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元朗自1907年代土地利用的變遷」
元朗在廿世紀初的土地,主要是用於耕種為主,所以土地用途是農業為主的。而當年元朗的屏山及錦田,都是鄧氏族人聚居的地方,而錦田出名盛產稻穀,錦田原名岑田,因為盛產稻米,而被稱為錦田的。而元朗其他地方,例如南生圍、米埔、大井等地,都是盛產稻米的良田,當時元朗各地的農田,產米除了自給外,尚有餘糧可以賣到其他地方,加上元朗臨近珠江河口,水路運糧既經濟又方便。而耕種是元朗早期的社會面貌。
而到了戰後約五、六十年代,大量中國移民湧入本港,原本自給的農業生產模式不足,所以香港政府容許泰國越南米輸港。泰國因為有湄公河,產米多,而越南因為氣候得宜,加上水源充足,一年可以有四造米出產,因此米價比香港產的米平好多。因此入口米比本地米還平,直接沖擊元朗平原的稻米種植行業,有此農民因此棄耕。香港政府為了照顧這些失業的農民,就為他們做了到英國的工作証,因此許多元朗居民,就到英國甚至歐洲打工,他們主要從事餐廳行業。此時亦有些市區居民,因為生活所迫,就搬到元朗居住,他們有些會從事農業,就接手原有農民放棄的土地,這些搬入的住民,多數從事種類蔬菜、花卉、及養雞及豬等行業,當然有許多移入新界的人士,仍會在市區工作,所以接受農業的人士有限,而土地廢棄的情況亦日益增加。基本上元朗的南生圍、大井、米埔等地的農地,大都成了荒田。
到了八十年代,政府因為管制養雞行業,主要是管制雌澈素的應用,因此許多雞場就經營困難。之後漁農處亦因為河道污染問題,管制養豬及養雞行業,因為防污成本重,許多雞場及豬場都相繼結業,就增加了土地廢棄的情況。不過到九十年代,因為樓價及地價急升,加上大量市區居民搬入新界,政府亦在之前將部份新界農地,改為興建公共房屋,這些地區例如是天水圍等,以前都是魚塘及農田,現都成了公屋。而元朗荒田多,加上住屋需求大,就有許多原居民聯合發展商申請將農地改為住宅用途,興建丁屋。政府在批准的同時,亦要考慮其他社區設施,因此亦有許多農地,轉為興建其他社區設施等,如元朗市鎮公園等。
此外亦有新界人士,申請將元朗的農地,改為其他用途,例如做貨櫃停車場,又或是修車場及拆車場,元朗近新田、錦繡花園一帶,就成了貨櫃場,而八鄉橫台山一帶,就成了修車及拆車場等。此外亦有此冷門的改變用途,例如大棠的荔枝山莊、士多卑梨園等,有許多玩樂的設施,如燒烤場,如元朗燒烤場、千葉屋燒烤場(位於屏山),都是這些用途,還有幾個野戰場,如S-3大棠場、元朗公庵訓練場、掃管笏場等,都是由農場改為玩樂的場所。
元朗是本人成長的地方,七十年代已搬入,不過九十年代因為工作關係,就搬走了。一別十多年,元朗的改變就真是意料不到。以前住元朗,總覺得是一個不會改變的社區,現時才發展,一個以前靜如死水的地方,一變起來就真是翻天覆地了。
於2007-05-25 20:42:28知識+ 中發表: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52502298
速評2013通識卷二
11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