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為何納粹德國在珍珠港事件後數日就向美國宣戰

有問:「為何納粹德國在珍珠港事件後數日就向美國宣戰?
二次大戰德日雖然結盟,但一向都是各有各打。日本偷襲珍珠港純粹為自己利益,不是與德國合作,否則當時應與納粹德國東西夾擊蘇聯。而德國與美國當時還未有任何軍事衝突,美國又遠在大西洋彼岸,德國也正在集中力攻擊蘇聯,德國沒有理由單單為支持日本而向美國宣戰,反而在美日戰爭中保守中立,使美國無籍口插手歐洲,豈不是對自己更有利?為何德國要在珍珠港事件數日向美國宣戰呢?」




德國向美國宣戰,某程度可以說是源於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簽署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即:三國公約或俗稱的軸心國盟約,不過實際應該是因為美國通過租借法案而成的。



下段抄維基的,請注意:


『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是美國國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通過的一項法案,目的是在美國不捲入戰爭的同時,為盟國提供戰爭物資。


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為第1776號案,授權美國總統「售賣、轉移、交換、租賃、借出、或交付任何防衛物資,予美國總統認為與美國國防有至關重要之國家政府」。租借法案改變了原來軍事物資需要現金交易的慣例,亦改變了原來「中立國」的意義。法案最初授權總統借出不多於十三億美元的物資。羅斯福總統在1941年10月即以此案向英國提供超過十億美元援助,


在法案通過之前,美國已在1940年透過與英國達成的基地租用協議,向英國及加拿大提供驅逐艦,以換取使用英國在西半球的基地。』




所以在太平洋戰事爆發之前,美國已在某種度提供軍事物資予英國,以對抗納粹主義在全球的擴張。而德國雖已打敗法國,但未能打敗英國。德國因為急於對蘇聯進攻,所以取消了「海獅行動」,這個軍事行動主要是登陸英國本土的軍事行動,德國要抽調兵力打蘇聯,就不能分兵打英國,因而轉用封銷及孤立英國的做法,再加上不斷對英國本土的航空轟炸,迫英國人民陷入孤立恐懼下,就會反對政府繼續與德國作戰,因而迫英國求和。這個戰術其實幾高明,以不戰而屈敵,很有孫子兵法的精神。不過近代戰內情複雜,英國在這種情況下,仍能支持下去,某情度由於美國不斷提供物資,成為德國包圍網中的一個缺口。而因為美國未宣戰,掛著美國旗的貨輪進出英國,德國的潛艇是奈她沒何!這樣下去,英國就成了無底深潭,不斷消耗德國的資源,德國都不能迫和英國。所以當時德國就具備打美國的動機,至少對美宣戰,就可以合理地向美國商船開火。只要斷了英國的補給,或者可以在美國派軍隊上戰場前結束對英國的戰事,那就可以將軍力集中來對付蘇聯,甚至將會來打仗的美軍,這個軍事賭注,不能說是不合理。


而且在美國而言,對於德國潛艇威脅歐洲航道,民間及商界早已有不滿聲音,即美國已有民意壓力是要參戰的。加上美國的租借法案,實際已表明美國已放棄中立的政策,有限度介入戰爭,只是還未出兵,不過總會有這可能性。所以如果德國不對美宣戰,英國的問題似總解決不了,而美國就遲早打到來,倒不如先發制人。如果宣戰,其實德軍未必會與美軍交戰,因為軸心國盟約有日本份,就是利用日本牽制美國,甚至由日本來阻擋美軍派兵到歐洲來,那時德國只要全力對每美國的商船,就有機會迫和英國,那樣戰事就好打了。


於2007-03-31 10:00:07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3300020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