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中國古代銅錢的重要性

有問:「中國古代銅錢在中國的重要性」




樓主你問的問題,小弟一早上貼出來分析一番,所以就百忙中又來吹水,而且要大吹得吹,準要把你悶死才行,你出得此題,就算你當災!


何解?其實有關錢銀在古代之應用情況,歷代研究者少得很,記述的資料又少,而且許多研究,都想當然將現代的信貸貨幣制度,套在古代來用,就覺得好攪笑,如果這樣都行,那麼我都可以說古代中國人都是穿洋裝的,因為現時都見中國人有穿洋裝,所以照套用下去!怎麼?笑爆咀嗎?


其實古代的貨幣應用,是以物易物的,即是實物交易,銅錢也是實物呀!因為銅可以做許多工具,所以本身就有價值,可以換到其他物品,就不論有沒有朝廷或銀號發行銅錢,也是四處通行的貨幣,亦沒有假銅錢!因為銅在以前已是早廉價的金屬,以前是沒有比銅產品更多、容易加工的金屬,所以才流行用銅鑄錢。試問誰又會用貴價金屬來充廉價金屬來騙人?騙自己就是!所以只有一千、五百的偽鈔,也不會有假的一毫硬幣!花這麼多功夫作假,只能當一、二毫來用,可以有多少利益?不是笨死嗎?有人如此做都早應該送到精神病院給人研究啦!


所以銅錢使用方便,亦比金銀可靠,對於商業及零售業來說,就更是不可缺的東西。這點就要以清代為例,清代商業落行,經濟一塌胡塗,就不是儒家之道壓抑商業發展之故,試想儒家興起的春秋戰國,商業還不那麼流行,又怎會預早立論壓抑商業活動,難度孔老二就一早預見!那他豈不是生神仙乎?清代商業落後,主要是銅錢供應不足所致。你可知道清代鑄錢數量?根據黃仁宇博士的考據,清代268年所鑄的銅錢,總數也不及宋代三年所鑄之數!而清代人數,又比前朝最多,統治的疆土又最大,這麼多人口及這麼大地域,這麼少的錢數如何分配?清初順治年間,一兩銀換約七百銅錢,就可見銅價之高,而物價就相應高啦!試計計,清初一兩銀換七百銅錢,即是物價是一文錢的,就是七百分一兩銀;而清中葉銅價回落到一兩銀換一千五百至二千銅錢,當換二千銅錢,就是值一文錢的貨品,等於二千分之一兩銀,七百分一兩銀比較二千分之一兩銀,那個貴呀?所以銅價下落,物價亦是下落,物價平,民生又怎會不好?所以實物交易貨幣(銅、銀)的特點,就是貨幣供應量越多,物價就越向下落,而信貸幣就相反,就是貨幣供應量越多,物價就越向上。所以戰事德國濫發鈔票,物價就高到失控,這些事實,讀經濟學者應該明白,那麼就不要用現時的信貸貨幣概念來分析古代的銀錢啦!


說回正題,上述例子指出,銅錢供應量增加,物價下落,民生當然大喜,這樣銅銀還不重要?不過清代供錢不足,銅價又低,主要是行政手段,與及廣泛使用銀兩之故。但銀兩又是最不方便的貨幣,因為銀兩價值高,你知一兩銀值多少,去金鋪看看吧!最少值二三千元一兩,即是說一兩的購買力,都等於現時的二三千元,即是說如果現時購物,沒有找換,一次要買值二三千元的東西,你會說方便嗎?其實銀可以做貨幣,因為價值穩定,即是清代一兩銀也值現時的二三千元,那麼在清代,又如何購買這麼多的貨物,如果付出的銀兩比要購的物品高許多,又要點做呢?要清楚的是不是找碎銀,不要用現代一元找毫子,一百元找幾多元的概念來想,這又是笨死啦!你可知道一兩等如多少碎銀?碎銀本身不是單位,所以就不成一元等於十毫的概念,碎銀是從銀兩中切割出來的,所以沒有固定的幣值,就沒有一兩等於多少碎銀的事情啦!


所以清代用銀兩的交易方式,是客人付出銀子,掌櫃就要驗銀子的成色,因為清代各省出的銀兩成色不是劃一的,所以各省出的一兩銀,價值不同,購買力亦不同;之後要秤重量,再同客人議價,因為成色不同,收的銀兩大小自然不同。再之後要用硬剪刀在銀兩中切出一塊,重量就是議定收取的重量,再秤重量以視沒有多收,交易才完成。不過功夫未完,就是要將當日交易收到的一大堆成色不同的碎銀,運到爐房或銀樓將之融化鑄成新的銀塊,秤過總重量才知當日的營業額!


麻煩嗎?所以清代商業不發達,實是主要銀兩代替銅錢所致。而在清代購物,客人也不方便,因為一兩銀購買力太多,而清代一個綠營兵月餉也是一兩銀多點,所以拿著一兩銀,就只能購一次物,因為購物找換麻煩,而物價又平,一兩銀是可以買很多東西的,所以清代就流行開門七件事,即是一發薪就要到錢臘店或是雜貨店,一次過買齊一個月夠用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也許就夠一兩銀,就不用在找換切割上耗功夫,不過一個月才有一次購物,零售業該如何做呢?


用銀兩之麻煩,又豈止這些,或論將銀兩換成銅錢,分開來購物,不是更方便嗎?但雖知銀與銅錢之間,並沒有固定的兌換價,是市場自由浮動的兌換價,即如現時外幣兌換一樣,受供求影響價格,即是大家都同日發薪,同日到錢鋪換銅錢,你想會是怎樣?即是銅價會因為大量兌換而上升,而銀價就因為大量出售而下跌,這一升一跌,兌換的人就吃虧啦!即是原本一兩銀兌二千銅銀,因為銀價跌銅價升,就變了一兩兌一千五百銅銀,一日之內,損失了五百銅錢,你會願意嗎?看官各位,你會選擇為了購物方便而接受兌價上的損失,這是不方便的一月一次購物呢?


其實最麻煩的可不是商店與平民,影響最大亦最慘的是農民。因為清代收田賦地丁是以銀兩計算及徵收的,即是農民交稅用銀兩,而農民出售糧食就只收到銅錢,當然如果農民有店舖掌櫃分辦銀兩成色及切割銀塊、收多少就可以切到多少重量的技術,是可以收銀兩的。當然還要有秤銀專用的天秤啦!所以問題來了,農民大都同一時間收成,一同出售收割的糧食,即這時糧價會跌而銅價會升,之後又要將銅錢換為銀兩,那時銀價因為供求而升銅價跌,這兩次買進賣出農民就要損失兩次,而越是豐收的年代農民就越慘,因為糧價大跌,農民不上吊就難啦!所以在清代這種混帳的貨幣應用下,農民越豐收就越要餓死!概嘆!


寫完,希望不會悶死你!


知2007-03-21 14:50:45知識+ 中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32004349

沒有留言: