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古人飲酒問題

有問:「為什麼古人都可以在他們想飲酒的時候,都可以隨手得到酒喝,係唔係因為他們隨身帶住酒餅,以防不時之需?」




問這個問題反映許多人對古人的生活形式並不暸解,所以又要本人出來吹下水,老作一番來解說吧!其實在古代,不論是歐洲或是中國,人們飲酒是很普遍的事,就如現代人平日飲茶飲咖啡一樣,是生活必須的事,就不用特別帶個酒瓶四處去,才有得飲酒呀!


古人經常飲酒,就不是因為要享受求開心,而是生活必須!古人飲酒目的是解渴,因為以前飲水並不安全,主要是古人並沒有太多功夫與時間來煮開水渴,而會直接飲生水,即是從水井或河取了水就飲。而生水不一定衛生,不過煮開水既費時又不好渴,而且要放涼了才能渴,就等得來已渴死了。而且煮了的開水也不一定安全,因為以從前的衛生條件及飲食設備來說,白開水放涼了也能有細菌病毒,渴了一樣有機會拉肚子!拉肚子就弊死啦!因為中國發明紙張,也只是到漢代才有,不過那時還未大量生產,所以紙張珍貴,就不會用作廁紙,之後紙張普及,才有草紙可用。試想中華五千年文化,其實有三、四千年是沒有草紙用的,那時拉肚子,你說怎辦好?所以古代人飲酒,就是衛生文明的飲食方式,因為酒含酒精,酒精能殺菌,所以就算吃了不潔的食物,肚了出問題,也可灌幾碗酒下去,就可以為大腸消毒,保証好過保濟丸正露丸啦!所以東西方民族,在古代都有在吃東西時飲酒的習慣,就是因為保障食物安全,多於享受!不過中國人善忘,早就數典忘宗,甚至「認錯老豆拜錯山」,就沒了渴酒文化,渴茶渴可樂就有!這就不如歐洲人留得著傳統,到現時午餐晚餐,就是餐酒紅酒白酒渴過不停,這方面就西風壓東風了。


寫到這裡,看官自然想到,古人不論東方西方,都是餐餐渴酒的,雖然飲食衛生了,不過會產生許多酒徒酒痴,人人都飲醉了,社會不是大亂嗎?其實不然!因為以前人飲的酒,是酒精含量很少的淡酒。在中國來說,這些酒稱為「水酒」、「濁酒」,三國時的「一壺濁酒喜相逢」,指的就是這些酒了。其實古代釀酒技術簡單,釀的酒就不是現時的「二窩頭」、「雙蒸」、「茅台」酒了,就算古代的「五糧液」,也不是現今的「五糧液」。因為現今中國出的酒,都是以蒸餾方式來釀製的,就成為烈酒了,渴了自然醉,而且是大醉的醉,或者亂性,更影響健康,就不是太好的了。不過古代那有蒸餾法?所以古人釀的酒,都是用簡單的天然發酵方式來釀,即是將釀酒物煮熟加水來發酵,也有些釀法就連釀酒物都不煮,生的放入水來發酵,而發酵時間也很短,數天到十數天,之後就提出來飲用,所以這些酒酒精含量就很低。而按秦代的釀酒法,就會在釀酒物發酵成酒後,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水來開淡酒精的含量。這些酒,說實點就可能連啤酒的酒精含量還比不上。所以古人許多都是千杯不醉,甚至一渴酒就十斤八斤,就以為古人很會渴酒,事實就不是古人海量,而是那時的酒,充其量是發酵過的水,渴水啦,又怎會醉!


至於中國古代何時有烈酒,就是蒸餾法傳入中國之後啦!相信是唐代因為絲路貿易,歐洲的烈酒傳入,就改變了中國人渴酒的習慣。蒸餾法就是將天然發酵了的酒液,用蒸餾方法再煮一次,那樣出來的酒液,酒精濃度就大增,而雙蒸就是蒸餾兩次的酒,而事實上有三蒸,不過蒸餾一次已是烈酒,再蒸餾多一次的雙蒸已很厲害的烈酒,三次蒸餾就可以相像那是多要命的烈酒!看水滸傳武松打老虎一節,就有「三碗不過江」的烈酒,只是武松不信邪,偏要來幾斤烈酒來嚐嚐,就可見武松那個時代,就不是流行烈酒的,所以武松老兄渴酒就幾斤幾斤的來,而不知烈酒的厲害,雖然最後他老兄沒著了道兒,不過他那種渴酒的方式,就是渴慣水酒的德性,而沒嚐過幾多烈酒,才妄顧烈酒的厲害亂來渴的故事。而事實上中國人在唐代才開始釀烈酒,到宋代還未普及烈酒,就相當合理了。


所以古代的人,就是家家戶戶都會釀水酒來渴,而且釀水酒簡單,不用甚麼釀酒設備也能釀,就會是四處都有這些水酒渴。而釀水酒,就很合乎環境需要及環保原則,而不是奸商將酒混水來圖利!因為釀水酒,就是甚麼穀物都用來釀酒,只要含澱粉質及糖份就可以了。因為糖份是轉化為酒精的主要原料,現時工業用的酒精,即是乙醇,也是由甘蔗提煉。而殼物雖然比其他食物農作物有較長的存放期,但總有變壞的時候,變壞了就沒經濟價值,農民也是光損失,最後可能民不聊生!所以將殼物變酒,就可以更長時間將農作物儲存,就有經濟效益。而且酒是古代很重要的商品,因為用途廣,酒在古代除了飲用外,還會用作清潔劑、消毒劑,因為酒精能殺菌,還會用作防腐劑,即是用酒來沈蛇虫鼠蟻的古法,就是國為酒精能使蛋白質固體化,就不易腐爛,以前流行的酒漬食品,就是將肉類沈在酒中,就可以儲存一段長時間,更可以不需再烹煮就能食用。所以以前酒就是農業生產及農民生活的必需品,家家戶戶必備,也就隨時可以隨手拿飲用啦!


而且做酒就很合乎環保,也能農產更有經濟效益!須知中國古代,華夏文化主要在黃河發源,亦即中國古代民族,是沿黃河聚居的,所以才有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而黃河一帶,即是現今西北一帶,土地是黃土高原,加上黃河經常改道,灌溉困難,所以那時古人種的,就不是稻殼等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因為稻穀需要在黏土地種,而且最好是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方才能種稻米。而黃土高原是砂土地,水源不足,如何種稻米?近代在黃土平原勉強種稻米,結果只是嚴重地破壞水土,造成生態大災難!所以古代中國人的主要食糧就不是稻米,而是比稻米經濟價值更差的「稷」(音織)。稷現今只作雜糧,用作飼料,因為就算將稷煮熟,也難於消化,所以提供的營養有限,而且很難入口,所以現今中國就只有貧窮的地點,才仍將稷作主糧。不過中國以前確是以稷為主食,因為中國古文化就有拜「女蝸」,女蝸又名稷后。歷朝中國的諫官都愛對皇帝說「社稷為重」啦,又不會說「社稻/社殼為重」?!就可見古代中國人視「稷」是女蝸神祗賜的糧食,稷就代表農業生產!因為稷是一種耐旱的植物,不用經常灌溉也能生長,就很適合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不過稷種出來,就最好用來釀酒,既解渴又能飽肚,古人說「飲飽食醉」,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古代釀水酒的深層意思,就是將低經濟效益的雜糧,變成高經濟效益的農業商品!這也是在象牙塔中長大的看官們,不會體會到的中華民族堅強生存的生存民化!


不過時移世易,中華民族大都遷居兩河下游富庶的土地,在那兒大種稻穀,吃得好住得好,也就不再需要釀酒來攪活經濟,已夠豐衣足食。加上宋代以後,烈酒當道,但不是人人都如武松老兄可以灌滿烈酒後再今晚打老虎,所以中華民族都改為煮茶來解渴之餘,再添點附庸風雅,渴酒就成酒徒醉貓的專利。不過現今在大談中華民族堅毅之道時,卻連祖先如何在黃土高原逆境中創造甘泉玉液的文化也胡裡胡塗,就真是丟人現眼、笑死老外啦!烏乎哀哉!


想知「稷」是何物,見見支持中華文明的根源,就睇相啦:






於2007-09-17 23:09:16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9120288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