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清朝士兵心口是否有個"勇"字?為何人人這樣說?」
清朝士兵心口當然不是有個勇字的,這是因為以前的編劇導演無知,沒有考証過歷史,就只是一味照以前的做法,才攪出這種「認錯老豆拜錯山」的閙劇,笑死街坊是也!
清代兵制,樓上的都說了沿革,不過都簡單補充一下。清代正式的軍隊,應該是八旗兵及綠營兵。八旗兵是滿族人當的兵,而綠營則是漢人當的兵。八旗兵實際是統治貴族組成的軍隊,在當時來說是外族兵,當時旗兵分禁旅八旗及駐防八旗,禁旅八旗為守衛京師的禁衛軍,自是軍中之精英,而駐防八旗及分散駐防各省。當年八旗編制,每一「甲山」(等同師級單位)有常備兵7,500名,戰時才增加兵額,所以在各省駐兵不多。而主要的是,八旗是滿族人的兵,如果要在心口掛「勇」字為表示勇敢,為何不用滿文而用漢字?而且滿族人識字不多,懂漢文的更少,因為重武輕文的關係,心口掛個甚麼字,他們都不懂看,掛來何用?滿族旗兵心口掛的是圖騰,即圖案。因為滿族文化水平不高,文字使用少,文字就不如用圖案來表示般方便易明。所以正式清兵心口就根本沒有字的!
而因為八旗常備兵有限,所以地方駐軍,就以綠營兵為主。綠營兵源自吳三桂降清的軍隊,因為助滿族入主中原有功,就可以世代當兵。不過之後吳三桂作反,綠營兵被鎮壓。到乾隆皇時才招募漢人當兵,不過應召的多是賤民,所以就形成俗語「好仔不當差」。因此綠營兵也是世襲,一般老百姓不用當兵也不能當兵,而這些兵,叫得兵自然心口掛兵字啦!你可以看看大陸及台灣的清朝戲劇,清兵都是心口掛「兵」的,因為他們都知事實,不如香港的編劇般無知!
至於近代何以誤認清兵掛「勇」字。「勇」字實源於鄉勇。清代因為正規軍主要是世襲的,一般老百姓就只能參加民兵組織,即是鄉勇團練,這些民兵組織在清代是無武裝的,即不能用刀劍弓弩,而且沒有軍餉,屬義務性質,即是義工,哈!所以主要是鄉民自保家園的民兵組織,根本沒有戰鬥力。不過到太平天國事件,清軍無力保衛地方,當時的道光帝就下旨要地方自組團練自保,在此曾國藩應旨組成湘軍,還違規將湘軍武裝化,成為一支有戰鬥力之民兵,滿族對此雖有猜疑,不過曾國藩既為勤王而來,就沒有處置他違規的問題,反將湘軍升級,編入由僧格林沁將軍指揮的南大營建制,參與進攻南京之戰事。太平天國事件平定,清朝論功行賞,湘淮等原鄉勇民兵,都得到封賞,其將領如劉坤一、曾國荃、張之洞等都成為封彊大吏,這些出身自鄉勇的戰將,在建立聽命於自己的嫡系武裝時,就自然仍以鄉勇民兵形式,所以那時在一些省的駐軍,就由「兵」變「勇」了。形成晚清時代,鄉勇取代綠營,成為正式的軍隊了。
而香港以前的戲劇,就應該對此沒有考証,見以前粵劇清兵掛勇字,就沿用至令,最攪笑的是連皇城禁旅都掛勇字,成了漢族民兵,攪笑之極!試想滿族京師重地,又怎會用漢兵守衛,滿族信得過漢人,就不用攪那麼多防制之術。所以有此誤傳,:「就是以看到的當事實,或以現時的事實來假設以前的都是如此的思考方法,才會錯得如此譜!」
於2007-04-13 09:56:29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41300726
速評2013通識卷二
11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