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點解要交稅

有問:「點解要交稅?」




咁請問你需不需要警察維持治安呢?有意外時的救護服務經費又是誰負責的呢?


其實交稅是維持政府運作的經費來源,而政府有責任維持社會治安、提供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服務。此外本地政府尚有的重要職能是維持金融穩定及發行貨幣,而發行貨幣對市民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試想如果沒有足夠的貨幣供應,市民購物要回到用物品交換的日子,生活如何過?而發行貨幣是需要政府提供經費,因為我們日常用的紙幣雖是銀行發行的,但日常用之輔幣則是由政府負責鑄造。而鑄造經費是要補助的,例如常用的一、二毫,鑄造成本當然不會只需一、二毫啦!但其使用價值就只值一、二毫,中間的差額就需要政府的補助的。試想如果日常生活沒了輔幣,生活會是怎樣?


此外,道路建設、開發土地、興建公屋等等建設項目,都是不能以收回成本的方式推行,欠缺的經費就由稅收支付。所以如果以中國人「輕徭薄賦」的觀念,清代乾隆皇永不加賦的做法,往往認為是德政,其實是莫大的禍害!試想政府收入少,開支自然少,清代地方政府經費少,連治安也攪不好,基層官員收入少,靠貪污為生,這樣無法無天的日子,誰願意過?



於2006-07-12 12:05:23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71200944

以前打工仔

有問:「我想問點解被解僱會叫做「炒魷魚」??」




其實「炒魷魚」一詞,源於香港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時期。


因為香港戰前的僱傭情況,是分長工及臨時工的,臨時工多是苦力等勞動工作,一般都是即日招聘,工作完即時發薪,有需要再招聘,所以就不存在解僱的情況。


至於長工,一般都會提供食宿,所以僱員就會住在工作地點,或工作提供的住宿宿舍。而以前勞資關係講求人情味,一般情況下都不會解僱僱員,除非僱員不老實,或是業務不好,需要裁員,才會解僱,但都儘量集中在年尾,因為戰前僱用員工,長工多是一年制,做到年尾才發薪及放年假。所以要解僱員工就在年尾,會先為要解僱者計清薪金,發給員工,之後在做完尾禡放年假時,員工放假回鄉,被解僱的員工亦要收拾個人行李離去。在這傷感的時候,又有誰有心情執東西,多數都是隨便用張蓆將個人衣物用品,卷成長條帶走,成為一條魷魚狀,就叫炒魷魚。另亦會用一塊布將個人物品包起帶走,就叫執包服,兩者都是代表解僱的意思。



於2007-01-03 17:21:13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22903376

參謀長

有問:「想問下參謀長其實是甚麼人? 主要擔任啥角色? 要做參謀長通常要有甚麼條件及特質?」


問參謀長是甚麼人?也應該順道問問參謀長大還是將軍大嘛!哈!哈!都是時間本人來吹吹水啦!


參謀長、或是參謀,主要任務簡單來說就是制定計劃,然後執行計劃,就是如此了。事事上任何將軍,在正統的軍行體制下,都必須經過擔任軍中參謀的階段,才可以升上將官一級。陸軍部隊中師及軍兩個主要的戰術與戰略指揮單位都會設參謀部門,所以軍中就不止一個參謀,而是一班參謀,一班參謀就自然需要設個參謀長管理。現代軍事作戰,最重要的是作戰計劃。作戰計劃包括兵員調配、任務編組、部隊的進軍路線、駐停地點安排、武器裝備的運補等等,都要事前計劃好,不能到時才算,如不好好分配安排部隊只會陷入混亂。試想一個師小說有成過萬人員,單是分配運輸工具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務;而過萬人一天消耗多少糧食物資?一場戰鬥又會消耗多少武器彈藥?基本上軍人不止需要武器作戰,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小如針線鞋油,大如軍營睡床都由軍方供應,這許許多多物資,小說數以百種!所以單是簡單的一次進軍或戰鬥任務,往往耗上千噸物資、過百種物種!這千多噸物資雜物如何運到前線、如何有效分配到前線部隊上,這都要看參謀的本領了。此外參謀尚要管情報收集,瞭解敵軍戰力才能做出有效的作戰計劃。所以參謀雖不具備實際的指揮權,事實上既是指揮官的實習者,同時也是統制整個部隊各項大小事務的實務者,其角色重要性不比指揮官遜色。


以下講的參謀,主要是以陸軍為主,其他如海軍與空軍都有參謀,其本源與陸軍不盡同,若要介紹可能寫多幾萬字都寫不完,所以都是只寫陸軍算了。要說陸軍體系的參謀起源,早期參謀的訓練與職務,主要是繪製地圖。因為行軍作戰,前進路線、部隊駐息與武器運補,都與地理有關。試想地圖上的地型圖與比例代表甚麼,如果攪不清又如何設定最合適的行軍路線?如何選取最完全最有效的補給路線?時至今天,作為參謀就要具備等同大學水平的軍事學養才可以出任,未說清楚為何如此前也要解釋一些軍事知識才會明白。


首先要解釋的是師與軍的分別,看了知識+良久也沒有人能說明兩者之分別,只能說出從屬關係,就很可惜。「師」者最直接的解釋是「一個多兵種的協調指揮架構」,而軍就是「戰略與補給」的行政架構。在陸軍來說,有多個兵科,以前有步兵、騎兵、砲兵、工兵、通訊兵、輜重兵等多個兵科,不能盡錄。而現代還要加上裝甲兵、醫療、衛生、甚至航空兵。每個兵科都是一個專業,不能混編,也不能亂指揮。一般軍官會在軍校選修一個兵科學習,畢業後就派到所習專科部隊中服務,即是步兵科畢業的軍官,是不會派到砲兵科來的,因為根本不懂指揮,崗位錯配只會壞事!


而入伍服務的軍官,都會由最基本的少尉級(有些國家的部隊是見習官或是准尉)幹起,按表現及服務年資循步晉升。而當軍官升到校級的軍階(即是少校、中校級),就要決定前程如何。因為在陸軍體制內,上校與少將雖一階之隔,卻是天地之別!在校級任內的軍官,如果想升將軍,就一定要找機會再進修。因為一般軍校所提供的訓練,只是某個專科的基本戰鬥訓練,而只有小許的戰略理論訓練;而且軍校畢業生,只具備某一兵科的指揮知識,而少將級最少擔任旅長,現時會是擔任師長,而師部之下除了步兵之外,尚有其他兵種如砲兵、工兵等,步兵科出身的軍官就算指揮卓越,面對其他兵科的專業也只是個外行人,又那會指揮得到?同一道理,其他兵科出身的軍官自然也不會懂指揮步兵團。所以要升將官做師長,就一定要再進修,掌握其他兵科的指揮理論,才可升官。如在校級內考不到進修的機會,就最多只能升到上校就要退役了。


軍官升將級,進修的學歷就不可能太低,一般都要達到等同大學學歷、甚至更高的軍事學歷才合格。而軍官在進修畢業後,回到部隊就要找當參謀的職位。參謀一般在師部有參謀部,不過一些軍隊團級也有設參謀,不過到師部當參謀,就可實習指揮其他兵科的機會,完成師部參謀的歷練後,才具備升將軍及擔任師長的資格。


至於軍一級,除了轄下有戰鬥部隊外,軍部還包括龐大的行政部門。軍部的組織,除了醫療衛生部門外,尚有通訊、運輸、會計、軍法、軍需、軍械等部門,都是文職的行政部門。當軍長就要管這許許多多的不同部門,就不止要懂打仗的知識了,還要管行政,所以沒有當參謀的歷練,就不可能具備所需的行政能力,也是不合格了。


篇幅所限,只吹到這裡啦!順帶一提,參謀中表現最專業者,也是德國在二次大戰中的參謀了。二戰時的德國陸軍參謀,不止做計劃精密完善,改變計劃更是一流。可惜二戰德軍戰敗成了大花面,德軍精彩的參謀專業就成絕響。



於2009-08-25 20:44:57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82500064

論鄉約

有問:「八鄉、十四鄉、十八鄉有沒有關係?」


從地理上來看,三地是沒有關係的,茲抄維基一些資料,介紹三地之位置,來做前言,做抄書黨如下:


『1. 八鄉
八鄉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一個鄉村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早於香港開埠以前已有新界原居民在此居住。八鄉位於盆地之中,被觀音山、大帽山、蓮花山及雞公山等山頭所包圍,西面與錦田鄰接,南面則與石崗鄰接。


八鄉面積約有15.5平方哩,共有30條村落,人口約3萬人。由於附近有河流提供水源,早年盛產稻米,並為清朝進貢品。八鄉的名稱來源有多個版本,較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由於早期共有八條村莊,因而命名為八鄉。


八鄉現有鄉村分別為七星崗村、長江村、長埔村、竹坑村、下輋村、河背村、金錢圍、甲龍村、蓮花地村、馬鞍崗村、吳家村、牛徑村、彭家村、石湖塘村、上輋村、上村(本人以前就是住在上村了)、水盞田村、水流田村、打石湖村、大江埔村、大窩村、田心村、橫台山村、元崗村、元崗新村、雷公田村。


2. 十八鄉
十八鄉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元朗市中心的東南面,本身由十八個鄉村組成,可是經過多年後,現在已增至原居民村26條及居民村4條,合共30個村圍。而十八鄉立鄉,是因為新界西元朗錦田一帶,鄧姓人多勢眾,在爭奪水土資源上,比許多雜姓圍村優勝,所以十八鄉一帶的村民,就組織起來,在大樹下天后廟起誓立鄉,以抗衡鄧族的欺壓,至今天后廟仍是十八鄉圍村一重要祭祀地點。


十八鄉現有鄉村分別為大棠村、山貝村、大圍村、下攸田、上攸田、大橋村、木橋頭、水蕉老圍、水蕉新村、瓦窰頭、白沙村、田寮村、西邊圍、東頭村、南邊圍、南坑村、英龍圍、紅棗田村、馬田村、深涌村、黃屋村、黃泥墩、港頭村、塘頭埔、楊屋村、蔡屋村、大旗嶺、山貝涌口、崇正新村、龍田村。


3. 十四鄉
十四鄉位於香港西貢北約,企嶺下海沿岸,與沙田馬鞍山新市鎮及西貢區相連。十四鄉包括鄉村有:鴨麻寮、輋下、將軍里、樟木頭、企嶺下老圍、企嶺下新圍、官坑、馬牯纜、泥涌、西徑、西澳、大洞、田寮、井頭、黃竹洋及榕樹澳等村落。居民多從事漁樵及農耕生活。企嶺下老圍是十四鄉中歷史最悠久的村落,現在的圍村建於清朝中葉,圍址建在大石砌築的高臺上,圍牆及圍門用雜石及灰泥塑上,堅固古樸,圍後為陡峭山坡。』


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八鄉位於元朗之東,十八鄉位於元朗之南,而十四鄉位於西貢,三個鄉區都有原居民村,而且是雜姓村為主,姓氏也各有本源,並無太大關係,所以表面上來看,就是沒有關係的。



不過三者都叫鄉,背後實有淵源,這淵源就是在中國出現了近一千年的「鄉約」制度了。其實在中國民間,主宰民事的就是鄉約制度,而不是儒家,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就是鄉約了。鄉約在中國影響很大而深遠,廣及全國各地,但史家研究的不多,因為不入治亂興衰與皇朝爭霸,不過我們仍可以從新界的一些地名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而鄉約實是甚麼,又要抄書了:


『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陝西藍田呂大鈞(1031-1082)首創《呂氏鄉約》。鄉約者,為鄰里鄉人,互相勸勉,以相助協濟為目的之一種制度,有如下幾個特點:


1、 自願加入;
2、 由眾人推選領導人,「約正一人或二人,眾推正直不阿者為之。專主平決賞罰當否」;
3、 以聚會的形式,使鄉人相親,淳厚風俗。「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
4、 賞罰公開,「遇聚會,則書其善惡,行其賞罰」。用記錄在案督促眾人,用開除懲罰不可救藥的;
5、 議事民主,「若約有不便之事,共議更易」。


鄉約內容豐富,約規包含四大項:1、德業相勸;2、過失相規;3、禮俗相交;4、患難相恤。其中患難相恤的項目包括:水火、盜賊、疾病、死喪、孤弱、誣枉和貧乏七項,約中人據事情緩急,由本人、近者及知情者,告主事或同約,給予救助。在鄉約制度下,透過教化,發揮人的愛心,為少數疲、癃、殘、疾、恂、獨、鰥、寡者提供了社會保障。


而到了南宋時機,朱熹稍為修改了呂大鈞(1031--1082)之「鄉約」,增加了「月旦集會讀約之禮」,而撰成「增損呂氏鄉約」。朱熹本的鄉約從此取代了「呂氏鄉約」,在中國及韓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朱熹特別重視社會教育,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一大特徵。除了利用鄉約這種地方性自願團體來從事教育民眾的工作之外,朱熹也提倡用榜文,勸諭文來傳播儒家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到民間。雖然教育的對象及方式不同,可是我們可以看出朱熹所主張的人文教育精神貫穿了書院、大學、小學、鄉約、勸諭文種種教育制度或方式。


鄉約的內容分成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四部份,詳細地陳列大家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生活之禮儀,和不可以犯的過失。在朱熹的構想裏,鄉約基本上是民間互助的自願團體,多少帶有協調政府與個人之間的利益與衝突的社會功能。人民可以自動加入或退出鄉約組織。而且鄉約的領導人物,約正,副約正,直月等,是由約中的人所推舉出來的,可說代表了相當的「民意」基礎。由於它本質上是私人的自願團體,鄉約為人排解紛爭以及處罰犯過之人的力量受到相當大的限制。對朱熹來說,鄉約主要還是一個民眾教育的組織。』




抄完!所以鄉約原本是個由民間自發組成的互助及教化組織,參與與否,純個人自由。不過到了清代,就成了鉗制人民及吃人禮教的組織。因為清代地方駐兵不多,縣衙在維持決安上也沒有太大能力,就容許鄉村自組鄉約,同時組織團練鄉勇,以維持地方秩序,這些鄉勇就是衣服胸前掛「勇」字的了,而非清兵掛勇字。因為地方治安由地方做,鄉民就成鄉約管理對象,加上那時漢人不願入滿族的衙門,有糾紛都在鄉內解決。不過依的鄉例,實是由鄉值或鄉內地主長老的個人主觀意願來解說,即是鄉約造就了這些「土皇帝」,獨攬司法與治安大權,而鄉民文盲為主,無知識就只有任由這些土皇帝魚肉,無申辯之機會。


所以清代社會風氣敗壞,人民保守怕事,就不是華夏文化與儒家思想傳統,實是鄉約制度之末流所致。因為整個鄉約運作,原以互相指正的教化為主,不過到了清代,鄉約以道德而非法律為標準管治,而道德價值,人人相異,無客觀標準,若行為不為人欣賞,甚至給人說閒話,就會成眾矢之的,甚至被趕上絕路!試想你要限制自己的行為,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這期望是沒有範圍準則,多吃人!



於2007-08-31 23:56:12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83103089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香港環保友

有問:「大家覺唔覺得環保署、環保團體好過份呀!我本人覺得佢哋好乸無聊呀!真係鑊鑊新鮮鑊金呀!早排啲環保友成日叫人開冷氣開25.5度噃。開冷氣25.5咁鬼熱開嚟仲乜嘢呀!不如唔好開啦!呢排就話徵收膠袋稅喎!每個膠袋收5毫喎!你話係咪搶錢吖!要人哋用購物袋喎!佢哋成日以外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嘅經驗為學習對象喎!但係人哋外國個個都有車揸。唔駛拎着嗰袋嘢。我哋香港人個個有架車架、有車揸架?膠袋有幾污染吖!夠啲人揸車、搭飛機嗰啲汽油咁污染。夠膽嗌啲有錢人唔好開冷氣吖、叫佢哋唔好揸車吖笨!環保署、環保呢班友仔。根本就唔係以環保為出發。只係一個喺度「蝦」人。 」


我極之讚成樓主講的意見!


我本人都支持環保,現時鑽研生態保育的知識,但就不同意許多環保人士的主張,例如收膠袋稅、用少點電、禁煙等,不止無聊不切實際,而且更不一定有效,根本是擾民!


何解?首先就要清楚甚麼是環保,連環保都未攪清楚就叫人做咩做咩,只會俾人笑!環保是善用資源。而現時的環保主張,只是「做秀」的形式主義,即是少用膠袋,但試問有了膠袋稅,是不是真的會用少了膠袋呢?根本稅收只幾毛錢,俾得起的人就不志在,依然照取用,又那會減少?俾唔起的、難度沒有其他途徑取得膠袋嗎?根本除了超市外,那個商店不是濫派街袋?所以收膠袋稅,根本不會減少使用膠袋,只會改變人們使用膠袋的習慣,即是懂得到那兒取不收稅的膠袋,所以結果是沒有改變!


可況膠袋拿回家,也有其他用途,用來盛載其他物品,就不能算濫用,難度這些都要禁止嗎?那麼倒不如不用膠袋了,學歐美人士用紙袋了。其實香港用膠袋量多,只是香港個別情況,就不要想當然其他地區都濫用膠袋,這是很無知的想法。因為香港位於亞熱帶,氣候潮溼多雨,防水的膠袋就普及合用,其他地區如歐美等地少用膠袋,就不是因為他們比較環保,而是歐美內陸氣候,少雨乾燥,所以他們多用紙袋購物,如果香港用紙袋,裝了物件出街遇雨會是甚麼樣子?而歐美等國家少用膠袋,就不一定很環保,因為用多了紙袋,就要砍伐樹木,樹要多砍,難度就好環保嗎?所以香港多用膠袋就不一定不環保,而歐美等國少用膠袋就不一定很環保,用使用膠袋用量來衡量環保水平,就是「騎呢爆笑事件」!


根本膠袋的問題,是沒有妥善回收,這是政府無能的問題。比諸日韓等國,就連廢棄的光管也能回收再用,可況膠袋?根本香港有很多廢物,如電池、玻璃、布料、木材、傢俱等物,許多日常消耗量不大,但一拋棄就佔地不少的物品,都沒有回收,只能往堆填區塞!根本問題是香港政府收集廢物的方式,儘放在垃圾車內壓縮,所以就沒法分解,事後就更沒有方式分類,結果就要一大堆堆到堆填區,根本這些廢物,破壞環境的情度不比膠袋少,佔用的堆填區就更不少,為何環保團體不在這方面努力?因為怕要改變政府整個收集垃圾的流程與設施,影響太大,就不敢動手了嗎?!就只懂向膠袋、禁煙等小問題下手嗎?駛唔駛咁狗呀!


其實香港最需要的,是發展廢物分類及循環再用的設施,而不是左禁右禁,四處擾民!不過誰又有勇氣提出?社會良知?早抖啦!



於2007-05-24 10:04:42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52303573

收道路費

有問:「d車入隧道點解要比錢」




樓主問得好,可以藉此澄清一下一些誤解,所以就要答下啦!


有咩誤解呢?就是收買路錢這個問題,許多人都用主觀來評價事件的好壞,而一直以來都覺得收買路錢好不合理,視之為苛捐的一種,所以就一直反對道路收費,過橋費等。其實在經濟學上,收買路錢才是最公平合理的一種做法,而時人就常視之為苛政,就可見民智之水平,是何等的令人概歎!


收買路錢為何合理,首先就要清楚道路的建設,保養以及營運,都是由政府出資的,當然有私人出資興建的道路,例如紅磡海底隧道,都是私人集團集資興建的,要收回成本,自然要收費啦!可況只是收回成本是不足夠的,沒有利可圖,誰會冒風險集資攪建設?沒有人攪道路建設,難道單靠兩條腿走路就可以促進交通運輸乎?


當然沒有私人集資建設,可以由政府做。問題就在此,政府出資,即是由納稅人出資,而納稅人中,其實最多貢獻的是一般市民的。一般情況下,政府最大收入來源是地稅,即以前叫之田賦,其次是薪俸稅,最後才是利得稅,商人在稅務上的貢獻,享有許多稅務優惠之後才有,所以按比例是比一般市民納得少。即是其實社會建設之資金,都是一般市民的,不是商人獨大。而香港的情況,還不是地價的收益最大,而地價之來源,實還不是市民負責的嗎?所以就不要誤會,有錢人會交多點稅,在數量上他們會是最多,不會按收入比例,他們才是最少的啊!


正因如此,道路的建設,包括隧道橋樑,其實使用最多的,往往是商團為主,即是商業活動,是最受道路建設的得益者。沒有道路,或道路不完善,運輸成本增加,利潤減少。而一般市民,充其量每天上下班才會使用道路,使用量怎及得上貨運及商貿呢?所以如果全由政府興建道路設施,即是全由一般市民負擔道路的建築費用,而最終得益者只是商人,這種做法,是不是劫貧濟富?用市民的薪金來津貼商人賺錢,這種做法公平嗎?


所以收道路費,即是由道路最多的使用者,即是商人,負擔最多的興建資金及保養費用,這是最公平的做法,而由私人集資興建道路,更是由商團承搶道路建設的責任,是更合理的做法!不知為何收買路錢,為市民有益的事,卻這般為市民反感!



於2007-03-05 16:27:13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30303951

軍事手槍一問

有問:「請問 Beretta M92F 雙排式彈匣,彈匣容量是否15+1=16發 ?」


Beretta M92F 的裝彈數是15+1。睇圖啦:





「+1」的意思,不是彈匣加多一發子彈,而是在槍膛加多一發子彈。所以Beretta M92F 的裝彈量可以說是彈匣15發子彈,或者說是彈匣15發子彈加槍膛一發子彈,都是對的。不過正式的說法應該是15+1,才是內行人會懂的說法。


其實只知彈匣裝彈量,多是軍事知識的外行人。懂用實彈的人都會知道,任何的自動手槍(即是俗稱曲呎手槍),都可以在槍膛加裝一發子彈,就不止 Beretta M92F 。做法是在手槍裝了彈匣後,再打開槍膛裝多一發子彈。這種做法比較麻煩,不過可以加多一發子彈,這一發子彈往往是套命的,所以煩煩點都有人做。


而懂槍械知識的人,也會知道說自動手槍的裝彈數,舉例 Beretta M92F ,一是會說15發子彈,即是指彈匣的裝彈數量,或是說成15+1,即是彈匣加彈膛的總裝彈數量,而不會說是16發的!



於2009-08-12 20:19:36知識+ 中發表: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81201003

奧斯特立茲會戰

有問:「拿破崙征戰如何令俄國和歐洲各國的外交失衡?」




星期日無所事事,又來吹下水先!問拿破崙征戰如何令俄國和歐洲各國的外交失衡,那就要講講拿破崙其中一場最出位的戰役,奧斯特里茨會戰了。


奧斯特里茨會戰(Battle of Austerlitz),又稱三皇會戰(Battle of the Three Emperors),因歐洲三個大國的皇帝包括奧皇弗蘭西斯二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全部親臨戰場而名。奧斯特里茨會戰是拿破崙征戰中的一場著名戰役。此戰役拿破崙指揮的法國軍隊有73,000人,而俄羅斯與奧地利的聯軍有86,000人,三方在奧斯特里茨村(位於今捷克境內)火拼,戰事由1805年12月1日開打,至12月2日下午4點30分結束,結果是拿破崙輝煌勝利,俄羅斯與奧地利的聯軍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共有16,000名士兵陣亡或是重傷,7名將領與293名軍官陣亡或是重傷;9名將領、820名軍官、20,000名士兵被俘;此外大砲、運輸彈藥車輛、軍旗等損失無數。


其實自法國建立共和政權之後,與歐洲強國關係緊張,英國和法國在西印度群島、地中海和巴爾幹衝突不斷;俄羅斯和法國的關係也在惡化。1804年3月21日,波旁王室的安茹公爵被法國政府以叛國罪處決,導致英國和俄羅斯對法國的不滿最終爆發。1805年4月,英國首相威廉.庇特和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簽訂聖彼得堡協議,英國和俄羅斯結成新的反法同盟。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中遭受重大損失的奧地利帝國起初持觀望態度。但1805年3月,已經加冕為法蘭西皇帝的拿破崙.波拿巴進一步加冕自己為意大利國王。這一舉動激怒了奧地利皇帝弗蘭西斯二世。1805年7月,奧地利也加入了反法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之後法軍分別與英軍、奧地利和俄羅斯大軍交戰,法軍在烏爾姆包圍了奧軍的主力及將之迫降,不過同時英國皇家海軍在特拉法加海戰中打敗法國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之後殘餘的奧地利軍與俄羅斯大軍會合後,兵力超過法軍,俄奧聯軍準備反撲法軍,而更壞的消息出現,就是普魯士也即將加入反法同盟,一旦普魯士軍參戰,法軍將腹背受敵。在此危急的戰情下,拿破崙果敢地集結軍隊,引俄奧聯軍進入奧斯特里茨村,最後一舉擊潰俄奧聯軍,瓦解了圍堵法國的危機。1805年12月4日,奧皇弗蘭西斯二世和拿破崙會談,達成停火協議。12月27日,奧地利和法國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奧皇弗蘭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至此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也告終結。拿破崙成為歐洲的霸主。


第三次反法同盟原是英國與俄羅斯合作圍堵法國的政治聯盟。法國建立共和國,由平民出身的拿破崙稱帝,這對當時以皇帝貴族統治為主流的歐洲各國當然是一種異端;反法同盟再現,歐洲和法國過不去的國家都入伙,英俄之外,奧地利以至普魯士都加盟,俄羅斯、奧地利與普魯士都是位於法國以東的國家,自然形成一條同盟線,與在法國以西北的英國遙相呼應。不過法國也不是省油的燈,拿破崙已支配西班牙與意大利,形成足以抗衡英俄聯盟的歐洲軍事力量。法國與反法同盟鸞戰不已,歐洲就成為二元軍事對立的局面,不過這種平衡很快就被拿破崙打破,隨著奧斯特里茨會戰結終,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奧地利是率先向法國求和的國家。俄羅斯雖然繼續和法軍作戰,不過舉國精銳早已在奧斯特里茨會戰中盡喪,早已沒戰勝的希望,俄羅斯可以說是奧斯特里茨會戰中的大輸家。至於英國也只有退守海島。拿破崙打遍天下無敵手,法國雄霸歐洲,歐洲政局就成了唯法國而馬首是瞻了。



於2009-08-09 18:48:37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80900164

中國農民同城市人問題

有問:「點解中國城市人唔響往農民生活?
      中國城市人計劃生育對他們有咩影響?
    點解中國農民唔似外國農民咁富庶? 」






通常匿名發問多不回答,不過見題目有意見,即本吹下水先。


問點解中國城市人唔響往農民生活?很簡單,中國城市生活與農村生活天與地,城市生活方便及設備完善,生活、購物與及消閒都比較舒適;而農村生活條件差,教育、醫療與及就業的條件都比較差,甚至惡劣!試問又有誰響往較差的生活環境?又有誰會有舒適生活不過,反而搵苦來辛?


其實中國一直存在城市與農村的問題,問題是城市與農村的生活差距越來越大。而造成這種社會問題的根源,是中國的戶籍制度與中國人傳統的思想形成,那就要細細解釋了。先說戶籍制度,中國是一直執行嚴格的戶籍登記與管理制度的國家。在計劃經濟的那年頭,戶籍代表一切,也決定了一切,包括個人的工作、居住、甚至生死!隨著改革開放,戶籍制度雖比前寬鬆,不過乃是決定中國人許多事的根本。要注意的是城市與農村的戶籍是分開的,兩者不能互換!亦即是說你有的是農村戶籍,是不可以轉到城市戶籍,有城市戶籍的人也不會轉到農村這般笨。而戶籍是規範了個人所獲得的教育、生活以至工作的。一個農村戶籍的人,只有在農村接受教育,而不能隨自己喜歡到城市求學的,當然若你有錢可以自費接受教育自不受此限,不過農村多貧困,又那來金錢送子女到城市接受教育?農村的教育條件不好,比不上城市,這也易理解,農村生活貧苦,學歷高學識博有本事的人又怎會到農村教書?農村師資不如城市,高考的成績自比不上城市學生,農村出身的學子要考到高等教育的機會也低。鄉鎮一年有一兩個學生考上大學是莫大榮譽!農村子弟一般只能接受小學教育,上到初中已是幸運。學歷低無其他謀生技能,農村人如何到城市謀生?頂多只能到城市做賣氣力的民工,或是到工廠打一輩子工人!農村人賺不多工資可以送子女接受教好的教育,即是說世代也只能在農村混!


所以戶籍事實上決定了個人的一生!農村人的戶籍迫使他們不可以接受較好的教育機會,也不可能有較好的前途,他們的下一代也就不要指望有改變的機會,所以戶籍制事實是一種輪迴,不過是貧窮的輪迴。這也解釋在香港固歸後,仍有人為求香港居留權(其實也是另一種戶籍)而不惜自焚!


再說中國人傳統的醬缸文化了。未說明前首先要大家想想,若你讀書考試成績好,會不會去耕田?中國人的愚蠢觀念就是認為讀書好有本事的人,就不用做辛勞的工作!讀書不成無本書的人才要「返鄉下耕田」!試問無知識無本事的人才耕田,農業又怎會發達?又怎會繁盛?其實中國人最愚蠢的觀念,就是只認為農業是賣氣力的工作,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農業是自然科學的一種,自然科學是最複雜的科學,包括植物、動物與昆蟲的知識,還包括土壤、氣候等地理知識。農業不是簡單的行業,而是商業活動;在中國卻由一班低技術低學歷的人來頂,又怎會富貴?中國自稱以農立國,豪稱農民人口最多,但卻是農業技術最落後的國家。相對美國,美國事實上也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不過農業技術一定先進,最少要懂操作機械。而在美國只有有錢及最有知識的人才去耕田!美國農業技術發達,就不是單只用農藥化肥,事實上美國在自然知識的研究,就比許多地方強。你看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一年放多少金錢研究昆蟲鳥類,一年拍多少紀錄片介紹自然生態?昆蟲中如甲蟲密蜂對農業生產都有幫助,研究怎樣運用自然生態來生產農產品,是成本最低產量最高的知識。所以最先進的農業技術,用的就是最配合自然生態的技術與知識,相反最原始的農業技術才是最破壞環境的!


最後說說中國城市人計劃生育對他們有咩影響。計劃生育限制城市人只有一個孩子,一孩政策反而加重了中國人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也令一孩在過份保護下成長,不見得好到那裡。總而高之,中國不根本改變戶籍制度,城市與農村的矛盾與差距根本改不了,只會製造更多社會問題而已!



於2009-08-09 21:19:30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80602593

再談F-104

有問:「以前F-104的架駛者職位軍階是較高的?
    F-104又名"寡婦製造者",難道架駛者太多都是已婚?」




又問F-104呀?之前剛寫了一篇,本來不想再寫,因為忙於寫網誌,哈!不過翻資料時發現一些網上無的資料,所以又來吹下水先。


未講正題前,先要解釋一下空軍的作戰模式。空軍不同於陸軍,陸軍是軍官指揮,士兵作戰的。不過空軍則是指揮與作戰,均由軍官來負責,所以在空軍隊伍中,任何階級的軍官都有機會駕駛戰機作戰,不論是少尉或是上將,有需要都要披掛上陣!所以若問F-104的架駛者職位軍階是不是較高級,就很難說,視乎任務編組與任務轉換的情況,而不一定只有高級軍官才會駕某種機,某種機只會給新仔用。F-104在美國空軍服役的時段比較短,加上只有少數部隊配發,戰果也不多,史料自然缺乏,所以F-104有沒有明文規定只有高級軍官才能駕駛,沒有史料可供核實,所以無答案。


至於本文想介紹的是曾經駕駛F-104的中國人,那就是李元叔上校了。睇相啦:





中華民國空軍部隊,因為阿里山計劃開始裝備F-104。其實當年F-104就不止美國空軍有用,其他與美國有邦交的自由國家與地區都有用過F-104;之後F-104証實不中用,在美國空軍中除役,F-104就成了外銷的機種,賣給許多國家的空軍用。在眾多使用F-104的空軍隊伍中,台灣空軍是老主顧,用了超過三十年,是台灣空防的主力。其實台灣要用這種危險的古董機,是因為美國不願意出售其他較好的機種,台灣空軍就只能用這種破裝備來頂防務!提供這種爛裝備,說美國支持下國民黨才守得住台灣,真是膠人說夢,硬膠啦!


說回李元叔上校,抄自「中國之翼」第二輯,第184頁至第187頁的「發射飛彈的空戰英雄」。文中提到李元叔上校於1962年3月3日上午與顧正華上尉共同駕駛1架F-104B進行訓練飛行,因接獲石門CRC通報有1架不明機自大陸飛來,所有滯空飛機均需進入戒備狀態,滯空一段時間後証實是一架投奔自由的Mig-15,在空中待命的飛機各自返行,那時李元叔上校駕駛的編號「4104」的F-104B出現油量不足,不過李元叔上校堅持駕機返航,最後因為油料耗盡,發動機熄火,機身下墜,李元叔兩人在高度不足下跳傘,齊齊殉職!李元叔上校殉職時任職中華民國空軍第3大隊政治主任,死後獲空軍當局追贈少將官階。


F-104失事率不比其他機種多出許多,不過飛機失事,駕駛員不一定殉職。但F-104失事,駕駛員多是死定了!因為F-104機身升力不足,所以不論失速或發動機故障熄火,機身都會急速下墜,亦即是說駕駛員無足夠時間跳傘逃生!所以F-104一失事,駕駛員就只有等上帝打救了!其實F-104不止「寡婦製造者」,更應該是「升級製造者」,不過這種升級是追贈的,死了才有!想信也沒有人會為這種升級而慶祝和道賀吧!


順帶貼多張相,是李元叔上校/少將與妻子潘承媊的剪影,潘承媊當然做了寡婦!






於2009-08-05 21:56:39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72601128

F-104

有問:「F104是否常常失事?」




講開F-104,當然要本人出來吹下水啦!


F-104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設計及生產的高性能戰鬥機,當年洛克希德公司的總設計師為克萊倫斯.強生(Clarence L. Johnson),而F-104的設計理念是「速度和高度」,即是說要設計出一種能以高速度飛行及能爬升到高空進行戰鬥的機種;亦因為這種設計理念,造成F-104失事率偏高的情況!直接的說,F-104為了達到高速度,就只有犧牲其他性能,包括飛機的機動性及飛行安全性,原因如此!其實武器的設計,往往不能兩全其美,飛機要速度就要犧牲機動性,戰艦要火力裝甲就要犧牲速度,這是物理限制,就算拉牛頓出來設計,結果都是一樣;這是基本軍事知識,不懂這個就不要來說軍事了!





說回F-104,F-104簡單來說只是一支火箭機,其機體設計事實是以一支火箭機體加上機翼而成,火箭機體有利高速度;不過加了機翼,機體的空氣阻力增加,為了減低風阻,F-104選用了很獨特的直線翼設計,這在當時以後掠翼及三角翼為主的翼面設計來說,就很有點反其道而行了!F-104以直線翼設計,還選用了一對細小的梯形翼,翼面也很薄,翼最厚的地方只有10.7公分,這種翼面設計目的是將風阻減至最低。不過因為機翼細小,飛機所獲得的升力就很有限。升力不足,飛機飛行時的安全性自然不足,甚至會有墮機的情況。而F-104最大的問題是只能進行直線高速飛行,高速飛行時不能轉急彎,因為機身升力不足,高速轉彎就會失速失事!試想賽車以高速入彎,也要用闊車軚以增加貼地性能,以免失速;而F-104就像用窄車軚的賽車,車軚窄阻力低速度自然快,不過入急彎不減速就只有失事!道理如此,明白嗎?所以架駛F-104就要有經驗的機師,懂得在轉急彎時控制速度,經驗不足機師妻子做寡婦的機會就很大了。





另外F-104升力不足,所以一旦發動機熄火之後,滑翔返場的能力自然不佳。以前彈射逃生系統未普及的年代,戰機引擎故障,機員會用滑翔方式,逐步減低高度,到低空找個平地緊急衝場降落,就可以脫險。F-104發動機熄火後下降一萬呎的高度只能滑翔9海浬距離,比許多戰機低,就像「石頭一般從天空掉下來」,所以F-104在飛行時若發動機故障,就只有等上帝打救了!


順帶介紹F-104的服役情況,F-104共有四個型號,分別是A、B、C及D四個,A型於1958年1月26日配備到位於加州漢米爾頓基地的第83戰鬥攔截中隊。第83戰鬥攔截中隊是第一個裝備F-104A的中隊。但因為首批F-104A裝備的J79-GE-3/-3A發動機故障頻頻,所以服役不久就要停飛,直到換裝J79-GE-3B引擎,才基本改善F-104A引擎故障熄火的問題。之後裝備F-104A的戰鬥攔截中隊有56、337、538,及319與331中隊,F-104A服役至1969年12月才正式除役。至於B型則是A型的雙座教練機,美國空軍只訂購了26架。而C型主要是裝備J79-GE-7A發動機,比F-104A/B型多了1000磅推力,雖然性能提昇了,不過C型只生產了77架,全部裝備第479戰術戰鬥機聯隊;而D型也是C型的雙座教練機,美國空軍只訂購了21架。








事實上F-104在美國空軍內服役期短,裝備的戰機中隊也有限,之後因為失事紀錄太多而全線退役,老美吹噓F-104為「人類最後載人戰機」,真是後無來者是也!





參考資料:全球防衛雜誌軍事家第33期(1994年4月號)第38至51頁F-104戰鬥機



於2009-07-26 00:48:59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72401217

美國陸軍同陸戰隊

有問:「想問美國陸軍同陸戰隊的分別同用途?」




問美國陸軍同陸戰隊的分別,無網頁抄喎,都是時候又來吹水啦!


許多人都誤會美國海軍陸戰隊就是打陸戰的部隊,或者只是擔任兩棲作戰,就很「硬膠」啦!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的分別,簡單來說,一個是海軍,一個是陸軍,部門不同,作戰理念自然不同,指揮系統亦不同。一直以來,美國海軍部歸聯邦政府調度,算是中央軍系統,陸戰隊系出海軍,自然屬聯邦政府;陸軍則只有部份師單位歸聯邦政府指揮,大部份歸地方政府,根據美國憲法,聯邦政府對地方陸軍無指揮權,只能到美國政府對別國宣戰,發出全國動員令,地方陸軍的指揮權才會併入聯邦政府,例如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如此;當然戰事結束,陸軍指揮權又回到地方政府。所以現時一般小規模的戰事,聯邦政府只能先調陸戰隊及由聯邦政府指揮的陸軍師,若戰事擴大,就要由國會立法,徵召地方陸軍參戰。制度如此,不是誰人喜歡陸戰隊就可以讓陸戰隊打先鋒!


其實陸戰隊的成立,最早就不是打陸戰的,和陸軍道不相同。舉例來說1537年建立的西班牙海軍陸戰隊(Infantera de Marina),是全世界最老的海軍陸戰隊,再來是1610年成立的葡萄牙海軍陸戰隊,1622年建立的法國海軍陸戰隊是世界第3個海軍陸戰隊。幾百年前打陸戰早有陸軍部隊,那用海軍插上一腿,更莫說兩棲作戰啦!那時的陸戰隊,用「Marine Corps」來解釋就最清楚,Marine Corps是陸戰隊正式的名稱,不過應譯作「海軍軍團」或「海軍步兵」就比較貼切。那時Marine Corps的主要任務就是艦上格鬥戰,以前的海戰,除了用射程短的火藥前膛火炮互轟外,主要是派人員衝上敵艦上,與對方的船員打白刃戰,消滅敵人後搶敵人的戰艦,或將敵艦炸沉,古代的海戰就是如是了。海上白刃戰一打幾百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海軍北洋艦隊打白刃戰的打法不敵日艦的炮術打法,諾貝爾在1875年發明的新式炸藥加上後膛大炮催生了「艦炮戰術」,船堅炮利成了廿世紀初的海戰主導思想,陸戰隊自無用武之地。二戰前的陸戰隊主要任務是擔任戰艦及海軍基地的衛隊,不過就不要看輕這些海軍「實Q」,派到戰鬥艦的陸戰隊任重道遠。因為戰鬥艦船員少說也有二千人,加上柴油引擎比舊式帆船有更遠的航程,即是說船員留在海上的時間更上,看不到陸地與沉悶的生活往往使船員情緒不穩,易生嘩變;陸戰隊要維持艦上秩序,更要隨時鎮壓作反的水兵與保護高級軍官的安全,陸戰隊要在孤立無援、以小對多的情況作戰下,練成陸戰隊堅忍不屈的精神,所以陸戰隊不是勁過陸軍,而是善於捱打!哈!哈!


至於美國海軍陸戰隊為何變了陸軍,是源於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珍珠港戰役以瓜達坎納戰役。太平洋戰事爆發初期,美國陸軍在菲律賓的駐軍全滅,日本接著計劃進攻澳洲,首先在所羅門群島的瓜達坎納島上興建機場,美國陸軍部無兵可派,在這危急的情況下,尼米茲海軍上將一口包辦這個燙手熱芋,尼米茲當然不懂撒豆成兵,不過因為太平洋艦隊的戰船全沉了,艦上的人員大都健在,當然包括陸戰隊啦!尼米茲將各艦的陸戰隊集中在一起,加上新兵及從戰艦調來的炮兵,組成陸戰隊第1師,1942年8月7日登陸瓜達坎納島,日軍太早看透美軍軍力淘空,所以在瓜達坎納島沒派重力,主要是建築工人,陸戰隊第1師這個菜鳥部隊,對付建築工人自然手到拿來,之後日軍派兵反攻,陸戰隊堅守,雙方反覆攻守,戰事直打到1943年2月,陸戰隊一戰成名,不過原來美軍陸戰隊首個戰鬥任務,只是陸上攻防戰!之後塔拉瓦戰役、硫磺島戰役,陸戰隊第2、3、4師先後參戰,陸戰隊頂了太平洋大部份戰役,自然夠陸軍好看!


二戰結束,陸軍部為免陸戰隊侵吞陸軍,自然主張解散陸戰隊,陸上戰鬥任務全歸陸軍。不過韓戰開打,陸戰隊再度披掛上陣,解散陸戰隊之議自然不了了之。之後越戰再打,陸戰隊以捱打出名,比陸軍出色,越戰結束後就有解散陸軍部由陸戰隊取代之議,不過這就涉及政治角力,地方政府也不願聯邦政府沒了陸軍部。時至今天,美軍已不再是三軍並立,而是四軍了,美國國防部轄下分別是海軍、海軍陸戰隊、陸軍及空軍四個部門,分庭抗禮,各有獨立的行政、指揮及經費預算,要合併,談可容易!



於2009-06-18 22:47:15知識+ 中發表,但無被選為最佳答案: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61801651

大嶝女子炮兵班

有問:「歷史著名炮兵/炮手」


樓主問歷史中有名的炮兵或炮手呀?有名的本人就不知,不過在中國近代史中,就有一個比較傳奇的炮兵單位,所以本人也要百忙中出來吹下水,介紹一下啦!


要介紹的炮兵單位,相信許多人想也沒想過有這樣的部隊,因為這個炮兵單位,全由一班農村少女組成的,夠意外啦!而更意外的是她們參戰的時候,年齡也在16至17歲,真是巾幗不讓鬚眉又豈止花木蘭一個!睇相啦:








這個傳奇炮兵單位正式名稱為「大嶝民兵營女子炮兵班」,共有7名成員,炮班班長是許麗柑,班員分別是洪秀麗、許含笑、許秀乖、許春香、鄭換花、許炭花,7人均是來自大嶝島的雙滬村的農村少女。


講講她們的戰蹟,大嶝民兵營女子炮兵班於1958年成立,參與金門炮戰,直打到1979年停止打宣傳彈為止,這個完全由農村少女組成的戰鬥集團整整戰鬥了20年!由打殺傷彈到打宣傳彈,結婚嫁人養小孩,她們都一直在第一線戰鬥,當年許麗柑懷孕的日子,仍在指揮打炮,第一個兒子就名「炮生」、第二個名「炮群」、第三個叫「炮團」!實行單日打雙日不之後,一年的戰鬥次數固定在180次,20年就是3,600次,以平均每次戰鬥發炮5發計,20年的發炮數量就是18,000發。服役20年,發炮18,000發,試問有那一個正牌炮兵單位有此紀錄?

看完這段紀錄就感慨良多,試想大家在16至17歲會做甚麼?正所謂少年不知愁滋味,但總不會想到要上戰場拚命!現在中國的和平得來不易,希望大家能珍惜!不要讓孩子也要上戰場!珍惜!




於2009-05-18 21:33:44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51700590

中國如何和平統一

有問:「我國如何才能和平統一???」


我國如何才能和平統一,這個問題很複雜,所以本人又來吹吹水啦!


其實現時中國都可以算是和平統一了,兩岸不再打仗,遲點國共兩黨一笑氓恩仇,有錢齊齊搵,幾好呀!若你看歷史,以前中國都常有地區政權啦!好像正代十國那年頭,地方有政權割據,但同時有中央皇朝,也是一個和平共存的年代,所以統一者,視情度而言而已。


不過若要做到行政統一,真的只有一個中國的話,就要解決一個主導問題,這個問題或許是國旗國號或者國家憲政模式問題,或者是民主問題,不過個人見解,這個大前題是中央與地方關係問題,亦即是中央行政與地方自治問題如何協調,這方面甚少見人論述,所以本人就更加要吹水啦!


未講之前,就要舉個例了來說明,就是美國的民主政制,美國的民主不一定是最好的民主政制,不過美國國情有點像中國,這就是美國與中國都是國境遼闊,有多個不同的種族和文化,所以就用來做例子作思考。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聯邦制其實是聯合國,即是事實是有52個美國,美國每一個州可以說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有獨立的行政政府、司法與執法制度,民政也是各自為政的,而中央政府(即聯邦政府),雖然國際地位很高,但權力是很少的,中央政府只管國防及外交,聯邦人員(指FBI)在地方是無執法權的!中央政府許多事務都管不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以抗衡聯邦政府,美國有名的南北戰爭,其實不單是因為黑奴問題,解放黑奴只是戰事的導火線,實際問題是南方的地方政府反抗中央政府的統一政令!所以美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雖是平行的,但許多時地方權力比中央政府還大,地方政府的代表(即國會議員)不通過聯邦預算案,中央政府也要關門!早在90年代就有國會不通過聯邦預算,結果所有聯邦政府部門都要停止辦公一天,因為無錢嘛!


許多人就認為美國這種情況,是人民監察政府的表現,是民主的表現!不過事實又果真是如此嗎?其實美國的民主選舉制度,由民主與共和兩黨以民選形式輪流當政,可以解釋為民主選舉,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輪流交替的現象。民主黨多為傾向中央集權的,即是中央獨大;而共和黨則傾向地方自治。一般來說,美國選民會選共和黨候選人做總統,因為選民怕中央政府權力過大,事事都管,共和黨藉總統較能維持州政府與聯邦政府和諧相處;不過若美國遇到大問題,例如金融危機,就會選民主黨候選人做總統,奧巴馬就是。統一而集權的中央政府有利於應付全國性問題,不過問題解決後,人們又會選共和黨人做總統,以限制中央政府的權力;所以事實是美國式的民主是以地方自治為主導的民主政體,也就是自由精神。


好了,回到中國,中國的情況又如何?中國從來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中央凌駕於地方,地方要按中央指令施政,地方政府抗命會被視作叛逆!舉例如最近廣東省改五一做長假期,不同於中國原有的假期安排,可以說是地方政府抗令的一個典型例子,廣東省想一意孤行,結果還不是給中央政府壓下去!不過想問,廣東省為何要自定假期,想作反乎?中國人愛統一,統一的文化、統一的民族、統一的制度、統一的國度…….;統一的好處是方便與有效率,若在中國旅行,先要懂不同的方言文字、用不同的貨幣,還要先認識不同省的法律制度,入境要先問禁,攪清楚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你想多麻煩!以美國為例,許多人都以為美國槍械管制很鬆,槍械血案多的是,不過原來美國東北部槍械管制是很嚴的,紐約市是禁止人們擁有半自動與自動槍械,芝加市更禁止個人擁有手槍;美國各州法律不盡同,沒有統一的法制,有事不請律師就死定啦!不過統一雖好,但又可知代價多少,舉例若中央來個統一政令,取締廣東話與繁體字,香港人又該如何?你可以說一國兩制下會出現此問題,不過五十年後又如何?在美國容許多元文化,英語雖為官方語言,不過許多州用的卻是法語與西班牙語,政府也無意統一方言,自由嘛!


所以統一之道,視乎中央政府如何統一!統一的國度雖是行政方便,不過會扼殺地區文化,統一的政令雖是容易遵從,不過沒有一個政令是省省都合用的,例如統一的假期法令,廣東省就不適合;中國各省經濟力不一,東南及廣東富庶,西北貧瘠,統一的稅制可行嗎?統一的民族更是大災難,統一民族一定以漢族本位,結果只會迫西藏及蒙古獨立!所以要統一,就要看用那一個標準來做統一的本位。中華民國那年頭軍閥混戰,史家只會視之為個別軍頭的野心來發動戰爭,但事實是地方擁兵自重,是因為中國經滿清統治二百多年,各省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差異甚大,連方言也不同,要統一的話,用那一個省做本位?結果就只有用戰爭來解決矛盾,誰打嬴誰話事,弄得民不聊生!當年陳炯明倡議「聯省自治」,就是想建立聯邦制來統一中國,有矛盾就以議會來解決,不用兵戈相見,無奈陳老的主張不合國共兩黨統一的胃口,就被打成叛逆!美國聯邦制之下,議會是協調各州矛盾的地方,各州有利益衝突,總統就做和事佬。不過中國中央集權,議會只是儀式多於實際,各省利益矛盾,例如當年香港與上海爭辦廸士尼樂園,現時長三角與江三角搵銀分配,盡在一人一黨一念之間,總會順得哥情失嫂意,統一之路談何容易!


所以中國要統一,不在讓那人那黨執政,也不在是不是民主制度,而是要根本改革現時的議會制度。議會要能代表地方人民,讓人民可以在決策層表達與統一政令的差異。現有的制度是地方政府對中央政令無抗衡的餘地,在這種制度成長的一群自覺無問題,不過未被統的一群自不會甘心被統,好像香港人就是典型。而更重要的是在統一的觀念下,要有接受不同差異的氣魄,以及能讓時間將差異減少。舉例歐洲也在統一中,二戰前歐洲各國對立爭雄,戰後軍事合作,現時連貨幣也在統一中,歐洲各國經濟差異大,統一貨幣障礙多,歐洲各國談了許多年,經濟差異減少歐羅才得以面世。統一是中國人的夢,不過還是要時間醞釀的。



於2009-05-03 16:26:04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50300410

日軍以戰養戰

有問:「抗日戰爭日軍的”以戰養戰”政策」


以戰養戰呀?當然要本人來吹吹水,解釋一吓真相如何。


其實要瞭解日本在二戰時的「以戰養戰」策略,就要先承認日本二戰時侵略中國戰敗的事實。事實上日本侵略中國,傷亡慘重,人力物力消耗不少,經濟頻臨崩潰邊緣,所以到1940年的日本,已和戰敗沒有分別,日本之所以能撐多四年,實仍「以戰養戰」之成效。日本因為國力雄厚而向美國宣戰,侵略亞洲這個說法,根本是個騙人的神話,你想信就顯示你是隻笨驢!


日本在1940年陷於敗跡,從日本發動攻擊珍珠港的戰事可以証明。攻擊珍珠港是一個很瘋強的軍事冒險行動,當年日本軍方,即海軍軍令部及大本營部都反對此次行動,因為要艦隊穿過美軍的防線不被發覺,攻擊遙遠的後勤基地,根本不合邏輯。戰爭開始前線基地受攻擊是理所當然,不過要繞過美軍警界攻擊後防基地,你當美軍全在睡大覺乎?不過當年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海軍上將就獨排眾議,堅持要打珍珠港。因為山本考慮過日本海軍原有的對美作戰計劃,就算有勝算也不化算。其實日本海軍在向美國宣戰時,已有了一個既定的作戰計劃,計劃內容就是宣戰後攻擊菲律賓,菲律賓是美國的保護國,菲律賓受到攻擊美國海軍必定傾巢而出,遠航來救援,日本海軍就會先在菲律賓海域佈置主力艦隊與美軍艦隊決戰。根據這個計劃,美國海軍需要遠洋作戰,日本海軍則以逸待勞,日本處於優勢防守,勝算自然較高。不過山本認為美日海軍在菲律賓海運行傳統艦砲大戰,就算勝利也會有所損失,山本在致大本營部的文件就一再強調,就算日軍大勝美軍,日本之後也沒有經濟力再建新艦以補充海戰的損失,也就得不償!由此可見當年日本的經濟力了。山本更強調若不進行攻擊珍珠港的計劃,日本只有向中國投降了!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國家,日本不產銅鐵石油,而這些都是重要的戰爭資源,就算戰無不勝,資源也要消耗掉!在現代以槍砲為主的戰爭中,任何強大的軍隊在沒有補給下,都只會成為強弩之末。日本在抗戰初期聲勢凌厲,乃是因為背後有美國支持,美國當年向日本出售銅鐵石油發戰爭財,日本卻不能在三個月戰勝中國,戰事拖長,人力物力耗盡,經濟崩潰,美國在此時就撤資,轉向中國出售物資,還凍結日本在美國資產,日本已陷絕路,還被迫債,不發瘋才怪!這也解釋山本要放手一搏!


再細說日本的以戰養戰實況。日本在1940年經濟面臨崩潰,需要的除了是人力外,重要的是資源,以及軍費!日本攻擊亞洲各國,均是有計劃的資源掠奪。日本攻擊馬來半島、印尼、香港等地,為的是資源。當年馬來半島盛產橡膠與鍚料,當年全球四分三的橡膠、一半的鍚材都來自馬來半島!印尼產石油、香港則是有「錢」!當年因為英倫銀行保証港幣十充兌換現銀,所以就算匯豐銀行無了,香港政府倒了,港幣仍是省港澳流通的貨幣,所以日軍發行軍票強行換兌港幣,就是以無償的紙幣來掠奪香港的資金!所以也只有香港才有軍票此事,其他被日軍佔領的地點就沒有軍票問題,因為印尼南亞等地,貨幣只有使用價值而無實際價值,所以日軍在這些地點發行軍票,人民也沒有損失!廢紙換廢紙,兩不相欠!不過軍票在香港,就是以廢紙奪去港人的真金白銀,和搶有何分別,賊呀!事實上日本在亞洲掠奪了許多資金,包括佔領地的金銀財富、名畫珍藏與外幣等(新加坡有不少洋人做生產,他們會有英磅法朗美元等),戰後這些資金都蒸發了,謠傳有甚麼山下寶藏卻一直無人找到,事實是這些資金早給日本人填軍費啦!那會找到?


其實整個以戰養戰的重點在攻擊馬來半島!日本當年在中國戰場兵力已見頂,卻要湊些兵力來攻擊亞洲各地。攻擊馬來半島是日本第25軍,編有四個師之譜,而攻擊菲律賓的第14軍就兵力最弱,只有一師一旅,比美菲守軍還要小,因為菲律賓不具經濟力以戰養戰,旨在拖垮美軍。從兵力分配見馬來戰役之重要性,連山下奉文都要出動!山下雖為日本陸軍大學首席秀才,不過因為涉及二二六政變,為日皇猜疑,到1940年山下仍是中將師長(大阪第4師團長,那個不打仗的第4師),不過此時用人急切,馬來半島志在必得,叛臣也要掌帥印啦!那年代還沒有塑膠這玩藝兒,所有防水物料都要用橡膠!日本得馬來半島才可以打多四年!


不過要承認日本在1940年實已戰敗也很困難!因為如說席捲亞洲的日本是連中國軍隊都打不敗的殘兵敗將,卻可以把英美軍隊打得丟盔棄甲、全軍覆沒,那麼老美英夷的面子該那裡放?為了洋人面子,就不能說國民黨在抗戰的表現與貢獻,洋奴心態!可憐!


於2009-05-01 01:04:01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43000863

清朝派幼童出國

有問:「為什麼當年清朝派幼童出國留學要選擇美國?」




清朝派幼童出國留學要選擇美國而不選英國或日本,道理很簡單,那是基於心理因素與客觀環境使然,且聽本人吹水啦!


19世紀中葉清朝派幼童出國留學經過,上文已有介紹,不抄別人了。不過為何不往英國法國,無網頁可抄自然講不清,不過若翻翻歷史,清廷在鴉片戰爭為英國所敗,喪權辱國,12年後英國紅毛外夷和法國老外又欺上門來,你道那些無能愚昧的滿清貴族不會對英夷法蘭西佬恨之入骨嗎?更何況法蘭西老外最可惡,要在中國傳教,要用上帝來代替孔聖先師,那就真是反啦!還要低聲下氣派員到英國法國討教,你想想那些自命天朝大國的滿洲佬做得到嗎?攪不好那些幼童弄成長毛回來造反就真是吾皇萬「衰」啦!想反美國那時尚未有欺負中國皇朝的紀錄,自然覺得老美友善許多啦!這就是當年朝廷那些權貴的心態而已。


至於日本,19世紀仍未成強國,日本仍在維新中,維新成效如何當時仍是未知之數!日本要到1895年甲午戰爭才成強國,才顯出維新的成效,那時容閎早已帶隊去美國求學多年了!除非1872年容閎組團出國時,有「生神仙」一早知識二十年後日本會打敗中國,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就自然會選向日本討教,不過好像到現時都未見有生神仙出現過喎!


至於客觀因素,1872年派幼童出國雖是首創,不過中國人出國的歷史就早得很。未嘗出國的多是北方省份的住民,如山東、安徽、河北河南等省,不過遠過天子腳底管的廣東福建省,就一直有住民飄洋過海的事,他們去的就是太平洋對岸的金山是也,即是美國,容閎也是在這種情況下,順便給帶到美國求學的。其實那年頭早已有不少中國人到美國謀生,他們就不止在美洲沿岸謀生,就連鄰近的檀香山、西薩摩亞都有中國人的縱跡,本人以前讀過一篇講19世紀中國人在西薩摩亞的生活情況,那些中國人對後來的中國人都很照顧,就算不認識的,正所謂人離鄉賤,不互相照應就很難在異地生活下去。所以容閎帶團選去美國,除了美國是他求學的地方,會比英法悉識,更重要的是美國有較多中國人可以照應,自然也較安心點。


至於美國政府會不會管中國留學生的事,說實點美國歷來都是個聯邦政體,聯邦政體就是中央政府管不了地方事務。而且那時美國的中央政府,不如現時的中央政府,可以事事都以國家安全為理由,事事都管!那時美國可以說是各州政府各自為政的時代,州政府可以對中央政府抗命,兵戈相見,有名的南北戰爭就是地方政府反抗中央政府統一政令的大事件,那時中央政府要致力各州共和,又那有功夫管幾個幼童求學的事,事實只要有個州政府肯接待容閎等人,美國總統也要靠邊站啦!




於2009-04-19 17:33:55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41802539

以前的銀行

有問:「以前的銀行的特色」




以前的銀行有什麼特色?以前是那個時代呀?請問?以前咁長時間,唔講清楚點答你呀?而且以前都無銀行的,又如何答你呢?哈!哈!


其實講以前的銀行,以香港來論,不要說以前國內的情況,因為比香港複雜,香港的銀行業情況,應該分作戰前時期、戰後及近代來分析,就比較清楚。


戰前香港的銀行不多,而且業務很局限,這除了因為香港的經濟活動有限,戰前香港的經濟活動不比澳門繁盛,所以銀行業務比較保守。另一個原因是以前的銀行並不稱為銀行,業務亦較分割。以前(再推早點至晚清時代),只有外國人開的銀行才叫銀行,至於中國人為主的銀行業務,則由多個不同的行業組成,它們分別是爐房、銀樓、銀號、錢舖、票號、帳局子、當舖等不同行業組成,這些商舖分別經營銀行業務中的一些項目,例如存款及借貸、票務、匯款、賣買貴重金屬等,要注意的是各行業只經營某一些現時銀行有的業務,而不會全部經營,因為統一及多元化的銀行業務在當時來說風險很大,例如銀號會出銀票,但不經營匯款業務;票號只經營匯款業務,但不做存款借款,行業之間亦不以同行相稱。所以晚清時代的銀行業情況是既複雜又分割,若要說明就要再寫多幾萬字都說不完,所以還是只說香港好了。不過晚清時代,因為清廷的改革運動,清廷將戶部庫存的銀兩集中成立大清銀行(即今日的中國銀行前身),之後再有交通銀行的成立,算是中國人開設銀行的先河,中國才有由中國人經營的統一銀行業務。進入民國除了中國銀行及交通銀行之外,蔣介石另外成立中央銀行及農業銀行,成為戰前中國四大銀行,簡稱中、中、交、農,四大銀行是當時的發鈔銀行,地位等同中央銀行的角色,即是調節貨幣供應及提供借貸予一般的銀行,銀行業務才算接近當時的歐美銀行業務。




至於香港的情況,香港戰前已有發鈔銀行,睇相啦:











戰前香港的銀行業務比較保守,主要從事與商業有關的借款與匯款業務,個人存款業務甚少,主要是富商或是在洋行工作的僱員才會存款於銀行。因為戰前中國人文盲的多,看不懂銀行的文件,自然不會放心將血汗錢存到不認識的銀行中。那時人們有餘錢,除了藏在家中外(會不會是床下底呢?哈!哈!),多數會存在老闆那兒。戰前香港的勞動人口多是來自國內的農村,他們來港工作只為儲一畢錢回鄉討老婆或買田,為了不亂花錢,發薪時除了領生活費零用外,餘下的薪金多不領,待儲到一畢錢後就會辭工領回全部積蓄回鄉,不會回來,頂多介紹同鄉出來頂自己的職位。而需現金應急,才會向老闆提取存款,若存款不足應急,就會「借糧」,即是向老闆預借薪金應用。所以戰前負擔個人存款及借款角色的並不是銀行,而是商舖的老闆而已!


至於戰前從事散工的人又如何,那時做散工的多為搬運行業,即是咕喱,收入不多,就自然不會有餘錢存銀行,不過總有急需金錢的事候,如個人生病、鄉間家人有事等,散工自然無老闆可以借糧,需錢應急就只有在朋友同鄉範圍商借,或是到當舖典當,典當其實是一種用實物抵押的借貸活動,因此當舖就是以前從事個人借貸業務的行業。所以戰前香港的銀行,似是商業銀行多於多元化的銀行業務。


戰後大陸政權易手,大量難民來港,他們當然不再是儲夠錢回鄉的一群。加上內地許多的商行包括銀行都搬來香港經營,銀行業之間競爭變得激烈,不過離多元化業務還有一段距離。主要原因是民間知識水平仍低,人們不信銀行,銀行開納個人戶口手續繁多,個人存款業務發展局限,當然不用說個人借貸、信用卡、支票等業務了,銀行業務以與出入口押匯的業務為主,算作商業銀行也不算錯。而人們存款,除了仍舊放到老闆處,有事向老闆借外,另外就有「義會」這一種存款借貸活動。義會其實在戰前已有,也是老闆與當舖以外的借貸選擇,而且有個人存款的作用。義會其實是一種零存整付的業務,入會的會仔每月按時將「會銀」交到會頭手中,供落約定的期數就可取回全數供款,會仔需錢應急可以「標會」,標會是會仔在未供滿期數預先取用全數供款應用,之後乃按期供會銀以填回支取的存款,標會需付利息,義會會頭會將會仔標會的利息集在一起,待供會期完結時,會頭舉辦會仔聚餐慶祝時用掉。

所以戰後香港銀行業的情況,仍是商業銀行的角色,只是隨著經濟發展而擴展個人銀行業務,時至今日,香港銀行業務多元化,除了商業上的借貸與押匯業務外,個人的存款與借款業務佔的比重很大,這包括房地產按揭、分期付款等,此外賣買股票外幣、出納銀行本票等等,業務已較以前多元化許多許多了;就連騙人的業務、如迷債等都幹上了,就真是今時不同往日了!!







於2009-04-19 16:33:56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41802209

古代讀書人賣字畫

有問:「1) 如果他們是像街边擺地攤的,這是否算商業行為?古時抑商,如果他朝高中,是否曾對他的仕途有影響?
               2) 接著,官府怎樣對賣字畫為生的讀書人收稅?收的是地稅?不收稅?还是其他稅?
               3)    再來,如果某讀書人在遊歷期間進行賣字畫行為(從一城到另一城),這個稅又是怎樣計算的?」



無人答喎!不如我來吹下水好啦!


首先要澄清的是,古代並不抑制商業活動,這個觀點是錯的!商人之所以被稱為商人,乃是源於春秋時代,春秋時代商人成為社會中的一個特定的階級,是因為各國君主很重視商人的存在!商人遊走於各國,既販買商品,也販買情報,各國的國情,商人在經商時可以打聽得一清二楚,而各國君主為要取得這些情報,自然要禮待這批特殊階級,經商不是甚麼見不得人的事,相反是前途似錦之路,有名的呂不韋就是做生意做到做丞相的好例子!那時又有誰說做過生意不能做官的?請問?


到了唐代就更是商業繁盛的朝代,有名的絲路貿易就是經典的國際貿易例子,若是唐代抑商,又那有絲路的繁榮?試想絲綢產地在江南,唐代京城在陝西長安,由江南運絲綢到陝西,再出玉門關,過大漠到中東,路線有多長?規模有多大?動員的人力有多大?出口絲綢之餘,還從中東運回香料、皮革、玻璃等商品,當然小不了酒,商貿規模之大,商業範圍之廣,繁榮情況實難比擬。而且這樣大規模的國際,沒有政府的支持與參與根本不可能成事,試想商路沿途沒有駐軍保護,商人敢帶錢帶價遠行嗎?其實唐代之繁榮,實有賴商貿繁榮之故,唐代靠做生產繁榮王朝,成天朝大國,又怎會抑商?


至於宋代就更是商業皇國,宋代偏安江南,西北國土淪為外夷領地,單是土地稅的收入就已損失過半,那時的宋朝不單沒有國庫空虛,相反的還有大量歲幣來換和平,那些錢從何來?請問?宋代其實以商貿立國,那時廣州就已有專門管理商貿的市泊司坐鎮,商業稅收一毛錢不少,大宋皇帝才不用餓飯!其實現時有個商業名稱叫「朝奉」,就是源自宋代的商業活動。朝奉原是官名,是管理商業的官員,那時許多官員在管理商貿之餘,學懂經商法門,就索性官也不做,去做生意!還沿用做過的官名,稱自己為朝奉!索性開宗名義,表名自已做過官,之後再做生意,完全沒有掩飾自己做過「官」的經歷,朝奉之名由此承傳!所以梁展文仕而優則做地產,就不算甚麼新奇事,中國古代的宋代仕而優則商比比皆是,只是梁老生不逢時而已!所以若宋代抑商,又那有歲幣換和平?做生意不好,那時又那有人有官不做,下海做商人?


其實中國古代抑商,實源於明代,明朝因鄭和下西洋,帶來奇珍也帶來商機,不過朝中那些讀線裝書出身的老學究,對商業無知,怕商貿興起影響他們的政治地位,所以就起來反對,拿死人來做藉口,說孔子抑商,反正孔子早死千年,也不會出來有意見,於是國際商貿拉倒,中國就閉關自守。

到清代情況更倒退,因為滿洲遊牧民族知識水平低,不懂商貿對社會的重要性,反而商人四處經商,恐難管治,才對商貿諸多限制,甚至惡意敲詐商人,攤派苛捐,攪得生意難做,民生更苦!


所以許多人看歷史常有的毛病,就往往將一個時代的情況,當成一路如此。想想只明清兩代抑商,就當成個個朝代如是,那是否可以見現代中國人穿西裝打領帶,就說中國古代人也是西裝打領帶?攪個穿西裝打領帶的孔子出來,一定叫絕!







回到問題,古代的讀書人賣字畫為生,又怎會算作商業行為?讀書人舞文弄墨,乃是表現自己文采的行為,不論換不換到錢。寫文作畫,附庸風雅,古代到現在怎樣也沒有人會當成商業行為,既不是商業行為,又怎會收稅?舉例宋代皇帝徽宗,就是出名的書法家與畫家,現時書法的瘦金體,就是宋徽宗的傑作,徽宗善畫各種奇花異鳥,傳世作品不少,你睇這個知識就知啦: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20601161。徽宗老爺畫過這麼多丹青作品,又有那個官員收過他一毛稅?皇帝老子都是書法家畫家,賣過畫攤過檔的讀書人又為何不可以做官?


順帶一提,唐宋兩代讀書人出身寒微,賣文為生司空見慣,不過到清代就不同了。清代的讀書人,大多數都是地主老爺,就算不是大地主,都是有田地的農民子弟。既是地主又那用賣字畫為生?最差的都是務農為生,有田耕也不用賣字畫啦。清代階級及戶籍制度很嚴謹,無戶籍無土地人的會被視作奸民、賤民,賤民世代不得科舉!清代有此陋規,仍是因為滿族人不信漢人,所以能考科舉,一定是有戶籍、不會作反的人,因為有戶籍,作反只會累及家人親屬,自然會老實起來。滿族人不信漢人,自會把關不會讓無戶籍來歷不明的人入仕,讓他們掌握朝政來造反!所以那些出身寒微、賣字畫行乞上京考科舉的故事,在清代已是神話!




於2009-04-19 19:49:57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41000060

中共種鴉片

有問:「中共紅軍在南泥灣種過鴉片嗎」




中共紅軍在南泥灣種過鴉片嗎?種過又怎樣?近代許多不知世故的笨驢,總以為種鴉片是不好的事,種鴉片被視作不光彩的事,在美化歷史之下,就沒有人敢講老實話,或是弄得諱莫如深,真是既可憐又可悲的事呀!


鴉片雖然是毒品,但亦是重要的藥物!不要老是將鴉片視作頹廢的玩意,種鴉片就是腐化民族的大壞事。其實鴉片的重要藥性,在於能夠提煉嗎啡!嗎啡是由鴉片提煉的一種鴉片生物鹼,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興奮及抑制之用,具鎮痛及催眠作用功效,其鎮痛作用是任何化合物中無可匹敵者。而在戰爭中,嗎啡更是救人活命的重要藥物!戰爭的殘酷,不在於死人無數,陣亡其實是很簡單的事,不過在戰場上受傷就是倒大霉的事!試想一個炮彈轟來,四周的人斷手斷腳,或是整片肌肉扯裂,血肉模楜,那種切膚之痛會是何等劇痛?你們那些在和平時代出生、養尊處優的人們又怎會體會到?!想信連想也沒有想過!就算中槍,那種痛法也教人痛得死去活來!試想一個人活活地痛死,會是何其殘酷的事情!而救他們的方式,使他們能一息尚存,就只有嗎啡!


嗎啡同樣是毒品,不過戰場上沒有由鴉片提練的嗎啡,死的人更多,慘死的人更多,這道理你們懂嗎?以自己身處舒適安樂的環境來批評過往的人和事,是不是很愚蠢?



於2009-04-05 21:38:52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40401991

論聯繫匯率

有問:「根據基本法第幾條,香港貨幣一定要追隨聯繫匯率?」


根據基本法,確是沒有明文規定港幣一定要跟隨聯繫匯率,亦不會如此明文規文規定,但卻有幾條條文,界定了港幣的運作情況,又學抄書黨抄來看看:


第 一 百 一 十 條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貨 幣 金 融 制 度 由 法 律 規 定 。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自 行 制 定 貨 幣 金 融 政 策 , 保 障 金 融 企 業 和 金 融 市 場 的 經 營 自 由 , 並 依 法 進 行 管 理 和 監 督 。


第 一 百 一 十 一 條
港 元 為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法 定 貨 幣 , 繼 續 流 通 。


港 幣 的 發 行 權 屬 於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 港 幣 的 發 行 須 有 百 分 之 百 的 準 備 金 。 港 幣 的 發 行 制 度 和 準 備 金 制 度 , 由 法 律 規 定 。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 在 確 知 港 幣 的 發 行 基 礎 健 全 和 發 行 安 排 符 合 保 持 港 幣 穩 定 的 目 的 的 條 件 下 , 可 授 權 指 定 銀 行 根 據 法 定 權 限 發 行 或 繼 續 發 行 港 幣 。


第 一 百 一 十 二 條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不 實 行 外 匯 管 制 政 策 。 港 幣 自 由 兌 換 。 繼 續 開 放 外 匯 、 黃 金 、 證 券 、 期 貨 等 市 場 。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保 障 資 金 的 流 動 和 進 出 自 由 。


第 一 百 一 十 三 條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外 匯 基 金 , 由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管 理 和 支 配 , 主 要 用 於 調 節 港 元 匯 價 。


基本法有關的條文,規定香港的金融制度由法律規定,所以港幣制度也就由香港法例來規定。而規管港幣的法例主要是香港法例第66章《外匯基金條例》了。


而根據香港法例第66章第3條「外匯基金的設立、控制及管理 」:


(1)現設立一項基金,名為“外匯基金”,由財政司司長掌有控制權,並須主要運用於財政司司長認為適當而直接或間接影響港幣匯價的目的,以及運用於其他附帶的目的。財政司司長在行使控制權時,須諮詢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該委員會由財政司司長出任當然主席,其他委員則由行政長官委任。 (由1946年第12號第2條修訂;由1983年第26號第2條修訂;由1992年第82號第3條修訂;由1999年第68號第3條修訂)。


(1A) 財政司司長除為上述主要目的而運用外匯基金外,亦可為保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按其認為適當而運用外匯基金以保持香港貨幣金融體系的穩定健全。 (由1992年第82號第3條增補)


即根據香港法例條文,外匯基金的匯率由財政司司長決定,以影響港幣匯價、保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及香港貨幣金融體系的穩定健全為目的。而匯率現時是以固定匯率制,匯價與美元掛勾,稱為聯繫匯率。


而港幣就不是跟隨聯繫匯率,而是以聯繫匯率結算港幣。這是香港的3家發鈔銀行(分別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作為發鈔銀行與政府的協議,就是發鈔銀行發行港幣,必須按照聯繫匯率制度指定的匯率,即1美元兌7.80港元,向政府外匯基金交出美元,才能發行鈔票;而贖回已發行紙幣時也必須以相同匯率從外匯基金取回相應美元。


至於聯繫匯率對香港經濟是好是壞,就見人見智啦!


於2008-09-10 15:05:26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90900532

清代科舉制度

有問:「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咁第四稱為咩?」


清代科舉制度,狀元是指殿試中「第一甲」的第一名,才叫狀元,即是成績最好的。清代科舉殿試成績分三甲,第一甲稱「進士及第」,當中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而第一甲只取錄三名,同科第一甲出身者均一律稱進士出身,亦即是他們入仕的資格是「進士」。


而科舉成績第四名開始,是列入第二甲,稱「賜進士出身」,第二甲第一名即科舉成績第四名者稱「金殿傳驢」,同甲第一名以後也就只稱「賜進士出身」,即入仕資格是「賜進士」。


而科舉成績第十名後開始,是列入第三甲,稱「賜同進士出身」,第三甲第一名稱「玉殿傳驢」,亦即是入仕資格是「賜同進士」。


就是如此簡單,睇相你就清楚啦!








於2008-09-01 23:14:28知識+ 中發表,之後作出若干修改及更正: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90101538

PASGT軍用防彈頭盔

有問:「現代步兵所用防彈頭盔可以防到幾多口徑子彈 可否保護耳朵防止受到爆炸發出來的震波 可否防止撞擊/碰撞來保護頭部和耳部」




又是一個軍事外行人問的問題,真是,又要吹下水先得啦!


其實頭盔最早的設計理念,就不是用來擋子彈的,所以子彈當然可以打穿頭盔啦!唔信就睇相啦!





其實頭盔普遍應用,是在一次大戰時開始,那時因為有大量傷兵,都是因為由戰壕上空的砲彈碎片下墮,擊入戰壕內的士兵,因而擊傷頭部,造成傷亡。那時法軍就首先設計頭盔發給士兵用,就是戰爭中應用頭盔的開始。所以頭盔的設計,主要是用來擋砲彈碎片,而不是用來擋子彈的!不過一戰時的頭盔性能要求,除了能抵擋重15克的碎片,以每秒183公尺的速度擊中外,還能抵擋在90公尺外以每秒244公尺彈速的機槍彈貫穿。而一戰時的英軍頭盔M1917型,測試性能是重15克的點45機槍彈,以每秒183公尺彈速擊中,都不出現破裂或4.7公厘以上的凹陷。而二戰時美軍的M1型頭盔,更能抵擂點45機槍彈以秒速243公尺擊中。單重這些數據好像好科學,不過事實是就算頭盔不被子彈貫穿,不過連續的機槍子彈就不只會集中在頭盔上打,打中面門又如何?也不是一樣要繞辮子死定啦!

至於近代頭盔,當然要介紹美軍的PASGT頭盔性能測試啦!PASGT頭盔全名為Personnel Armor System Ground Troops,即是譯做凱拉夫的頭盔。PASGT頭盔採用新式合成的防彈纖維製造,至於擋不擋到子彈,睇相啦!











PASGT頭盔證實基本上可抵禦重 1.1 克的子彈以秒速620公尺的撞擊,不過仍未足以防禦高速步槍子彈(5.56公厘子彈)的垂直撞擊,特別是在近戰的距離,而只可抵擋較低速度或斜向飛來的子彈及破片,不過美國軍方仍宣稱其防護力較鋼盔提高了50%。





不過PASGT頭盔雖然防護力較鋼盔提高了許多,但重量也加重了。二戰時的M1和 越戰的M1956 式鋼盔也只重約1.3公斤,而PASGT頭盔重量反增至1.5公斤。頭盔重了,也影響士兵的機動性,相對而高,中彈的機會也提高,可能得不償失。所以有些國家就索性放棄使用頭盔,或者使用其他較輕的纖維頭盔,如以色列軍隊,就如下圖那位人兄啦!





參考資料:全球防衛雜誌第45期第56至65頁



於2008-07-14 22:12:20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71003466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日軍三八式歩槍與美軍M1卡賓槍

有問:「日本三八式歩槍 vs 美國M1卡賓槍,誰優勝?」

點解日軍三八式歩槍有刺刀,而美軍M1卡賓槍則無,看了許多答案,問非所答的多,無法啦!無網頁有答案可抄,抄不到就自然不識答啦!都喺時間本人出來吹下水,解釋一下啦!


二戰時日軍用三八式歩槍加刺刀,是因為日軍陸軍獨有的作戰方式,這種戰術,其實許多所謂軍事專家都不知到!哈!就是看官想也沒想過的!日軍當年的打法,就是用最簡單最原始的打法,那就是──白刃戰了!怎樣?沒想過日軍制霸半個太平洋,打出個東亞共榮圈,原來就不是用甚麼先進的武器與裝備,反而是用最原始落後的作戰方式。所以那些只懂談那些武器厲害的笨驢,就應該反省一下啦!


日軍打白刃戰,實源於1905年日俄戰爭。當年俄軍開始使用重機槍作戰,不過當年重機槍的技術未到位,機槍長期射擊,槍管因過熱而變形,造成卡膛及故障。而日軍當年以密集的步兵隊形衝鋒,因為俄軍機槍故障多,日軍就能衝過俄軍的火網,殺入俄軍陣地打白刃戰,因而全滅俄軍。受此戰役影響,日軍將領對於自動槍械有成見,認為自動槍械故障多射擊集彈性低,不如打白刃戰實際。所以日本在二戰前,並不太熱忱於開發自動武器,連戰車也覺多餘,因為最早的戰車主要裝備機槍。日軍將領不信機槍火力,二戰時日軍只用機槍作防禦,機槍要固定射擊,不利於衝鋒,所以打到戰爭末期,日本陸軍仍以步槍加刺刀為主要裝備,原因在此。


不過白刃戰對日軍來說,就不是不適合的戰術。東方人體形及體能雖不如歐洲人,不過日本民風尚武,國民教育到現在仍有武術訓練,如劍道、空手道等,以前就更加重視,這些民間訓練能提高日本人的格鬥技術。日本以前不是家家戶戶有槍械的國家,不過格鬥技術就總會人人都會,因此召集平民組成的軍隊,格鬥技術自然比射擊技術還要好!而且白刃戰也有一定威力,其實在面對面的搏鬥中,槍械反而無用武之地,因為會誤中同袍,射擊時顧慮多,也難發揮殺傷力。當然更重要的是,日軍陸軍墨守成規,抱著大敗俄軍的醬缸思想,還認為白刃戰是最能表現日本武士道大無畏的打法,堪稱一絕!


當然日軍也不會笨到單用血肉之軀來冒死衝鋒,當年日軍就為了打白刃戰,就發展出很優良的步砲協調作戰方式。步砲協調,美軍在二戰也用過,不過成效在限,因為用的是重型大砲,重砲火力強殺傷力大,不過笨重難移,所以重砲就只能待在後方,通過無線電報坐標進行跨射,砲兵指揮官因看不到落彈點,如計算錯誤或彈道偏差,砲彈會落在己方進攻部隊頭上,步兵自然怨聲載道。而且在兩軍相接時,砲兵也不能發砲支援,當砲兵停止射擊到步兵推進到敵陣時,就有時間讓守軍重整防禦,進攻自然增加困難。

而日本陸軍最在二戰前,將部隊改為聯隊制,聯隊制就是步兵與砲兵的混合編組。二戰時許多國家部隊是步兵師下轄步兵團,步兵團無砲兵配屬,砲兵歸師部或軍部指揮,步兵在進攻時需要砲兵支援才由師部調出,不過僧多粥少,師部僅有的砲兵不可能全支援到幾個步兵團的火力要求,就算調到砲兵,合作性不一定如直屬部隊般緊密。日軍將砲兵中隊置於聯隊下,砲兵就要伴隨步兵衝鋒,砲兵指揮官在戰線指揮,就能修正射擊彈道,避免砲彈落在進攻部隊頭上,也能提供火力盾,掩護步兵直殺入敵陣中才停止射擊,那時敵陣早已被轟得七葷八素,日軍跟著殺到,守軍無時間重整防線,就只有潰退,人多打人少,日軍打白刃戰就佔盡優勢!當然日軍要讓砲兵衝鋒,就要放棄火力強的重型大砲,改用輕便但火力較遜的野戰砲才衝得成。所以武器之選用,就不一定要用最強最勁的武器,而是選用的武器是否合適、是否配合戰術之運用,不過懂這個道理的人又有幾多呢!


簡單來說,日本陸軍二戰時主要戰術思想是以打白刃戰為主導,以三八步槍加刺刀,即是將步槍插刺刀來當長矛來用,很有點重拾中古時代武士式拼刀槍的味道。而同一時期,歐美部隊的戰術發展,是以提高步兵的火力為主,多於訓練士兵打白刃戰。所以美軍在二戰的主導作戰思想,就根本沒有想過要打白刃戰,既然不想打白刃戰,又怎會在卡賓槍上加刺刀呢?答案就是如此簡單啦!


其實卡賓槍最早是裝備騎兵用的。騎兵因要手持馬韁,只能單手操作槍械,當年的步槍是手動上彈,要雙手操作,加上槍管長不靈活,並不適合騎兵使用。故有人設計一種用氣動上彈的槍械,這就是卡賓槍了,早期亦有人稱之為馬槍,原因是這種槍是配合騎兵在馬上使用的。卡賓槍為了適合騎兵用,槍身短而輕巧,利於單手持槍射擊;自動上彈,射擊密集及不用反覆瞄準,射擊成效較高。不過卡賓槍槍身輕短,並不適合打白刃戰。


其實二戰時美軍的制式槍械,主要是M1加蘭德步槍,而非M1卡賓槍,M1卡賓槍及M1湯姆生衝鋒槍,主要是發給士官級以上軍官使用的,作為步兵班火力支援的武器。


二戰時雙方部隊接戰距離較遠,往往在幾公里外發動攻擊,向目標區域推進,所以越能早點及遠點將敵軍幹掉,就越有優勢。所以當年各參戰國的軍隊,用的主體是步槍。步槍槍管長,對射擊遠距離目標集彈性較好,而卡實槍及衝鋒槍,因槍管較短,而且自動上彈,氣筒上彈時的移動會影響射擊彈道,亦即影響了集彈性,對於射擊遠距離目標就很困難,所以卡賓槍及衝鋒槍,主要用作衝鋒時的火力壓制,和壓制敵軍的衝鋒。


自動武器在面對面的格鬥中不能發揮,因為兩軍混雜,子彈亂飛,易傷及同袍。不過在近接的戰鬥距離,即在300米範圍內而未到面對面的距離,自動武器就最能發揮威力。美軍在二戰時的戰術,主要是以大量自動武器來壓制日軍的密集衝鋒,只要在日軍衝進陣地前將之射倒,自然不用打白刃戰了,也自然不用在步槍上插刺刀了。


總括而言,步槍(不論是三八或是加德蘭)和卡賓槍(不論是M1或是其他)就根本無從比較,兩者作戰的主導思想不用,使用方式不同,比較的基礎迥異,又如何作比較呀?你能比較賽跑和跳高,那個項目誰優勝呢?



於2008-07-04 21:25:38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62700249

百日軍團

有問:「點解HKMSC會叫千日軍團?」


HKMSC全名為香港陸軍服務團,又名「百日軍團」,而非千日軍團,有一千日的時間,即是有成三年多的存在時間,就不用叫千日軍團啦!百日軍團的叫法,是因為九七回歸的安排,九七前英軍陸續撤出香港,而會在交回香港前將陸軍服務團。故在英軍撤出前,陸軍服務團人員陸續遣散,在九七年間,未遣散的人員感到軍團存在時日無多,故戲稱為百日軍團,即是只有幾個月的存在時間而已。


說開香港陸軍服務團,就要說說香港人當英兵的史實。當年英國政府是容許非白人裔的英國公民入伍當兵的,所受的訓練及裝備與正規英軍相同,待遇相若。故英國人統治香港時期,有些香港華人志願入伍當英軍,接受英式軍事訓練,這些華人一般稱為華籍英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華籍英兵和義勇軍不同,香港皇家軍團(義勇軍)屬於民兵規格,而華籍英兵實際是正規英軍,會分散到駐港英軍各部隊中,甚或派到其他地區的英軍部隊中服役。故當年香港的華籍英兵,有些表現優異的就會派到陸軍的戰鬥部隊中擔任戰鬥全務,不過更多的華籍英兵,多是派到駐港英軍部隊中擔全通訊、運輸及後勤全務為主。而在九七前因為要遣散這些華籍英兵,英軍的做法是先將他們集中調到香港陸軍服務團中,讓他們服完合約的服役期後退役,最後將原部華籍英兵遣散,香港陸軍服務團也就隨之解散,成為歷史了。


於2008-06-19 13:58:31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61900213

零式戰機

有問:「二次大戰日本帝國海軍--零式艦上戰鬥機型號,航空母艦」




零式戰機呀!原是日本海軍部於1937年10月5日向三菱及中島兩家公司提出的「12試艦上戰鬥機需求案」下的產品,不過當時兩家飛機研製廠仍未能提交出達標的設計方案。日本海軍部總結在中國戰場的作戰經驗,堅持新一代的海軍艦載機,必須達到1937年所訂的12項戰機設計要求,因此中島飛機株式會社退出是次的海軍軍機設計計劃,「12試艦上戰鬥機」的設計方案就落在三菱重工株式會社頭上。此時三菱重工戰機設計小組負責人是堀越二郎,亦即是零戰的實際設計人。因為當時三菱重工只可選用馬力只有875匹的瑞星13型發動機作為新戰機的引擎,堀越二郎就大膽地減輕新戰機的機身裝甲,以及選用住友金屬會社開發的「拉銘鋁合金」作為翼樑支架,大大減輕機身的重量下,終於達致海軍部的性能要求。所以零戰雖然輕快靈活,續航力強,不過防彈性能就很低,耐不了密集火力,這也零戰在二戰時損失慘重的原因。


12試艦上戰鬥機一號測試機於1939年3月16日在三菱重工名古屋航空機製造所完成,3月18日進行發動機測試,3月19日首航。日本海軍部在9月14日正式接收此種新式戰機,並定名為A6M1零式艦上戰鬥機。A是日本海軍艦載戰鬥機的意思,6是戰機計劃的順序,M是三菱重工的代號,1是此戰機的第一個型號,而零式是日本紀元2600年(即公元1940年)的末字,簡稱零戰。


日本紀元2600年,應該是1940年才對。因為日本海軍接收A6M1是1939年的事,但那時只是原型機,而未有大量生產。要到接收A6M2的改良型號後,即1940年才開始大量生產。日本軍方對軍機的命名,會以開始大量生產的年份,換為紀元年,再以這個紀元尾的兩個數字作為戰機的名稱。即如零戰之前的艦載戰機A5M,就以九六式艦上戰鬥機為名,即是日本紀元2596年。而零戰量產在1940年,換為紀元年就是2600年,所以應該名為「百式艦上戰鬥機」,不過當時就沒這種叫法,只以尾的一個零為命名。所以A6M1,就只會稱作A6M1,而不會稱作A6M1零式,因為那時還沒有零式這個命名,零式是在A6M2出現後才有的名稱!


零戰的衍生型號不少,分到如下:


A6M1:亦即是零戰原型機,只生產過兩架,一號機及二號機完成測為海軍部接收,不過二號機於1940年3月11日進行俯衝測試時在空中解體。而三號原型機換裝中島飛機株式會社生產的榮12型950匹馬力發動機,成為A6M2。


A6M2a零戰11型:主翼翼尖不可折翼,主要用於中國戰場。日本海軍在接收一號及二號原型機之後,仍要經過多次測試及改良,這也是二號原型機在1940年解體的原因。直到1940年7月31日,日本海軍才正式將改良的零戰納入戰鬥序列,並定名為A6M2零戰11型,這批型號戰機主要用於中國戰場,與中國空軍交戰,並測試實戰的成效。故直至1940年11月前,一共只生產了64架零戰11型,之後生產的就是21型。


A6M2b零式21型:亦即是零戰的最早的量產型號,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海軍艦載戰鬥機的主力機種。特徵是主翼翼尖可折翼。零戰雖然以艦載機為目的而研發的機種,但卻要到1940年的下半年,零戰才真正用於航空母艦上,此時才發覺零戰主翼的12公尺的長度,剛好能放到航艦的飛機升降機上,就沒有多餘的空隙,因此容易發生翼尖與艦艙壁碰撞的問題。堀越二郎因此重新設計主翼,使翼尖有50公分長度可以向上折起,解決了搬運的問題,此一改良型就是零戰21型。


A6M3零式32型:1941年夏季零戰換裝1,130匹馬力的榮21發動機,並將主翼改短一公尺以增加速度及爬昇力,機砲彈量由60發增至100發,於1942年4月開始量產。


A6M3零式32甲型:在32型的基礎上換裝99式Mk2型20公厘機砲。


A6M3零式22型:32型因主翼改短,速度增加卻影響續航力,故有部份零戰改回21型的主翼,再加2個45公升油箱,是為22型,22型是零戰家族中續航力最大的型號。


A6M5零式52型:因應美軍新戰機的高速度,堀越二郎致力提昇零戰的速度及俯衝力,改良型號用回32型的短主翼,排氣管改為獨立的短樁式,是為52型,於1943年8月開始量產。


A6M5零式52甲型:機砲彈量由100發增至125發。


A6M5零式52乙型:加強防護力的改良型,如裝置自動滅火裝備,座艙罩改用防彈玻璃,7.7公厘改為13公厘機槍。1944年4月正式生產。


A6M5零式52丙型:1944年6月日本海軍部要求提昇零戰的整體性能,因堀越二郎要負責零戰後繼戰機A7的研發,此一型號由佐野榮太郎主持,機體增加裝甲及13公厘機槍增至3挺,重量大增,性能大減,只生產了93架便停產。


A6M6C零式53丙型:1944年11月榮31甲型發動機完成研發,故在52丙的生產線上換裝,結果並不理想,只生產了一架測試失敗就沒再換裝了。


A6M7零式63型:零戰改為戰鬥轟炸機的型號。


A6M8C零式54丙型:1944年11月改用金星62型發動機,第一架原型機於1945年3月完成,5月25日海軍部正式接收,兩個月後日本投降,零式54丙型從未參戰。


A6M8零式64丙型:改良成為戰鬥轟炸機,未完成研發二戰已結束,故從未試飛過。


2式水上戰鬥機:是中島飛機株式會社以零戰機體加裝浮筒,共生產了327架。


此外尚有513架零式戰鬥教練機。總計零戰家族共生產了10,938架,二戰結束時僅餘下1,157架。

有相睇呀:
































節錄自零戰興衰史,全球防衛雜誌第44期98-109頁、第45期88-97頁(相片也是)


於2008-05-28 00:06:00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52202350

艦炮主義沒落

有問:「請問航空母艦的出現為什麼把「大炮巨艦主意」消滅了?」




大炮巨艦主義,亦可稱為艦炮主義。是廿世紀列強各國的海軍發展主流。其主體戰術思想是建造巨大的戰鬥艦,艦身裝甲厚,擁有防水倉,裝備12至14英吋主艦,火力強大,又不容易被打沉,是炮術戰的主角。一戰時已流行戰鬥艦互相駁火的場面,各國水兵軍官都認為艦炮戰主宰一切海戰,二戰初期艦炮戰仍是海戰主流,有名的追擊俾斯麥號就是了。不過二戰中期,艦炮戰突然無疾而終,二戰後更沒有國家再建造重型戰艦,實仍航空戰興起之故,艦炮主義就要靠邊站,為歷史所淘汰了。


而事實上將艦炮主義淘汰的,實是二戰中的兩場海戰,一是眾所周知的日本偷襲珍珠港,而另一戰則是小人注意的英國皇家海軍威爾斯親王號戰艦被擊沉,兩次海戰加起來就葬送了艦炮主義。此兩戰影響如何,就要吹下水,介紹一吓啦!


珍珠港戰役,如何打就不談,最主要是看看戰果。珍珠港一役,美國太平洋艦隊全癱瘓,而傷亡更勁超一戰美國海軍總人數,共2,403人陣亡。而美國太平洋艦隊總計有5艘戰艦被擊沉、3艘戰艦受損、3艘巡洋艦被擊沉、3艘驅逐艦被擊沉、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受損、29架飛機被擊落。損失可為極為嚴重。不過日本損失就只是55名飛行員陣亡、5艘袖珍潛艇被擊沉、9名潛艇乘員陣亡、1名潛艇乘員被俘!日本只是付出64名人命加1人,來換美軍二千多人的性命!這因此美國海軍癱瘓了,美軍在亞洲的軍力就全線崩潰,連菲律賓都守不了,這都是拜航空攻擊所賜。


不過最終宣佈艦炮主義壽終正寢的,仍是在1941年12年10日下午2時45分。此時正是威爾斯親王號沉沒的時間。威爾斯親王號是英國皇家海軍最新銳的戰鬥艦。威爾斯親王號戰艦於1937年動工建造,1939年下水,1940年服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喬治五世級的最新戰艦之一。該艦最大長度227米,滿載排水量為43,000噸,航速28節,裝有兩座四聯裝360毫米主炮和一座雙聯裝360毫米主炮,同時還裝有多門防空炮和兩架偵察機。舷裝甲厚度381毫米,主甲板裝甲厚152毫米。尤其是該艦的抗沉設計精良,整個艦體分成23個主水密隔艙,被稱為「不沉之艦」。不過號稱不沉之艦,最終效不過日本海軍航空部隊的攻擊,在中了七枚魚雷後,火藥庫爆炸,在海面上只撐了30幾分鐘就沉得無影無縱。


自此以後,各國海軍都認為大型戰鬥艦在沒有航空兵力掩護下,就不能出航,出航也只是送死的多。戰鬥艦既要航空母艦掩護出航,倒不如索性建造航空母艦,以母艦作為艦隊的旗艦來得實用化算。所以二戰期間,就已沒有幾多個海軍將領主張建造重型戰艦,二戰後更消聲匿跡。僅美國海軍仍在二戰時仍有建造依愛華級戰鬥艦,共造了四艘,為艦炮主義留個見証好了。



威爾斯親王號,為艦炮主義拷起喪鐘之作也!

 補充資料:
英國皇家海軍擊沉KMS Bismarck,不能算是決定艦炮主義終結的一戰,因為此戰發生在1941年5月,KMS Bismarck被擊沉後美國海國仍以戰鬥艦為艦隊主力,而日本海軍也以攻擊戰鬥艦為首要目標,可見直至1941年12月前,海軍強國仍以戰鬥艦為主導。

其實運用海軍航空戰力作攻擊者,最早也不是擊沉KMS Bismarck,而是早在1940年11月11日,英國皇家海軍「光榮」號派出21架劍魚式戰機出擊義大利海軍基地大蘭多。此役義大利海軍三艘戰鬥艦被魚雷擊中,卡伏爾號其後沉沒,利托里奧號及杜里奧號受損,另有一艘巡洋艦及一艘驅逐艦受損,皇家海軍只損失了兩架戰機。不過指揮是役的康寧漢上將只視此一次航空攻擊為「歷史上軍力節約使用的最好實例」。而史家亦多視之為英軍得以維持地中海控制權的一戰,多於重視航空兵力之威力。當然在大家都視此戰只是眾多海戰之一,不過遠在東方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一海軍上將就後重視此一戰例,可以說英國海軍攻擊大蘭多是啟發珍珠港戰役發生的前哨前,多於決定艦炮主義終結。

回說擊沉KMS Bismarck,其實此戰海軍攻擊機的功勞最大,因為KMS Bismarck逃不脫英艦的圍攻,全賴英軍「皇家方舟」號的攻擊機有一枚魚雷打中KMS Bismarck的一個倉區,使KMS Bismarck速度大減,最終為趕來圍攻的英艦追上,由於KMS Bismarck最終都是由傳統的艦炮打沉,海軍航空兵的功勞就被急略了。

所以到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戰役,海軍航空兵的壓倒性戰力才震撼海軍界。不過那時仍有人質疑航空攻擊的威力,因為珍珠港是一場打定靶的攻擊,而且當時美軍也不在戰備狀態。大蘭多海軍基地的戰果也是在相近的情況下打的。不過要擊沉在戰備狀態下移植的艦隻,戰機能否勝任仍是未知之數。不過三日後威爾斯親王號沉沒,就証明戰機不止定靶可以打,移動中的戰艦也一樣照擊沉如儀,艦炮主義就真是無話可說了!



再補充一點:
其實近代戰中,第一次對艦攻擊的,原來也不是英國皇家海軍攻擊義大利海軍基地大蘭多,應該是中國空軍在1937年8月上海戰役攻擊日本海軍戰艦才是。自己研究近代戰史多年,竟忽略了是次戰役,真是該打!不過忽略了的原因,主要是這是空軍對艦攻擊之戰,而非海軍航空兵對艦攻擊,而且無甚戰果,對炮艦主義影響不大,寫出來有點離題!不過事實上中國空軍在航空作戰上可說是個先驅者,只是近代懦夫太多,沒勇氣承認當年國民黨在抗戰時的努力,故仍想佔個空間寫事實出來。


當年參戰的中國空軍有第2、4、6及第9大隊的機組。第2大隊是輕轟炸機,裝備諾斯洛浦伽瑪2E單發輕轟炸機,8月19日第2大隊飛行員沈崇誨用座機撞日艦用的就是2E型了。第4大隊用的是霍克型單發驅逐機,因是驅逐機,載重量有限,當年主要是掛50-100公斤炸彈。第6大隊用的是可塞機,原是偵察機,因速度比不上日艦的戰鬥機,故主要擔任夜間轟炸任務,當年連雷達及無線電設備都未發明,中國空軍就已率先進行夜間轟炸,而且還進行了一段頗長時間!第9大隊用的是A-12許來克對地攻擊機,是航空史上首批裝備的對地攻擊機組,因此連掛彈的彈架也是專用的,當年因為開戰倉促,專用炸彈趕不上來,許來克戰機就只能用機槍來攻擊日艦,結果18架戰機損傷慘重!


基本上中國空軍以防空及對地轟炸為主,對艦攻擊是門外漢,加上當年也沒有甚麼對艦攻擊的設備,在高空單靠飛行員經驗投彈,要投中狹窄船身及移動中之戰艦難度可想而知,雖然中國空軍曾宣傳重創日艦出雲號,不過日方記錄是出雲並未中彈!其實當年的航空設備有限,因為和平時期加上全球經濟衰退,各國用於維持常規裝備的經費已很緊拙,航空裝備是新武器,自沒有那麼多資金來研發。所以當年中國空軍雖擁有很多軍機,不過戰果有限,在於抗戰打得大早,就不應以成敗來論英雄!



於2008-04-09 21:18:14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40802474

葡萄牙人選澳門

有問:「葡国人航海了得, 為何揀淺水的澳門為落腳點/殖民地, 而不選深水的地方? 他們有否想過轉落腳地方? 」




為何葡萄牙人當年會選澳門為落腳點,網上當然沒有答案,抄也抄不到,就請不要亂抄一番啦!都是時候要本人出來吹吓水先解答得到啦!


葡萄牙人當年選澳門作為遠東基地,仍是看中了澳門港灣淺水及靜水的緣故。其實葡萄牙早在六百多年前已來遠東活動,有成六百多年時間,就不可能沒來過香港,也沒可能沒時間選個好地點做港口,而馬虎地選了澳門。當年香港確實不適合做港口,因為水深港闊嘛!所以就不要用現代的觀點來評估古代的事情,現代貨船船身又大吃水線又深,自然需要水深港闊的港口啦!不過古代那有這麼大的船呀?請問?


其實從前適合做港口者,仍是淺水港灣,最好是靜水港。澳門被稱為鏡湖,實仍水靜好鏡,才會有些別名。至於為何要淺水靜水港灣,就是因為為以前的上落客貨形式所致。從前上落客貨方式,仍是先將船停在港灣內,而不是泊在碼頭上。船當然可以泊在碼頭上落客貨,不過從前運輸效率低,不如現時貨櫃碼頭可以平均九小時處理好貨物,船要停在碼頭上好幾天甚至整個月才上落完貨物,那要多少個泊位才夠眾多船隻使用?所以船停好後,船員會將貨物用麻繩吊到小船上,再用人力將小船撐到碼頭上落貨。客人當然可以選在碼頭上落,或轉用小船上岸。不過轉小船比較靈活,不用等碼頭。所以以前在港口內,多是靠小船轉駁人客或貨物的,明白這點就明白為何要淺水港了。


因為小船靠在大船旁,將貨物吊到小船上,用的都是麻繩,麻繩雖然耐海水侵蝕,但總有負荷不了斷繩的機會,而斷繩時也不會事先通知,所以如果在吊貨時繩斷了,貨物自然落水。如果是水深的港口,以從前的技術,如何在深水打撈貨物?貨就只有損失了。這樣上落貨風險就大許多。但如在淺水港,貨物掉落水也容易打撈,當然人在轉船時不小心掉落水,淺水也容易救援。而要靜水港,就是大小船靠泊時,水流急會使船隻搖晃碰撞,增加貨物及人客墜海的機會。而且小船撐到岸邊靠人力,水流急撐船就更吃力。所以這種種原因,淺水靜水港就是以前的良港,水深港闊的港口,麻煩多的是啦!


而且澳門鄰近珠海中山一帶,這是西江流域,是平坦的農業區,糧食及水源供應充足,對於補給遠洋船隻,自然是最佳之選。所以當年葡萄牙人選澳門,仍是精明的選擇。只是時移世易,葡萄牙人又不是生神仙,會早知幾百年後會有蒸汽輪船出現,之後更有過萬噸的輪船出現,澳門的港口優點就給比下去了!


於2008-04-08 22:41:38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40703227

美軍戰鬥機編碼

有問:「為何原本的美國戰機用P字頭,但為何後來改用F字頭?」




二戰時美軍戰鬥機,P字頭代號代表驅逐戰機,而不是戰鬥機,所以不會用F這個代號。而SBD是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的代號,又怎會用上P字呢!其實許多人對美軍戰機編號有誤解,因為並不知道美軍航空兵力的發展史,所以又是時候本人來吹吹水,解釋一下這一段歷史啦!


未說美軍航空兵力的發展史前,也要解釋一下二戰前的航空兵力發展史,才有個概念明白!其實二戰前,即廿世紀二十年代,航空兵力發展,以重型轟炸機為主,此仍「杜墨」主義,亦稱為「大轟炸主義」!因為當年許多空軍部隊,都是由陸軍發展出來,所以當年列強的空軍中,就有不少支持陸戰的幹部,即是航空戰以配合陸主為主,而重型轟炸機可以代替陸軍炮兵,對地面敵人進行轟炸,又可以打空戰,最重要是轟炸機結構比單引擎戰機堅固,有多個引擎,二戰前那些年頭,引擎技術還太不可靠,單引擎戰機只得一個引擎,飛行時引擎故障就只有墜機啦!而重轟炸機有多個引擎,一齊故障的機會相對少,只要有一個引擎未壞,就仍可以借助餘下動力來緊急降落,就不一定死硬!所以二戰前的航空兵力,主要是以轟炸機為空軍攻擊主力,而單引擎戰機則用作防空武器,即是用來攔截轟炸機,所以就稱之為驅逐戰機而非戰鬥機。那時陸軍還沒大量裝備防空火炮,防空戰力就靠驅逐機來擔,而那時驅逐機航程也短,就唯有用於攔截轟炸機!所以那時主要是分轟炸機和驅逐機兩種機種。


而在美軍而言,其實在航空兵力的發展相當落後,美國二戰前的航空兵力,主要屬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即是在二戰時,是沒有美國空軍的!因為美國正式的空軍,即是戰術及戰略空軍,是要到1947年才成立的。所以現時見有人稱二戰時的美國空軍,就真是笑死老外啦!皆因那時這未有美國空軍部,又何來美國空軍呢?二戰前及二戰時,美國的航空部隊,就只有陸軍航空隊及海軍航空隊,兩者是壁壘分明,各有所屬,在武器編碼代號上,就分為陸軍及海軍兩個系統,而P代號是陸軍系統,SBD則是海軍系統,F那時也是海軍系統,就要下文解釋啦!


二戰前美國陸軍在軍用機研製及採購上,是用統一編碼代號的,即是P是驅逐機,B是轟炸機,C是運輸機。因為美國的軍事工業是民營的而不是國營的,故每一個軍機採購計劃,都會用代號來分機種,再加一個序號以示發展次序,序號由1起排,順序編排,二戰時的P-47、P-51、B-17、B-29,也是用這種編排方式來代表。當然這些序號,有些是沒有出現的,這是因為在研發期間,計劃可能失敗,也可能未如軍方需求而沒有採購,所以就沒了那個編號,例如P-48、P-49、P-50就不見了,B-17之後就沒了B-18,就是原因如此,所以在戰機代號上,也可以領會其發展的過程。


至於海軍方面,因為美軍當年只有七艘航空母艦,軍機採購有限,所以就沒有用統一的採購計劃編碼,而會沿用軍機製造公司本身用開的計劃編,即是SBD是道格拉斯公司在開發這種戰機時的計劃代號,而F也是製造公司沿用的編碼,二戰時因為有幾間公司為美國海軍航空隊開發戰機,所以就出現了幾部同時為F-4的戰機,分別為F-4F,F-4U及F-4D,其實當年這三部F-4就沒有後面的英文代號,而是三間公司的第四個計劃,都為海軍採購,就出了三部F-4,面F-4後加的的代號,就不是型號分別,而是公司的代號。當年為了減少名稱混亂,就在計劃序為了個英文字來分辦不同公司的戰機,即是F是代表格魯曼飛機公司,U代表沃德飛機公司,D代表道格拉斯飛機公司。所以二戰時的F-4F野貓式戰機,及F-6F Hellcat戰機,都是格魯曼飛機公司的產品。


到了二戰後,美國正式成立獨立的空軍部,原有隸屬陸軍航空隊的戰機、人員及裝備,就轉到戰術及戰略空軍,而那時的戰鬥機,用途已不是防空武器的驅逐機,而是用於打空戰的戰機,所以就將編碼代號由P改為F。本人知的是大約在P-80這個計劃開始改的,不過不知是不是正確,還望知者指正。因為F-86軍刀機,有些紀錄還用P-86的紀錄,而之前的F-80、F-82及F-84,之前也有用P-80、P-82及P-84這個編碼,因而有此推斷。


而到了六十年代,美國聯邦政府傾向一體化,即是將分屬海、陸、空、三軍的武器編碼統一,而當時美國空及海軍,都有大量採購F-4幽靈式戰機,所以就成了海空軍統一編碼的開始,不過那些統一編碼也受到許多阻力和政治壓力,直到今天,美國軍方才有統一的武器編碼,例如M-1戰車,B-1轟炸機等。說來話長,單憑記憶,就只寫到這些例子,詳細還是要翻書本才有呀!


於2008-04-01 22:04:41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40101681

孫中山讓位予袁世凱

有問:「孫中山先生將大總統之位讓予袁世凱是一項錯誤的決定嗎?!」




當年孫中山先生將大總統之位讓予袁世凱,許多人都會覺不不值,總認為孫中山做總統就一定比袁世凱好,其實就是膠論一片,而且對當時的政治情況一知半解,就應該加以澄清一下啦!


其實當年辛亥革命,就不是有那麼多支持者。當年支持革命者,其實是一批深受皇恩的保皇黨是也。保皇黨變了革命黨,仍是因為清廷攪個鐵路國有化政策,無償充公保皇黨投資的鐵路,保皇黨不想傾家蕩產,就唯有忽然成了革命黨,此仍武昌起義,各省響應的實情是也!


所以當年辛亥革命,就不是推翻了滿清皇朝!事實上滿清皇朝就不是亡於1911年,1911年後滿清皇朝仍然存在,不過只是在紫禁城,而溥儀的生活費與及皇朝的開支,都是由民國政府每年預算中撥給,來維持這個有名無實的皇朝!其實當年溥儀退位,是保皇黨與袁世凱的協議,袁世凱以溥儀年幼,難於主政,不如先退位,待成年之後,袁世凱就會支持溥儀復辟,滿清皇朝再現,這也是張勳在民國時統領的軍隊仍保留辮子的原因。只是日後袁宮保爽約,提早復辟自己做皇帝而已。所以事實當年就沒有幾多人支持孫中山做總統。而且孫中山之革命主張,是驅除滿族,所以孫文做總統,就不利五族共和,只會使更多人家散人亡。而且分分鐘導至南北分裂,到時戰亂頻仍,中國只會更混亂,更多生靈塗炭而已,罪過!罪過!


於2008-04-02 08:54:35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33101639

中國人貪污之原因

有問:「為何中國總是經常出現貪污的情況,而洋人則甚少貪污呢?」




貪污在中國人社會司空見慣,從前誰都說國民黨貪污腐敗,把大陸掉失了,到台灣之後又是死性不改,攪得社會烏煙障氣。不過大家也看到,打著清廉的民進黨,不是比國民黨貪得更兇,貪得更處心積累嗎?若說台灣人不濟,不過大陸的共產黨,無產階級專政之餘,還是大貪特貪,更要來個官倒、豆腐渣工程!所以貪污實是中國人的美德、本性,而不只是某一政黨某人的專利!這確是值得我們炎黃子孫深入反醒的啦!


不過在未說中國人為何與貪污結下不解緣前,想引用Liar大話精兄之佳作:「漢高祖的丞相是否不得好死?」一文的史實,文中提到『蕭何為了解除皇上對自己的猜忌,不得不採納門客的計謀,貪污以免禍。原因是貪官不會影響皇位也。蕭何是古代一個著名“被逼貪污”的好例子』。因篇幅有限,不能原文抄錄,想看的請到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30401726這個連結看吧!


從蕭何的例子可見,其實中國的政治模式,根本是培養貪官的溫床。二千多年前的漢朝也要做貪官才有生路,蓋功高震主嘛!官場黑暗,伴君如伴虎,就不要算到孔老二儒家頭上啦!其實歷代君主,只有明君才比較老實治貪官,而明君之後,就非貪官不可信,因為這些皇位繼承者能力有限,比在賢臣前自然自慚形穢,倒是在貪官面前才可以扯高氣揚!不過也不是歷代明君都打貪官,例如清代乾隆老爺那年代,不是出了個大貪官和坤嗎?乾隆老爺算是清代難得的明君,卻一樣任大貪官橫行,就可見有些明君也愛貪官,蓋貪官利之所至,一定為主子鞠躬盡粹,未需死而後已啦!哈!哈!


所以貪官在中國官場中,真是源遠流長。不過論貪污風氣,實仍清代最烈!皆因清代嚴刑峻法,大清律例,許多罪都是死罪,最輕也是流放。不過就不要少看流放之刑,其實比死更難受,因為被流放者,皆列入賤民之列,賤民世代不得應科舉,即是一人犯,全家全族、還要加上日後子孫來當,刑罰之酷,叫人心寒。所以在清代貪官雖給人罵,但最為人痛恨者,實為清官。蓋清官鐵面無私,隨時令人家散人亡,世代為奴。而貪官者,收人錢財,替人消災,放人一馬,勝做七級浮屠,大善人是也!在這種是非顛倒的年代,不出貪官又出甚麼人呀?影響所及,社會風氣就變得利祿至上,人人為財,也人人都要積財。無錢呀,不知那時做錯一件事,或者說錯了一句大不敬的話,就闔家當災,無錢消災就怨不得人啦。


就算到現代中國人的社會,也是無財就不行。例如中國人講交情,不過交情甚至親情,又用甚麼來維繫呢?還不是金錢利益!中國人過時過節送禮,連新年紅封包也是錢來的。你試試過節不送禮,過年不封紅封包,看你的親朋好友會怎樣看你!正所謂「禮多人不怪」,無錢送禮呀,「禮失諸於野」、「無禮」啦!中國人與人相處的關係,根本就是靠金錢和利益來維繫!中國人是個喜歡送禮又喜歡收禮的民族,禮尚往來,甚至利益輸送也習以為常,風氣如此,又怎會清廉?何況送禮與行賄,兩者又如何區分,就真是審死官啦!


其實要建立一個廉潔的社會,就不是靠民主制度來維持,民主選舉才是貪污的溫床!選舉的買票種票,議員政黨的利益交易,也是另一種貪污。更不是要甚麼監察、罷免,越多這些就只會越迫議員和官員在任內歛財!要有廉潔社會,法律要公正、寬鬆,不要動不動就來極刑,極刑只會使人用金錢來開脫。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有保障制度的社會。中國人愛財積財,不就是為自己和家族謀保障嗎?你說老外不貪,廢話!從前香港的郭柏總警司,不就是個出名的西洋大貪官嗎?歐美人士普遍不會勤於積累財富,就不是他們不愛財,而是錢財對他們沒用,因為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醫療有保險,老來有退休金,積那麼多錢來做甚麼?就算做官也有保障,官做得越大保障越多,就不用濫權來歛財。例如美國總統,權力最大,又最易做貪官,但又那有一個總統如阿扁呀?因為美國總統是終身俸,即是只要做了一任總統,終生可領政府薪水,一生衣食無憂,那又需要甚麼財富呀?這種制度可以限制美國總統不會胡來,濫權歛財,因為一不小心給司法機構起訴,終身俸沒了就得不償失啦!不過這種制度就不見在中國政壇出現,所以各大小官員,就只有自謀方式,貪污自然沒完沒了。


於2008-04-03 00:45:01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32604467

論列寧

有問:「列寧應被視為民族主義者/社會主義者?」




列寧被視為民族主義者!哈!哈!誰說歷史科是個悶蛋科?其實近代歷史中「膠論」多的是,又不見那些檢舉痴漢來檢舉?選擇性檢舉,尤如選擇性執法般可恥無知,真是「法律之前,窮人含X;知識+內,膠人Bobo」啦!哈!哈!


回到正題,列寧所主張者,實為「泛共產主義」,共產主義誰都識說是唯物論,但唯物論又是甚麼?唯物論是無神論,並且否定一切人性因素,而且以階級論為骨幹。評定一個人,不是他人品如何,姓甚名誰,更不是他是那個族群、血統和家族,而是他所屬的「陼級」!階級背景高於一切,個人應該犧牲個人喜好與利益,一切為共產主義社會共同勞力謀進步,從而建設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而領導這個理想社會的,就是無產階級了。


而更多的膠論,就是誤會無產階級,就是指窮人,真是張冠李戴,X膠得很!在共產主義理論中,無產階級只是單指「工人階級」,而不是窮人,更不是農民。將農民當成無產階級,只是毛澤東的膠論。在共產主義中根本就沒有土地改革及農民運動,當年中共中央就明令禁止毛澤東在湖南攪土改,還因此將毛澤東處分了幾次,就可見土地改革及農民運動根本是共產主義的異端、膠論!


至於為何農民和窮人不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的出現,是因應歐洲工業革命,工人的手作技術被機器取代,工作及生活無了保障。而列寧等社會主義學者,認為社會的經濟成果(指歐洲社會),是由工人的血汗和辛勞貢獻而成,但卻受不到生活保障,被壓在社會最低層,好不公平,才主張工人起革命。而農民雖然也被壓在社會的低層,但農民有生產技術,只要有土地可耕,不論土地是不是屬於農民本身,農民都可以生產及謀生活,他們的生產技術,當年還未被機器取代,所以不能算「無產」。無產的定義,就不是無錢,而是無「謀生技能」!工人雖然有謀生技能及能力,但隨時可以被機器及更廉價的勞工取代,所以只能辛勞一段時間,到年紀大工作能力衰退後,就被換掉。相對之下,工人就成為社會繁榮下被剝削、晚年最無保障的一群,就自然更不如農民了!


在階級論中,就根本沒有民族主義!因為階級主義,就是不論國家種族,更不分國家種族!即是德國的工人階級,要和法國的工人階級聯手,共同對抗德國和法國的資本家。在這種階級劃分下,如何再分民族?至於列寧被視為民族主義者,仍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列寧就不斷評擊帝國主義,還指帝國主義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終罪魁禍首,所以要根本消滅!才可以保持世界和平。在攻擊帝國主義之下,列寧確實有鼓吹民族革命,但只是鼓吹被壓迫的民族來反抗帝國主義。不過這種主張,僅是達至社會主義階級鬥爭的手段,而非最終目的。列寧攻擊及否定帝國主義,不過說到底帝國主義還不是國家主義的一種昇華,而國家主義還不是源出民族主義!列寧否定帝國主義,又如何肯定民族主義的存在呀!請問?


不過列寧被視為民族主義者,不知這個實為主張階級鬥爭與無產階級專政的鬥士泉下有知,會不會被氣過再死多幾次呢?哈!哈!


於2008-03-31 23:27:35 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32502541

一戰時日本參戰原因

有問:「第一次世界戰大日本點解會打仗?同埋打成點?」




問為何一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會參戰,還向德國宣戰?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英日同盟」啦!其實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日關係密切,美日關係也很密切,只是近代歷史「膠論」太多,攪得大家都胡裡胡塗!竄改歷史者,又豈止日本人對南京大屠殺呀!


英日同盟資料,在維基這個爛知識網中抄了一段如下:


「英日同盟簽訂於1902年,條約年限為五年,意旨為英國和日本兩國為了維護其各自在中國與朝鮮的利益而結成的互助同盟。該盟約規定,英國同意,當日本在遠東與另外兩個國家開戰的話,便多以支持。而日本在同盟後不久,即展開日俄戰爭。」


條約雖然訂了為期五年,但政治條約根本就是薄如蟬翼!那有約束力呀?無條約就不可以幹嗎?有條約不遵守又如何?拉違約國全國去坐牢乎?英日同盟的出現,只是反映英日在亞洲有共同利益,條約才訂得成。當年英日同盟,志在防範俄國之擴張,亦因為英日同盟,日本才打贏日俄戰爭,因為當年英國引用同盟條約為理據,不為俄國艦隊提供補給,也不許俄國艦隊使用蘇伊士運河,俄國的大西洋艦隊及波羅的海艦隊就要繞道非洲好望角來遠東助戰,長程航行攪得艦隻損耗,人員疲憊,日軍就在俄軍艦隊未整補時發動攻擊,俄軍艦隊就全滅!所以就算擁有先進裝備,人多勢眾,無補給一樣不堪一擊!


當然當年英國助日本,也在看在打敗俄國這利益上,才會共襄義舉!哈!其實1905年日俄戰爭後的一年,來自英國的軍事調查團在評估香港的防務上,就指香港的西灣砲台及松林砲台已成「額外」,因而將這兩個砲台的大砲拆去,白沙灣砲台也減到只有一門大砲,香港在1906年的海岸防務就只餘魔鬼山砲台及魔星嶺砲台!那時日本在大勝之後,一躍成為亞洲軍事強國、海權大國,如果英國是防日本的話,為何英國軍方沒有時在那時加強香港的防務,反而將大半反艦砲台視作額外?由此可見,當年英日之關係,在於英國信任日本,日本雄霸亞洲,就可保障英國在遠東利益,而犯不著要自己動手呀!


所以英日既是同路,英德開戰,日本自然落水。而且日本對德宣戰,既可報當年馬關條約時,德國參與三國干涉要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一戰之仇。加上德國在遠東兵力不多,打敗德國在青島駐軍如探囊取物,戰勝後就可吃掉德國在遠東的利益,何樂而不為?


至於打成點?日本在1914年9月向德國宣戰,11月攻佔青島。德國在遠東軍力全滅。



於2008-03-26 21:20:19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32001931

成型裝藥彈(HEAT)

有問:「反坦克導彈」


這是一種名為「成型裝藥彈」(HEAT)所造成的反裝甲效果。而成型裝藥彈(本人學軍事的年代譯做「成型炸藥彈」),是在二戰時開發出來的。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燃燒產生的高溫,來燒穿裝甲。成型裝藥彈的結構,是在彈頭內部裝填炸藥,在炸藥的前端有一塊網內凹陷的軟性金屬,看起來有一點像是甜筒(如V型)的外型。當彈頭和裝甲接觸時,引信引爆炸藥,炸藥的燃燒能量,會受V型引導向前噴射,形成一道高速高溫的噴射流,利用這一個窄小噴射及能量流去貫穿裝甲而達到殺傷的目的。


由於成型裝藥是利用彈頭的炸藥產生的高速流體去貫穿裝甲,因此彈頭本身的速度就不是那麼重要。在二戰時就常裝在無後座力火炮或是單兵用的反坦克武器上使用。二戰時德軍常用的「鐵拳」反坦克武器,及近代蘇聯製的RPG-7型反坦克火箭,用的都是這種彈頭。


這種彈頭的特點是對常規裝甲有很大的破壞力。因為彈頭的火焰,在燒穿裝甲之後,會噴入戰車車身內,燃著戰車內易燃物如電線、機油等,甚或燃著戰車後部的彈藥庫或油箱,引發車身放火或悶爆,從而徹底破壞戰車之結構。


不過對抗這種彈頭,二戰後就有許多研究及設計,近代較成功的是陶瓷裝甲及複合裝甲,而以色列的裝甲部隊亦用了克難的方式,設計了一種「活動裝甲」,都是有效地對抗這種彈頭的方式。


至於這種彈頭的運作原理及發展歷史,時間關係,不打字啦!貼圖算啦!






於2008-03-18 00:11:52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31502421

大一統這個問題

有問:「大一統有乜壞處?」


大一統這個問題,其實是中國幾千年來都面對的問題,但卻又沒有甚麼人會花心思來研究,就真是奇妙有趣,所以小弟又要來吹下水,老作一番。


中國幾千來的歷史,都是政治史,圍繞的中心點不外乎「治亂興衰」來做文章,而中國歷來都認為是個統一的國度,就自然地說統一是好的。所謂「治世」,即是統一的皇朝出現,有了皇帝,又有皇法,大家就可以安居落業,而亂世就一定是個民不聊生的時代,人民只有戰爭和苦難!但說真的,中國歷來又有多少個統一的皇朝?有多少時間是統一的?其實亂世(即是沒有統一的皇朝)佔了中國歷史近半的歲月,在這麼長的苦難中,中國人都沒絕種,就可見亂世就不一定不可以浮生,而事實上亂世也不一定是亂的啊!


所謂治世者,應該是有一個統一的皇朝,這點大家應該同意。而皇朝者,用現代一點的觀點,即是有一個統一的政府,或說是個中央政府也不太過。而亂世者,就不是沒有皇朝,如五代十國時,也有皇朝,不過其統治範圍有限,在皇朝之外,又有一些獨立的王國或武裝集團(現代的看法),皇朝與地方勢力、地方勢力與地方勢力之間,自有戰爭,所以就說是民不聊生,於是大家就望統一,最好出個偉人大一統,就不用爭政權奪帝位,人民也不用打仗,可以在家享福啦!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統一就不一定好,中國歷代才由統一而分裂,分裂又統一呢?


統一的問題,是在於一個標準,一個制度!就以秦代統一來計,統一的律法就不一定是各地方人民接受得了的。例如秦例犯刑者往往死罪,不過當時各地人民都接受得了死刑嗎?最少陳勝吳廣就是受不了人,不然他們老哥在完成不了任務後,都會乖乖自首受刑!那會作反?律法代表一種價值觀,是甚麼事是對甚麼是錯的界線,但這條界線就不是人人相同,處處一統,要不然現今世上也不會外國都有自己的法律,正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秦人勇悍,要治他們自要嚴刑崚法,不過當年中國許多地方住民都不是受得了嚴酷的律法。何況最大問題是,中國許多地方都不是行秦國的法律,秦國以武力將律法強加於各地住民身上,會是何等光景?假如中國中央政府突然強制香港禁這禁那,而這些禁例就是何解也未清楚認識,你會不會反對?


另外統一貨幣當然是年好事,本人也贊成。不過當年統一貨幣,也有許多問題浮現,就是貨幣值價問題。中國歷來的貨幣,都是實物貨幣,而不是現時的信貸紙幣。實物者即是貨幣本身是有價值的,例如金、銀兩及銅錢,這些貨幣是有本身的價值,即是發行貨幣是有很高的成本的。例如銅錢,銅是有價值的金屬,鑄成貨幣就要抵得了成本。這點可能難明,就要舉例。例如一個銅錢重一克,而如果一克銅是可以換到一碗白粥,那麼一個銅錢就一定不止換一碗白粥,不然鑄造貨幣的成本那兒出?所以如果鑄成貨幣的購買力,連淨用原料的價值都凈不到,鑄造貨幣就要賠工錢和運費了!所以中國歷來出現許多不同制式的貨幣,就是因為原料供應價值不定的原因,就連銀和金,都可以不同地區,成色不一,就不是那些奸商做手腳的事,而是運費不同啦!中國金屬多產於北方,所以北方鑄貨幣,運費成本一定比南方平許多。但若南北鑄的貨幣成色重量要劃一,購買力又是一樣的話,那麼材質運費與工錢誰貼?所以南方用的銀元銅錢,成色會比北方用的少一點,就是幫補成本呀!


最後就是稅制了。全國劃一稅制,表面就覺公平,但問題是各地之土地生產力不同,經濟力不同,劃一稅制,就只是劫貧濟富。試想富裕的地區,交土地稅就容易,還會說稅這麼輕。不過貧窮地區又如何?他們可以交得成和富裕地區一樣的稅額嗎?而且在收稅上也是問題?秦代以實物徵稅,即是直接收穀物等農產品作稅,不過不要忘記不同的農產品價值不一,你能將雜糧和穀稻當作同一價值來計嗎?如果不論種類只徵重量,這樣就只有政府損失,因為誰都會交廉價的穀物來充稅,甚至混些沙泥雜物入來,那時朝廷實得有多少?如果劃一只徵某些農作物、如只徵小麥稻米,則沒有種這些農作物的農民又那甚麼來交稅呢?須知道各地土壤水源氣候不一,不一定處處都可以種到小麥禾稻,到時農民要拋售農作物換取指定交稅的農作物來文稅,承受糧價差異的損失,若糧價波動激烈,農民就只有上吊,或者作反!


還想寫點,就是交通問題。中國領土遼闊,要通訊就不是件易事。秦代築馳道也是想解決這個問題,不過就算當年有馳道,只是有了個交通網,就不等如可以快速通訊。以前人力馬力傳訊的時候,想想要馬匹跑上千多里來送公文,要多少時間?而一統的國度,就是地方要聽令中央,有重要事情就自然要上報皇朝,聽候發落。不遣這種發落就要有耐性,公文上京經過京官議論皇帝批示再傳回來,少說不要一兩個月光景也就難成事,等得來事情都不知變成何等局面。如果是天災,地方官員要上報朝廷,待上一兩個月才有賑災救援,災民就要餓上一頭半個月死不了才有得聊生呀!


於2007-11-22 21:29:51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1118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