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葡萄牙人選澳門

有問:「葡国人航海了得, 為何揀淺水的澳門為落腳點/殖民地, 而不選深水的地方? 他們有否想過轉落腳地方? 」




為何葡萄牙人當年會選澳門為落腳點,網上當然沒有答案,抄也抄不到,就請不要亂抄一番啦!都是時候要本人出來吹吓水先解答得到啦!


葡萄牙人當年選澳門作為遠東基地,仍是看中了澳門港灣淺水及靜水的緣故。其實葡萄牙早在六百多年前已來遠東活動,有成六百多年時間,就不可能沒來過香港,也沒可能沒時間選個好地點做港口,而馬虎地選了澳門。當年香港確實不適合做港口,因為水深港闊嘛!所以就不要用現代的觀點來評估古代的事情,現代貨船船身又大吃水線又深,自然需要水深港闊的港口啦!不過古代那有這麼大的船呀?請問?


其實從前適合做港口者,仍是淺水港灣,最好是靜水港。澳門被稱為鏡湖,實仍水靜好鏡,才會有些別名。至於為何要淺水靜水港灣,就是因為為以前的上落客貨形式所致。從前上落客貨方式,仍是先將船停在港灣內,而不是泊在碼頭上。船當然可以泊在碼頭上落客貨,不過從前運輸效率低,不如現時貨櫃碼頭可以平均九小時處理好貨物,船要停在碼頭上好幾天甚至整個月才上落完貨物,那要多少個泊位才夠眾多船隻使用?所以船停好後,船員會將貨物用麻繩吊到小船上,再用人力將小船撐到碼頭上落貨。客人當然可以選在碼頭上落,或轉用小船上岸。不過轉小船比較靈活,不用等碼頭。所以以前在港口內,多是靠小船轉駁人客或貨物的,明白這點就明白為何要淺水港了。


因為小船靠在大船旁,將貨物吊到小船上,用的都是麻繩,麻繩雖然耐海水侵蝕,但總有負荷不了斷繩的機會,而斷繩時也不會事先通知,所以如果在吊貨時繩斷了,貨物自然落水。如果是水深的港口,以從前的技術,如何在深水打撈貨物?貨就只有損失了。這樣上落貨風險就大許多。但如在淺水港,貨物掉落水也容易打撈,當然人在轉船時不小心掉落水,淺水也容易救援。而要靜水港,就是大小船靠泊時,水流急會使船隻搖晃碰撞,增加貨物及人客墜海的機會。而且小船撐到岸邊靠人力,水流急撐船就更吃力。所以這種種原因,淺水靜水港就是以前的良港,水深港闊的港口,麻煩多的是啦!


而且澳門鄰近珠海中山一帶,這是西江流域,是平坦的農業區,糧食及水源供應充足,對於補給遠洋船隻,自然是最佳之選。所以當年葡萄牙人選澳門,仍是精明的選擇。只是時移世易,葡萄牙人又不是生神仙,會早知幾百年後會有蒸汽輪船出現,之後更有過萬噸的輪船出現,澳門的港口優點就給比下去了!


於2008-04-08 22:41:38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4070322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