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1.為甚麼石排灣村在400years前又名『香港村』?
2.在18世紀時,途經香港的西方商旅乘船往哪裏通商?
3.在哪裏佈仍可找到與傳說有關的香木樹及瀑布? 」
石排灣村是港島南區最古老的漁村,又稱香港村,即現時的香港仔。叫有石排灣村的原因有的講法是因為附近有些細小的島嶼叫石排,又有說近海處佈滿著一排排的石塊而得名,所以現在很多老街坊仍然叫香港仔為石排灣。
至於石排灣村被稱為香港村,早於明朝期間已經有。原因是當時中國南部盛產莞香樹,主要分佈在東莞、沙田、大嶼山一帶。香樹砍伐後先運往香港仔集中處理,然後再轉運廣州等地。由於莞香樹發出一股香味,所以被漁民稱為香港。其實是以片蓋全的,即是叫石排灣為香港,亦同時代表整個香港島,因當時香港島其他地區,都是很少居民,不造成一個代表地區而已。直至1842年,香港島割壤給英國後,為避免與全島總稱「香港」混淆,在此地「香港」後面加上「仔」字,喻意小香港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
至於18世紀來中國通商的西方商旅,主要是往廣州市。因為自宋代以來,廣州已是對外通商的商港之一,而清代實行鎖國政策,關閉了中國沿海各商港,只留廣州一地,西方人可以居留及通商,而其他地方則不可以,所以西方人就只有到廣州去。此情況亦要到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才有所改變。
至於香木嘛,現時當然找不到啦!因為東莞早己成為工業區,沙田就是住宅區,大嶼山就更加不見,有都俾人砍光換錢啦!至於瀑布,指的應是香港開埠初年,被西方人稱為「水澇漕」的萬丈布了。當年因為英國在香港找到有限水源,所以出重金徵求解決水源之法。最後由一名漁民指引帶路,到大嶼山萬丈布取水。因為那名漁民文化水平有限,當被問及地名時,就只以土話水澇漕回應,洋人就沿用此叫法。香港早期之地圖,雖已更正用回萬丈布原名,不過英文名稱仍是水澇漕的英文拼音。不過香港人就甚少知道這個歷史,就自然不知水澇漕即萬丈布,即當年英國人取水之地也。
於2007-02-13 10:43:44知識+ 中發表: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21300687
速評2013通識卷二
11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