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戰艦點樣的分級?」
軍艦分級嘛,好多人都誤會分級是分實力,是那個級比那個級強,其實不是,所以又來老吹一番才得!
軍艦其實是分艦種的,級名只是名稱而已。軍艦艦種一般分戰列艦、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巡防艦、砲艦等等,就不是那個艦種比那個艦種強,而是任務不同而已。戰列艦(應該稱為戰艦,不過時人多見軍艦就叫戰艦,所以戰艦一名又常成為各軍艦的統稱,為免混淆,就叫戰列艦作為分別)主要負責砲戰,航空母艦以前是巡洋艦類,負責偵察任務,現時就成了艦隊的主力艦,而巡洋艦以前負責偵察任務,現時亦會是艦隊主力戰艦等等,所以沒有那個艦種比那個強或高級,只是任務不同,所以性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用同一標準來衡量。
何解如此說,因為小弟研究甲午戰史,就見許多無知的史家論點,稱北洋艦隊船戰敗因為戰艦速度慢,不及日艦快,所以就敗啦!而北洋艦隻慢者,就說是艦齡老化,又或是艦內煱爐老化,甚至老作到有人將艦隻用來走私幫載貨,攪到艦隻耗損,真佩服這些無稽之談,竟有如此創意,想信連周星馳的無厘頭橋段,也沒那度攪笑。皆因艦隻裝甲厚及炮多,速度自然慢,請問如何可以負重磅又可以跑得快的呀?這是物理定律,又與耗損何關係?
所以戰列艦速度一定慢,因為艦堅砲多,艦身重就自然跑不快。而且艦身設施,就要以平底闊船身為主,因為這樣艦身重心才低,發砲時艦身才穩定,而且寬闊船身,才可以多裝砲彈火炮。不過這樣的船身,航行時阻力就大,所以速度慢之餘,移動亦不零活。而巡洋艦因要遠程偵察,航程要遠之餘,遇到敵艦就只有靠速度脫身,因此艦身就不能裝太多裝甲及火砲,因為偵察多為單獨活動,裝有火炮但遇到敵艦多,也是雙拳難敵四手的,倒不如輕裝就道,走得快反而安全。而且艦身設計,是倒V型的,優點是阻力少,利於高速航行,不過重心就較高,裝了火砲發射時會影響艦身穩定,如火炮火力強就有機會翻船,那就笑死街坊了!所以要火力就要犧牲速度,要速度就要犧牲火力,這是以前的情況,現時造艦技術提高了,但都不一定能兩者兼備,只是比較好點。因此以前的巡洋艦,有些因為要速度就沒裝甲武裝的,你說它們強嗎?如果你們看輕無武裝的巡視艦,就如當年大清國管海軍的貴族一樣無知,當年的吉野號艦,原是英國亞姆斯壯船廠為北洋艦隊打造的一艘高速巡洋艦,不過那些海軍外行的貴族,在船堅炮利及要超級武器的思想主導下,對於吉野號無戰鬥力,就覺不對胃口而無買,因此要廉讓予日本,甲午海戰中大敗清軍的,就是這艘為人輕視的巡洋艦!
甲午海戰後,國人就轉而迷信速度,以為小艦快船,就比大型戰艦有用,其實是甚麼都不懂!將戰列艦與巡洋艦比高低,尤如要比較賽跑與足球那個強勁,其實是九唔搭八,笑死老外!
寫了這麼多題外話,目的是要解釋清楚,艦隻之設計,因為任務及需要而定,所以沒有那一種艦比較高級,亦沒有那個級比那些級高。軍艦之分級,仍是方便任務編組及補給維修之需。因為以前(十九世紀及之前)建艦,造艦資金難籌,技術有限,所以就有錢時就一艘艘的建造,那時就沒有分級,只是分艦種,即戰列艦及巡洋艦。不過十九世紀後期,列強都致力發展海上霸權,競相建造軍艦,所以就不是一艘艘的建造,而是一批批的造,好處是既減輕成本,亦可在建造第一艘艦時,發覺有問題需要修改設計時,第一艘可能改得困難,不過建第二艘時就可以預先在設計中將問題解決,減少建造時間,性能亦可以改良得更好。而同一批建造的艦隻,即是由同一張設計圖造出來的戰船,就會劃為同一個級,而這個級的命名,就會以這一批艦第一艘下水的艦名為級的名稱。例美國的泰康得提加級導彈巡洋艦,第一艘下水的就是泰康得提加號,而佩里級巡防艦第一艘下水的當然是佩里號。而同一個艦種內的船艘,可以有不同的級別名稱,即如美國海軍中的航空母艦,就有小鷹級、企業級(此級只有企業號一艘)、史普魯斯級等,代表不同設計的艦隻。
這種分級的方式,是有利於指揮及補給,因為同級的船艦,在性能及裝備上都會接近,甚或相同。所以艦上人員調職,在調到同級的另一艘艦上工作,就容易適應,也不要另外訓練。而指揮上,因為只分幾個級,指揮官只要熟悉一艘艦的操作,也等於熟識同級另一艘艦的操作。而運用起來,就不需要逐艘艦的性能來考慮,而是分級來考慮,因為艦類內只分幾個級,所以計算戰力就可以只考慮這幾個級的戰力就可以,就比較簡單。試想想,美國海軍有幾百艘船艦,如艘艘不同,如何管理。如分級的話,幾百艘船都是幾個艦種十多個級,不是簡單許多嗎?而後勤上,只要準備幾個級數艦隻的零件,就可以照顧到數十艘以前過百艘船艦的需要,因為同級的零件規格亦相同嘛。所以分級目的,只是方便管理運用與建造維修,而不是要比較高下的。
於2007-03-15 11:54:19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31400766
速評2013通識卷二
11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