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元朗農業

有問:「為什麼元朗的農業逐漸消失?」

元朗是香港在以前農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主要以產米為主,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記得是戰前)有產米出口到美國等地。不過戰後情況就改變,因為大量來自東南亞的米入口本港,導至米價下跌,在香港種米就變成無利可圖,這是改變香港新界農業最主要的原因。


面對入口米的競爭,新界的農業就要轉型,首先就是有部份農戶棄耕,而當時政府對失業的農民,就協助他們申請去英國及歐洲的工作紙,安排這些農民到外地工作,主要是做餐廳。這亦造成有許多新界原居民在九七前移居海外的原因。


至於未棄耕的農民,政府就提供技術及收購的援助,這工作主要由以前的漁農處做,在新界分別設立蔬菜統營處,為農民收購蔬菜,以鼓勵農民轉而生產輔食品如蔬菜等。另外又提供農業貸款,借給農民轉移飼養雞隻及豬隻,七、八十年代是新界家禽業發展繁榮的年代。不過好景不常,家禽業產生的污染問題,到九十年代成為新界農業結束的主要原因。


因為養雞及養豬,都會拉屎,這些農業廢料,當時一般處理方式是沖到河流,讓河流帶出后海灣,這就造成元朗由大旗嶺至馬田、元朗明渠一帶的污染問題,而當時基於環保意識抬頭,政府就立例管制,農戶需要增建設備處理這些污物才可以排放入河道,而處理污物的設施昂貴,政府又不願意援助,農戶知識亦不以管理這些設施,所以當時許多農戶,就選擇接受漁農處的結業補助金,先後結業了。


小弟寫得出這些資料,是因為小弟七、八十年代就是在元朗經營養雞農場,不過就不是因為污染問題而結業,而是因為肥雞丸問題,因為以前養雞,會使用一種名為肥雞丸的雌激素,以刺激雞隻進食,使他們肥大,就可以買多點錢。不過八十年代中開始,政府禁止肥雞丸進口,因為雌激素對人體有害。雞隻需要養多點時間才能夠肥,成本增加,而公雞因為沒有雌激素而不會肥,養公雞就一定賠本,因為總不能將雞苗的母雞留下養,公雞就不養,那麼生產雞苗的公司可以把公雞苗怎麼辦?因為生產成本上漲,無利可圖,就比環保計劃推出前更早結業。


進入九十年代,樓價曾一度高漲,而新界農地亦值錢起來,因為當時政府已明顯放棄一定要維持新界農業的政策,而容許私人將農地申請轉為其他用途土地,這在八十年代是很難做到的。因此好多土地都發展成為丁屋、住宅等,而因為中港運輸業在那時亦很繁榮,因此就有人私下將農地改為貨櫃車停車場。而政府都致力發展新界,將居民搬入新界,以換取市區重建的空間,凡此種種,都使新界急促改變,而農業亦在這個改變步伐下被淘汰了。

於2006-11-27 17:34:10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1260295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