁。
 
 

節錄自「抗戰時期國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畫史1929~1945」一書第6頁。
 

 節錄自「抗戰時期國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畫史1929~1945」一書第7頁。


節錄自「抗戰時期國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畫史1929~1945」一書第15頁。


事實上中國組建裝甲兵,就不是因為中德軍事合作,而是蔣介石重視裝甲兵的組建,徐庭瑤將軍可說是中國裝甲兵之父,中國裝甲兵的組建是綜合當年歐美列強的裝甲兵力為藍本而發展的,只是英法美日是同盟國,從英國入購的小型戰車防彈性不足,中國只能從德國入購較像樣的戰車,中國裝甲兵的發展才偏向德式裝備。篇幅所限,不想寫太多,詳細分析中國裝甲兵的文章將在本人網誌日後發表,想睇就要等啦!賣完廣告。


事實上當年中國除了有裝甲兵外,尚有部隊機械化的發展,睇相:


節錄自「抗戰時期國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畫史1929~1945」一書第49頁。


節錄自「抗戰時期國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畫史1929~1945」一書第57頁。



節錄自「抗戰時期國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畫史1929~1945」一書第56頁。


留下的篇幅主要是想寫東北軍,雖然本人會網誌日後發表「細說奉軍」的研究,不過仍想先寫一點。東北軍在九一八事件之前主要是「日式」裝備的。此情況源於張作霖做東三省督軍開始,張作霖當年起用楊宇霆做東北軍參謀長,楊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日本人關係很早,張作霖與日本人合作以抗衡蘇聯對東三省的威脅,楊宇霆通過與日本人的關係,改革東北軍,同時在瀋陽建立全亞洲最大的兵工廠。東北軍之後入關作戰,彈藥武器補給全是自家的,靠的也是瀋陽這個兵工廠。日軍早年不重視機械化,東北軍當年機械化也不會強到那裡,不過東北軍最大的裝備是砲兵,當年直奉大戰,連外國軍事觀察家也概噗東北軍砲兵單日發砲量,比歐戰還多!東北軍砲兵打砲不停,源於瀋陽兵工廠砲彈供應不絕!亦因此,張作霖死後,張學良繼任,向南京政府請求任名,意味張學良採取較親南京政府的政策,亦即是意味亞洲最大的兵工廠會落入中國政府手中,日本當然不會安枕,所以發動九一八事變,既套下東三省的資源,也取回重金投資的瀋陽兵工廠!


至於東北軍在九一八時不抵抗,就不是蔣介石下令不抵抗!當年東北軍只是掛命在南京政府名下,實際上是聽令於張學良。東北軍既不是受命於南京政府,又怎會聽令不抵抗。實際下令不抵抗者是張學良才是,只是張學良是懦夫,敢做不敢認!


至於張學良為何下令不抵抗,那就要寫點背景資料。許多史家都該意隱瞞了在九一八事件前在中國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原大兵變」了!1929年南京政府實行兵役法,同時改革軍事,對各地軍隊進行編遣,組建60個標準師。不過因為師配額及編遺問題,與地方系統軍頭出現矛盾,最後釀成第一集團軍與第二、三集團軍在瀧海、津浦線上火拚,中央軍志在統一軍政,華北軍系志在保住飯碗,雙方都傾力一戰,結果雙方傷亡慘重,無力再戰,雙方膠著,在此時張學良致電支持南京政府,帶兵入關助戰,北方軍系因此瓦解,戰事結束。


事實上東北軍小說也是北方軍系旁支,在南北軍大戰之際卻支持以南方軍系為主的中央軍,實出人意表,有說是國民黨大員吳鐵城出關游說成功,也有說張學良為國為民,支持中央政府以消除內戰,事實上通通不是!張學良帶兵入關乃是舊軍閥打江山的作風,為的是自己的權力與名位。試想想張學良若支持北方軍團,南京政府必倒,那時南方的地盤只會落入北方軍團手中,東北軍遠在關外,入關搶南方地盤一定不及北方軍團,那時北方軍團一統中國,東北軍也只會淪為附庸。不過若支持南京政府,北方軍團瓦解,整個華北地盤就成為東北軍囊中物!中央軍那時兵疲力竭,要北上與東北軍爭華北地盤不會容易。事實上當時南北軍系已無力再戰,張學良只要發個電報支持一方,另一方只有跨台,用不著帶兵入關,所以張學良帶兵入關就不是助戰,實仍舊軍閥那一套。


問題就在張學良帶兵入關,1930年東北軍主力已入關,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東北那有軍隊抵抗?東北軍入關也要黨國大員出關游說才成,可見那時東北軍就不是聽令於南京政麼,又怎會甚麼命令都不聽,卻只聽蔣介石不抵抗之令?事實上就不是有不抵抗之命令,而是東北無兵可抵抗!而且東北軍成軍是在日本人支持下才成,東北軍將領中親日的成份很多,要抵抗也不會老實抵抗!在事變發生後,張學良就知無兵可用,所以就只有下令在東北餘下的守軍放棄抵抗,以減少犧牲。張學良滿以為可以透過政府角力可以討回東北,因為張學良敢於帶兵入關,在於曾對日本政界做過賄賂,日本政客不願見軍人坐大,張學良滿以為日本政客可以牽制軍方行動,所以就不急於武力抵抗。不過人算不如天算,關東軍佔領瀋陽後,在大帥府中抄出張學良賄賂日本政客的文件,那些收了賄賂的政客就噤若寒蟬了,東三省就是如此這般失掉,也使中日最後必須兵戎相見,日本侵華四年,仍不能將中國軍隊打敗,反成了殘兵敗將,日本不欲向中國投降,只有轉而發動太平洋戰爭,在東南亞掠奪資源以支持侵華戰事,最後引出世界大戰……。


至於東北軍接受德式裝備,仍是源於九一八之後,東北軍將領大都不再信張學良,都指責因為張學良這個紈絝子弟才攪得大家都失了老家,所以都投到南京政府接受收編,當年有18個師接受了南京政府的收編,之後接受德式訓練。這批東北軍接受德式裝備是1935年之後的事,自然不可能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打回東北去,隨非世上有時光隧道!


 
這批東北軍投效南京政府,志在蔣介石指揮下打回東北,不過出師未捷,都在上海南京戰事中耗掉,成了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慨嘆!


於2009-09-02 21:27:09知識+ 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83002111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香港18天保衛戰

有問:「在香港保衛戰中印度兵是不是軍中最醒目?一見到敵人就逃跑,由粉嶺軍營駕駛軍車到尖沙咀碼頭,再坐船到中環,再坐車到香港仔?」


查二戰時英軍在香港守備部隊中,印度藉軍隊就只有兩個營,分別為:


1. 第七印度羅介普團第五營 5th Battalion, 7th Rajput Regiment


2. 第十四印度彭加普團第二營 2nd Battalion, 14th Punjab Regiment


『當時香港的防衛實力,全港總計12,000人左右,其中步兵六營5,600人、炮兵連2,500人、工兵野戰連500人,由平民組成的義勇軍約1,720人(英、印、華人組成)。英軍約2,680人、印度軍約3,350人、華人部隊約750人。守軍分作兩旅,每旅主力有三營人:一旅駐守新界,一旅守港島。駐新界的三營是蘇格蘭營、印度彭加普營和羅介普營,由華里斯准將指揮,稱“大陸兵團”。駐港島的是米杜息兵團、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部隊和加拿大步兵部隊,由羅遜指揮,稱“香島兵團”。』

總計香港18天保衛戰中,印度藉軍人傷亡及被俘人數共有3,829人,基本上印度兵不是在香港戰役中戰死,就已被俘,關在戰俘營中,所以理論上應沒有印度兵逃走到!事實上當年印度藉軍人在大英帝國軍隊中有點不穩定的情況,仍源於印度的民族主義與獨立運動所致;不過在香港保衛戰中,印度兵的表現都很老實。所以印度兵當年就沒有「一見到敵人就逃跑,由粉嶺軍營駕駛軍車到尖沙咀碼頭,再坐船到中環,再坐車到香港仔」,事實可以看看當年的香港保衛戰的經過:

『1941年12月8日早上約8時30分,日本轟炸機12架襲擊啟德機場;陸軍以先遣部隊(包括工兵及步兵)為首,渡過深圳河進入新界,開始了對香港的攻擊。日軍3個步兵聯隊分成左、右及迂迥隊,在8日正午正式攻入新界。守軍工兵連一面撤退,一面破壞道路及橋樑,以增加日軍南下的困難。不過至當天黃昏,日軍已進佔大埔一帶。9日日軍開進大帽山一帶,晚上日軍第228聯隊派出150名士兵自孖指徑山坡夜襲城門碉堡,10日凌晨1時攻佔陣地,殲滅駐守的皇家蘇格蘭團一個排共三十名士兵。11日上午日軍已佔領金山陣地,東面亦進至大老山。守軍指揮官莫德庇少將為保持實力,決心把留駐新界及九龍的部隊撤回港島。命令當天12時30分下達,東段守軍羅介普營受命拖延日軍推進,至13日拂曉全數撒至港島,整個撒軍行動守軍損失不算嚴重。』




節錄自「香港戰地指南」一書第34頁。
 
 

節錄自「香港戰地指南」一書第35頁。
 
 

節錄自「香港戰地指南」一書第34頁。
 
 


網絡上找到的圖片。


節錄自「香港戰地指南」一書第37頁。


所以印度兵的撤退,是奉命而行,撤的還包括所有在九龍新界的守軍,而在撤退其間印度兵還負責掩護大軍撤到港島重建防線。


至於英軍當年匆匆從九龍撤軍,棄守城門碉堡及醉酒灣防線,許多論點都說是新界無險可守、英軍早就放棄防衛香港等,真是膠論一大堆!新界無險可守?醉酒灣防線就是英國重金構建的優質防禦設施!醉酒灣防線於1935年興建,1936年建成,全長十八公里,防線上修築了不少碉堡、機槍陣地、戰壕、地道、掩蔽體和座標石等防禦工事,醉酒灣防線的戰略理念乃是建構於一次大戰的地道防禦戰術,是當年陸戰的主導思想。至於英軍若是一心放棄防衛香港,就應該早將駐軍全撤離香港,英軍在歐洲戰場損失慘重,又怎會隨便浪費兵力?其實英軍棄守九龍新界,實源於英日同盟關係,這點又有誰論述過?

查《英日同盟條約》於1902年 1月30日簽訂,當年簽約的原因是英國為要抗衡俄國在遠東的威脅!之後英日同盟條約失效,實因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四國條約簽訂,即是原來英美法日自1921年代已是同盟國!1917年俄國變了蘇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一直敵視資本主義與英法美帝國主義,日本早與俄國結怨,扶植日本抗衡蘇聯仍理所當然。30年代中國為了抗日而與德國加強軍事合作,納粹主義在中國興起,英國也要靠日本以抗衡!事實上日本在亞洲是海軍強國,若英國要防日本,理應加強海防才對,興建醉酒灣陸上防線就是於理不合!因為日軍打中國都是1937年才有的,在之前香港北面根本無日軍,重金建防線豈非浪費?難道英國當年就有「生神仙」,一早預知1937年日本會打中國,1938年會佔領廣州,所以早在1935年建防線以防範日軍會由深圳攻來?不過到現時都未見過有生神仙喎!哈!哈!

所以英國在香港興建醉酒灣防線,實際是防禦納粹化的中國軍隊收回香港!既然防線興建目的為防範中國,自然不會用華工興建,歐洲人的體質不適合在酷熱的香港天氣下做勞動,所以興建防線的工作自然由日本人來做。日本若曾參與興建防線,自有機會知道防線位置,不過1936年英日關係密切,英國人很難知道日本會否處心積累,在參與興建防線時暗地繪了防線地圖及收集防線資料。總歸當年英日應未想過會開戰,故英軍只有放一個排在防線的指揮部城門碉堡做試探,若日軍沒發現防線防禦設施位置、越過防線,或是進攻時只攻擊一些防禦設施,即是日軍並未洞悉防線虛實;若日軍攻擊防線成功,即是日軍已掌握防線資料,防線已無防衛價值,英軍就要放棄防線。事實上日軍一發動攻擊,就打防線的指揮所,一舉癱瘓防線的防禦能力,就可見日軍對如何攻陷防線都瞭如指掌!而且日軍可以摸黑偷襲防線重點的指揮部,就可見日軍已清楚防線設施的位置,試想黑夜的荒山野嶺,如何找到目標地點?城門碉堡是防線重點,位置隱閉才有防衛作用,現時也不容易找到,若不知位置又如何找到?更要在黑夜中!你估日軍是神仙呀!


總結而言,當年香港淪陷,仍因英日曾有密切關係,日本對英軍的作戰方式與防務都很瞭解,才能以殘兵敗將擊敗英軍。試想英國當年扶植日本,最後養虎為患,被日本反咬一口。日本侵華四年,乃打不敗中國軍隊,日軍兵力已陷困境,卻可把英軍打敗,英夷的面子該那裡放?為了洋人面子,歷史自要重新寫過,不明箇中玄機者就只有做冤大頭了!


於2009-08-28 23:08:50知識+ 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82300836


後記:收到網友LENIN(原來又名千年妖童,與本人筆名"老作家"都是靠"老"搵食,哈!哈!)建議「copy埋"走為上著"的補充」,又好,不過未"copy"前再加些網上找到的資料,加料如下:

日本第一艦隊旗艦【長門號】訪港

抄自uwants 歷史欄,網址:http://www.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4901789&extra=page%3D48。

原文如此:

『長門號遠航香港


1928年4月9日,以長門為首,並與戰艦陸奧、扶桑、輕巡洋艦天龍及16隻驅逐艦組成的日本艦隊遠航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基地香港,由加藤寛治大將指揮,而長門艦長是松下薰大佐。艦隊到達香港水域後從維多利亞港東邊鯉魚門航道入港,其目的是作親善訪問。其間曾開放給香港市民上艦參觀,而各艦部份乘員由英軍作嚮導,到香港市內(如灣仔)及其他地方觀光。長門及其艦隊在香港共逗留五日,在4月14日離開。


該次是長門艦歷中唯一一次外遊。』

有相睇:


在圖中的大型艦,由左起的是日本戰艦陸奧(打直),之後是日本輕巡洋艦天龍(陸奧右方3支煙囪者),接著是英國航空母艦競技神,最後是日本戰艦扶桑(最右)。而其他的小型艦是日本驅逐艦群。至於長門號由於艦型過大,所以停泊於堅尼地城(今青洲對出)

在網絡上找到的相片

由此可見二戰前英日軍事合作的情況!日本早在二戰前以海軍稱霸亞洲,英國軍方不是盲了眼吧,日本艦隊大搖大擺來香港打秋風,英軍總不會不知道日本海軍的實力。英國在香港防務若以預防日本為藍本,自應加強海防,而非在陸上掘地道建碉堡!事實上自1906年日俄戰爭後,英國就開始撤除香港的海防大砲,連砲台也放棄,可見英軍不是增強海防,而是逐漸縮減香港海防的規模!道理很簡單,日本海軍在亞洲稱強,英日同盟,香港海防全務自可歸功於日本,又那用皇家海軍勞師動眾遠來亞洲守香港?


copy網友LENIN整理"走為上著"的補充資料:

日軍進攻香港時早已完全瞭解醉酒灣防線的防務,英軍再固守防線等同自殺!量英軍統帥也不會如此笨來犧牲部下!


英軍退守香港,實是英明之選。因為英軍在港島重建防線,這些防線其實是英軍在廿世紀初已放棄使用的許多防禦據點,如黃泥涌峽、聶高信山等軍事設施。英日同盟始於廿世紀初,當年日軍若真的處心積累收集英軍防務資料,也不會對已放棄的軍事設施起眼!自然不會有資料。


英軍重用這些設施,就出符日軍意料之外。日軍對這些已放棄的防禦據點位置不清楚,進攻起來自然吃力。「黃泥涌峽道戰役」是大日本戰史中一場有名的戰役,因為在此役日軍傷亡過千!當年日軍兵力已很緊張,因為許多部隊都在中國戰場消耗掉,駐廣州的陸軍第23軍也只能在第38師中湊出三個聯隊來打香港,一場戰鬥就打掉半個聯隊,就真是虧大本啦!


「兵者、詭道也」,用兵之道,出奇制勝!英軍重建防線,集中兵力固守港島,出符日軍所收集的情報之外,也反制日軍瞭解英軍防務的優勢,日軍才在黃泥涌峽著了道兒!所以英軍撤守九龍新界,就不是「腳底抹油」、一心想溜!而是出奇制勝之道,也就是36計中的「走為上」真正意思。只可惜英軍兵力單薄,打了18天彈藥糧水耗盡,港督楊慕琦才下令投降。投降令下達之際,米杜息營乃在堅守禮頓山,頂著日軍在銅鑼灣一帶的攻勢,英軍放下武器時也不很服氣。香港18天保衛戰中,英軍其實已盡全力! 』


節錄自千年年妖童Blog:   http://hk.myblog.yahoo.com/leninwong/index?l=f&id=5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中德軍事合作


知識+有條問題:如果1932年德國和中國國民黨結盟,日本會不會侵略中國?事實上就不是如果,而是曾經出現過的事實,睇相啦:




1937年上海戰場的中央軍(國民黨軍),德式頭盔、手持德制軍用手槍(駁殼手槍),除了綁腿與布鞋外,活像德國大兵!

節錄自火器堂網頁的兵工文章:「舊情綿綿 - 閒話盒子炮」:http://www.chinesefirearms.com/110108/articles/m96.htm一文的插圖。




節錄自「抗戰時期國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畫史1929~1945」一書第51頁。



節錄自「鐵血軍魂」一書第134頁後的插圖。



節錄自「鐵血軍魂」一書第134頁後的插圖。



節錄自「鐵血軍魂」一書第134頁後的插圖。



節錄自「鐵血軍魂」一書第134頁後的插圖。



節錄自「抗戰時期陸軍服制裝備」一書第57頁。




中國軍隊的制式步槍中正式步騎槍。

節錄自火器堂網頁的兵工文章:「奮戰八年 - 中正式步騎槍」:http://www.chinesefirearms.com/110108/articles/modelcks.htm


1932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全國制式武器會議,決定以德國1924式步槍為制式步槍。該槍當時是最新型的步槍,在德國也只有小量生產。鞏縣兵工廠廠長毛毅可奉命往德國毛瑟廠引進1924年式工作圖及檢驗樣板圖,圖紙於1935年收到,鞏縣兵工廠負責開發研製,於1935年10月10日正式量產。詳情請看火器堂這個網頁:http://www.chinesefirearms.com/110108/articles/modelcks.htm


查當時中國軍隊的制式裝備,步槍是中正式步槍、頭載德制M-35型頭盔。可惜德制整編師始於1935年開始裝備,只兩年時間,完成德制整編師的部隊不足十個師,真是想兩年超美趕日呀!還有那些笨驢說抗戰打得太遲。繼續睇相啦:



節錄自「抗戰時期國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畫史1929~1945」一書第42頁。



「抗戰時期國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畫史1929~1945」一書第55頁。



「抗戰時期國軍機械化/裝甲部隊畫史1929~1945」一書第44頁。



節錄自「鐵血軍魂」一書第134頁後的插圖。


若論中國抗戰初期是美國供應武器,難道美國有生產M-35型頭盔、1號戰車乎?


 中國軍隊在抗戰開打的上海南京會戰,曾投入德國最新式的克魯伯1號戰車,不過1號戰車剛運到中國,未完成戰備就要參戰,結果落得全連覆沒。蔣介石連最新的軍備都投入第一線作用,又怎會不抗戰?問題是中國備戰水平未到位,禍國殃民的民族罪人是張學良才是!


 事實上中德之間在二戰前已有緊密的軍事合作關係,須知二戰前的軍火生產不如現時般發達,兵工廠一般是國營的多,除了美國的兵工廠是民營,軍火在美國就是一門生意,有錢就誰都可以談。許多國家如果沒有政治關係,是不會有軍火交易的,如果對方買了自己生產的武器來打自己,豈不笑死街坊!所以中國向德國大量入購軍火,連生產線也整條買下來,就連德國當時最新型的1號戰車都訂購了150輛,這些裝備,就連德國國防軍還未配發到!事實上德制M-35型頭盔這種新式頭盔,第一批裝備的是德國的傘兵,而第二批卻是中國軍隊!因為中國政府向德國訂購了315,000頂頭盔,德國的兵工廠為了趕中國這張訂單,就只有停了德國陸軍換裝的計劃,直至中國的訂單付運,德國陸軍才收到新頭盔。這樣的軍事合作程度,沒有盟友關係,可以做到嗎?中德軍事合作的情況,可以看我寫的另一知識: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12903630,不在這裡再寫了。中德既在二戰前有緊密的軍事合作關係,日本又有沒有侵略中國呢?


 事實上中德軍事合作,而支持日本侵略中國的卻是美國。美國在二戰前以廉價向日本出售燃油及鋼材,還提供軍事技術。就算「零戰」的開發,也是因為有美國提供的縲旋槳技術才造得成。美國扶持日本,因為一戰後美國退出世界政治舞台,美國可以不管歐洲事務,但總不能不理亞洲事情。三十年代蘇聯共產主義在亞洲興起,中國又和納粹黨合作,共產主義和納粹主義在亞洲成了威脅,美國自然要找個擋箭牌。日本地理位置北向蘇聯,南臨中國,美日在「黑船事件」後,日本已積極向美國學習,進行維新改革。日本在一戰時引用「英日同盟」對德宣戰,日本早已與英法列強同路,美日關係早已狼狽為奸!


所以許多笨驢常以為國共合作就能抵抗日本,其實笨到笑死街坊!試想國共合作,即是中蘇建交!共產主義一直敵視資本主義與英法美帝國主義,英法美等列強容得下納粹黨,卻不可能讓共產主義擴張!亞洲大部份領土都是中國與蘇聯,中蘇聯手會是如何光景?美國或可坐視,日本就不可能安枕!



不過抗戰打了四年,日本既打不敗中國,還陷入戰敗邊緣!日本侵略中國反令中蘇加強合作,日本為了中斷德國向中國輸出軍火,轉而促成軸心同盟。美國政治向來是功利的,尤如做生意,投資在一間公司賺不錢,公司更可能破產,自不會再投資這般笨。所以支持日本侵略中國成了反效果,就只有撤資。美國因此在1940年同意以租借法案向中國輸出軍火(美國向中國提供軍火是1940年才開始,不然就有時光隧道啦!哈!哈!),美國這樣做最後迫日本上絕路,最後成了太平洋戰事啦!



不過事實是日本侵略中國四年,仍打不敗中國軍隊,日軍反而成了殘兵敗將。不過日軍這支殘兵敗將,卻可以輕易將在菲律賓將美軍打得丟盔棄甲、全軍覆沒!麥克阿瑟更成了第二代的逃跑將軍,這樣的事實,老美的面子該那裡放?所以歷史就要重寫,更不能提國民黨在抗戰的成就,箇中玄機你們懂嗎?


於2009-08-27 22:15:45 知識+ 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8190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